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助力“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0年4月24日
许昌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助力“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许昌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意见》(许发〔2019〕20号),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改善许昌市环境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助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要求,落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以推动绿色发展为重点,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高水平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许昌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推进绿色发展,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省级攻坚考核目标,努力达成“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目标指标。2025年年底前,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名列省内前茅,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管护,重点区域建设与环境保护基本协调,环境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环境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一)保卫蓝天,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落后产品。2020年年底前,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及以下的焦炉。推进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发展规模及结构,引领集群转型升级。严格新建项目准入管理,加强区域、流域规划环评管理,强化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逐步构建起“三线一单”为空间管控基础、项目环评为环境准入把关、排污许可为企业运行守法依据的管理新框架,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严控煤炭消费总量,持续优化电力行业用煤,加强煤炭消费监测预警,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提高耗煤项目准入门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展高污染燃料设施拆改,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有效推进清洁取暖建设,深化电力行业节能降耗。(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方式转变为主攻方向,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完善综合运输网络,提高运输组织水平。着力提升铁路货运比例,加快现有铁路改造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大对煤炭、焦炭、矿石、粮食等大宗物料的铁路运力供给,压缩公路运输量,优化水路运输。加快推进车船结构升级,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2020年年底前完成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推进城市配送体系和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提升货运“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服务效率。(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调整优化用地结构。着力推进国土绿化,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快建设森林许昌,开展“三屏四带”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大城区裸露土地治理力度,对裸露土地进行绿化,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持续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减少扬尘污染。(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深入推进“三散”污染治理。实施“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分类处置,对升级改造类企业,树立行业标杆,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对手续不全企业依法支持按照规定办理手续,对整合搬迁类企业,推动入园升级改造,对违法违规、污染严重、无法升级类企业依法关停取缔。深入开展“散煤”污染专项治理,全面推进民用清洁能源供应和燃煤设施清洁改造,严防散煤复烧。强化“散尘”治理,严格控制施工、道路扬尘,深入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全面提升“扬尘”污染治理水平。强化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和日常管理,积极推广使用高效新型油烟净化设施,依法推动油烟在线监控设施的安装,实现餐饮油烟稳定达标排放。严格落实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管理规定,严厉查处非法生产、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发改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6.强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加大重型柴油车排放监管力度,通过路检路查、入户抽测、遥感监测等手段,严厉查处机动车超标排放行为。加强排放检测检验机构管理,推进排放检测与维修治理信息共享工作。加快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采集,开展柴油机(车)船舶和矿山移动源专项治理,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和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管理。强化对油品质量和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气排放日常执法监管。(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7.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能力。强化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会商,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支撑能力,初步形成市县一体化预测预报技术系统及会商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清单动态更新机制,科学制定应急减排清单,做到减排措施全覆盖。落实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突出科学精准减排。对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重点用车企业实行应急运输响应,有效减少重污染天气期间柴油货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8.提升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覆盖,建设机动车“天地人车”一体化监控系统,完善施工工地、渣土车监控平台建设和工业企业监测监控体系,开展涉气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系统建设,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应用及监测监控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守护碧水,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
1.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按照《许昌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沿清潩河流域新建或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主要指标应达到Ⅳ类水标准、其他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主要指标应达到或优于Ⅴ类水标准。2020年9月底前,沿清潩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通过提标改造,确保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Ⅳ类水标准;2020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鄢陵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安区三达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建设;2021年12月底前,长葛市、魏都区、示范区完成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应建设尾水人工湿地。推进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要尽快实现管网全覆盖;新建城区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要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做到雨污分流。2020年年底,市区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以上和93%以上。