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2024年5月1日《中国文化报》,2024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发布,2024年第7期《中华辞赋》刊发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1)。
青者,东方之气象(2)。青春,生命之光芒;青年,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栋梁。
古之先贤,青年英爽。“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百战沙场(3);“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洮阳侯智勇无双(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子安情深谊长(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太白飘逸豪放(6)。王辅嗣注解《道德经》(7),开启玄学风尚;王希孟《千里江山图》(8),描摹锦绣万方。及至近代,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黜老大,醒黄粱,警雄狮,寄厚望;陈独秀创刊《新青年》,倡新知,破虚妄,启民智,谋富强。
甲午庚子,人神共愤,变法革命,救亡图存。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文化变革,月异日新。然则,一战落幕,本欲振奋;巴黎和会,梦想成尘。一九一九,己未之春;列强逼迫,内外交困。当此国难之时,京城学生,走出学堂;五月四日,云集广场;屡遭镇压,愈挫愈强;正气凛然,声势浩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爱国思潮,日益高涨。“外争主权,内清国贼”,反帝反封,斗志激昂。三千怒吼,九州回响,一呼百应,各业各行。瓦全玉碎岂足论,丹心报国志气扬。
五四运动,非止乎街头广场;承前继后,更在于解放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真理,燎原之光。中华民族新征程,民主革命新篇章。
五四为节,始于陕甘宁边区;建国伊始,又经政务院确立(9)。“青年应当有朝气”,此乃鲁迅之话语(10);“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为领袖之妙喻(11)。伟人叮咛,语重心长;谆谆教诲,殷殷期望。忆往昔,代代青年创伟业。看今朝,勃勃雄姿向前方。
弹指之间,百年沧桑。驻足当下,环球动荡,变局莫测,世事无常。但见我中华青年,敢于担当,牢记使命,初心不忘;乘风破浪,浩浩汤汤,踔厉奋发,再创辉煌。伟哉!筑梦现代化,新生力量在成长。壮哉!绘画新蓝图,青春之歌正嘹亮。
嗟乎!人生逆旅,路漫修远,年轮有加,壮心依然,上下求索,风景无限。这正是:莫道韶华终过眼,历尽千帆仍少年。
【注释】
(1)汉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按照中国五行的说法,东方的颜色是青色的。东方主生发,为木,木色青。
(3)霍去病,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十八岁时任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度功冠全军,封爵冠军侯。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直取祁连山,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汉武帝分徙匈奴降众于边塞之外,先后设立河西四郡,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后来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消灭匈奴主力七万余人,并乘胜追击,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大权。汉武帝刘彻为表彰其赫赫战功,为他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宅院府第。霍去病坚辞不就并气概豪壮地说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意谓国家边患尚在,以保卫国家为己任的男子汉顾不上家。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作出重大贡献。
(4)据《宋书·宗悫传》记载,南北朝时期宋朝南阳人宗悫,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并且精心刻苦地练武。当他的叔父宗炳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时,宗悫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此后,宗悫果然不负众望,在军旅生涯中屡立战功,成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被封为洮阳侯,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志向。“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用来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乘风破浪”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5)王子安即王勃,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少年时即展露文学才华,被誉为神童。然而,他的一生颇为坎坷,曾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后又因擅杀官奴险些丧命。尽管如此,他仍坚持文学创作,诗文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在五言律诗和骈文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广为传颂。他的才华与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唐代文学的瑰宝。可惜,他年仅27岁便因渡海溺水而惊悸逝世,令人扼腕叹息。