(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效管理”的技术要求,强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各县(市、区)要持续深入排查建成区黑臭水体,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对已整治完成的黑臭水体,开展“回头看”;对整治标准不高、达不到要求的,要提升整治标准,尽快完成整治,确保2020年年底,市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县(市)建成区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定期开展水质监测,避免出现返黑返臭现象。(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加强水源地保护。完善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开展县级以上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整治“回头看”工作,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实施动态“清零”,严防死灰复燃。全面推进乡镇及以下“千吨万人”各类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区)的划定、标识标志的安装工作。组织开展乡镇及以下“千吨万人”各类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区)和市级、县级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整治工作。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许昌段)水环境风险防控。持续深入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许昌段)两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村庄污水、工业企业、畜禽养殖等水污染风险源的排查整治活动,消除环境风险隐患,确保输水干渠水质安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实施河流清洁行动。加快河湖综合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治理措施,开展河湖“清四乱”及水域岸线综合整治。推动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全面深入排查入河排污口,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台账,全面落实“查、测、溯、治”四项要求,梳理问题类型,分类提出整治措施,精心组织、精准施治。建立保障河流生态流量机制,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河流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河流生态流量。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流域水质,加快实施《许昌市水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与全域Ⅲ类水质保障规划》(许环攻坚办〔2019〕130号),落实全域水质整体改善措施,突出重点,克难攻坚,确保颍河、北汝河国考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力争清潩河国考出境断面和所有省控县界断面水质逐步达到Ⅲ类水体。(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持续推进农村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强化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依法配套建设粪便污水防渗防溢流贮存设施,以及粪便污水收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积极引导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6.强化水生态环境管理基础。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2020年组织完成市、县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为“十四五”水资源、水环境管理夯实基础。完善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体系,完善涉水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完善国、省、市控(县级)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提高自动监测能力,强化监测数据质量保证,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客观、准确。(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7.统筹推动其他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淘汰涉水企业落后生产工艺和产能,按计划推进城市建成区内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企业的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工作。推动建立差别化污水处理费收费机制,实施差别化收费政策。节约保护水资源,严格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台账监管,完善国家、省、市重点监控用水单位三级名录,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深入开展交通运输业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高速公路收费站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强化日常监督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强内河船舶污染控制,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强化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制度建设。严格环境风险防控,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应急防范措施,强化应急演练,防范污染事故发生。河流上、下游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要强化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完善闸坝调度机制,避免发生跨界水污染事故。(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捍卫净土,持续保持土壤环境稳定
1.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清单,进一步细化完善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等相应的耕地管理制度机制,制定相应配套措施;严格保护优先保护类耕地,确保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实现安全利用类耕地技术措施全覆盖;依法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完善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抓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依法对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用途变更地块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依法公开土壤污染地块名录和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做好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管理,加强在产企业土壤污染预防。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加强联动监管,实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汇总。(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组织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排查整治;严格涉重企业环境监管,严控新建排放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实现固废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处置等全过程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理处置等破坏环境行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落实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生活污染源管控,持续开展非正规垃圾堆存点排查整治,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落实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建设主体责任,构建绿色矿业发展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对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防范化解土壤环境风险。完善土壤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强化对各类风险的管控;完善农用地土壤污染预警体系,实施土壤污染三级预警制度;做好耕地污染、工业企业土壤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按要求开展风险管控和治理期农产品临田检测,依法管控污染源,及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四)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1.构建绿色循环生产方式。实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强源头管控,推动清洁生产改造,构建现代化绿色制造体系,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现有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链条延伸,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资源循环化利用产业提质升级。实施绿色矿山开采和堆场整治,推动大中型矿山达到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标准。(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推进垃圾分类为主导的“无废生活”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完善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制度,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回收的全链条体系。强化垃圾处置全流程管控,减少环境影响与污染排放。2020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达到10万户,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30%。推进餐厨垃圾收运与处置,完善餐厨垃圾管理政策体系,实施全过程监管,建立规范化、智能化收运与处置系统。强化建筑垃圾减量和利用,加大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支持力度,推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生产和使用。全面实施污泥转移联单制度,推进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加快推广绿色友好包装应用,推动公共机构无纸化办公,开展无废家庭、无废学校、无废社区、无废商场等无废细胞创建。(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打造清洁“无废乡村”。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促进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源头减量,有针对性开展废旧农膜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控制农药使用量,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秸秆全量利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培育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动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坚持种养结合,就地就近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供销社、市城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强化城市危废安全保障。完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等管理制度,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可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对重点产废单位逐步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逐步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和查处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处置和倾倒等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形成高压态势。提升医疗废物综合管理水平,推进医疗机构废物分类收集和源头减量,建立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培育“无废产业”经济活力。引进和培育固废资源化骨干企业,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实施固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无废”产业做大做强。加强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研发与应用示范,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全方位、智能化、可视化、便利化固废智慧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五)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方式
1.支持服务九大重点新兴产业。根据《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9个方案的通知》(许政〔2019〕3号)要求,助推许昌市九大重点新兴行业转型升级,引导产业优化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效能,精准招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编制《许昌市九大新兴产业环境保护服务指南》行政版、企业版和招商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环保政策及行业规范,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优化布局要求,引导产业从源头控制污染,优化产业发展集聚。本着“高水平、高起点”原则,提出产业环境准入及负面清单要求,守好生态环境底线,提高产业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污染物减排目的,进一步推动产业健康绿色及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实施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指导帮助产业集群和重点行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及高效治污设施,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企业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动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分行业制定绿色化改造技术指南,重点推进电力、钢铁、水泥、焦化、铸造、建筑陶瓷、耐火材料、再生金属、烧结砖瓦、活性炭、医药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13个行业绿色化改造。2020年年底前指导河南能信热电有限公司、许昌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昌津药瑞达有限公司、许昌宏伟热力有限公司、长葛恒达热力有限公司、河南青浦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完成绿色化改造。2020年年底前整合铸造、建筑陶瓷、耐火材料、活性炭、浴柜、人造板、工业涂装等传统产业企业入驻专业园区,鼓励集中式、共享式生产治污模式,有效降低能耗、物耗水平。(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实施工业企业差异化管理。结合许昌市产业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绩效分级技术指南,推动实施企业绩效分级评定,按规定实施差别化管控。实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建立健全企业环保信息强制公开制度,推动企业将绿色化改造方案、验收监测评估报告、应急管控方案、环保管理制度等环境信息通过企业网站、厂区内显示屏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建立健全宽严相济的执法机制。引导企业开展环境守法工作,让守法企业、绿色环保企业获得市场优势,让违法企业依法付出代价。定期评定生态环境守法“标杆企业”名单,对守法记录良好的企业大幅减少监管频次,做到守法者无事不扰。对群众投诉反映强烈、违法违规频次高的企业加密执法监管频次;对案情重大、影响恶劣的案件,联合公安机关挂牌督办;做好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环境犯罪。(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整合环保信息化监管平台。围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污染防治的科学性、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有效整合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监管系统,建设许昌市智慧环保平台。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企业用电在线监控系统、机动车尾气监管系统、车辆门禁监控系统等进行数据整合共享,搭建智能调度、超标预警、分析研判、智慧决策、报告推送等功能模块,做到污染排放实时监控、环境质量在线研判、环境监管科学调度,实现数据全景化、决策智能化、调度精准化、业务流程化、执法规范化,为污染防治攻坚凝聚合力提供支撑,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现代化。(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6.建立服务企业绿色发展平台。生态环境部门将每月5日定为“企业服务日”,组织多种形式服务活动,了解企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倾听企业呼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针对企业反映问题,及时分类梳理,研究解决,定期反馈办理情况,切实把“企业服务日”办成企业和生态环境部门沟通交流的“快车道”,解决问题的“加速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政治担当,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不折不扣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污染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统筹推进污染防治工作。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责任单位对重点任务负组织实施、统筹协调、行业督导指导责任,各主管部门要积极履职,主动推进工作,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是业务领域和所辖区域污染防治工作责任主体,负责统筹推进本系统、本辖区污染防治各项工作。要凝聚更强的攻坚合力,坚持目标导向,建立任务台账清单,实施定期督导检查,确保重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完成。
(三)落实监督考核。落实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对考核不合格的属地负责人实施公开约谈,对推进污染防治工作中违规违纪行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确保污染防治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