(6)李太白即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生于盛唐,性格豪迈,热爱自然与美酒,年轻时即诗才横溢,作品情感奔放,想象奇特,语言清新明快,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出自《渡荆门送别》,展现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热爱。他的一生虽充满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飘逸豪放的个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传奇。他的诗作流传千古,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7)王辅嗣即王弼,是魏晋时期的天才经学家与哲学家。他出生于公元226年,虽然生命短暂,在有限的时光里,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的注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王弼的注解精准而深刻,他强调“道”的玄妙与“名”的局限性,体现了魏晋玄学的思想精髓。可惜天妒英才,他在年仅24岁时便离世,但他的注解却永载史册,成为研究《道德经》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8)王希孟,北宋晚期天才青年画家。他年少入宫学画,得宋徽宗亲授,技艺精进。其《千里江山图》名垂青史,不仅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更是其短暂而璀璨的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该画以长卷形式展现锦绣河山,峰峦起伏,江河浩渺,山间高崖飞瀑,房舍点缀,景色秀丽。画面色彩绚丽,用笔精细,动静结合,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风格。此画展现了王希孟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意。
(9)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确立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10)“青年应当有朝气”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坟·寡妇主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以锐利的笔触批判封建礼教和旧社会的种种弊端,倡导新思想和新文化。其作品充满了对青年人的期望和鼓励,希望他们能够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勇往直前,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鲁迅的一生都在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11) “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毛主席对青年人的赞誉和期望。1957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发表重要讲话,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形容了青年人朝气蓬勃、兴旺发达的特点,表达了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这句话意义深远,激励着无数青年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奋斗。多年来,在党的培养下,我国人才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优秀青年人才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正是被“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照亮的青春往事的生动体现。
白沙海解读《青年节说》
中国青年节是深具现代中国特色、充满革命色彩的节日,因为它起源于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在国内一些殖人、精日分子、媚美内奸等肆意宣扬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岁月里,《青年节说》的发表,对我国年轻一代来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形成中国青年节的上述历史背景下,这篇短小精悍的现代古体散文《青年节说》,着重表达出以下三方面的思想内容和文化精神。
一、赞誉中华优秀青年的杰出贡献
全文共八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前二段属于引子。
第一段暗引汉乐府《长歌行》的前两联,抓住“青”字,通过借喻,写出青年的活力与思想光辉。长歌行:汉乐府曲题。长歌:可以长声歌唱的诗歌,曲调比较自由。行:一种以表达比较曲折的事件与细腻的感情为主的古诗体。葵:蔬菜名,又名冬葵。晞:晒干。布:给予。德泽:恩惠。文中所引用的这两联,意为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太阳晒干。春天的阳光撒下恩惠,万物生出光辉。连同后面三联来看,全诗运用比兴手法,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勉年轻人抓紧青春时光,努力学习,不要等到年老时再后悔。全诗已经编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普及在一代并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教育中,启迪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珍惜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便将来更有效地为祖国服务,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段从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说法意引并写成“青者,东方之气象”这样的“二五”式判断句型,随即引出“青春,生命之光芒;青年,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栋梁”这样创造性的“对偶排比”句式。所谓“对偶排比”句式,就上面这种句式来说,就是指后一句在前一句的形式上,又添加一个句式。即,前一分句为“二五”式,后一句在前一句“二五”式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个五言句,成为“二五五”句式,与前一个分句的“二五”式叠加成“二五;二五五”这样的创造型辞格。如果仔细阅读作者的现代古体散文,常能看到类似的在原有辞格的基础上再叠加一个辞格的修辞方法。这里,作者熟练地运用这样的句式,从青春的本色说到青年所代表的希望,曲尽其妙。
在前二段反复之“引”后,第三段列举历代的青年才俊在中华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本段首句“古之先贤,青年英爽”先概括说明历代的圣贤都是在青年时代就飒爽英姿,精神焕发。随后一连写到历史上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八位青年才俊的杰出事迹,且都句式灵动。前四位霍去病、洮阳侯(宗悫)、王子安(王勃)、李太白,写法都为两两对举,都是先引用人物的八字名言,随后都是“三四”结构的主谓句式,姓名仅两字的,就用三字的官名或字号,这样就使句式和字数整齐划一,朗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对后四位当时的青年有关事迹的表述,王辅嗣、王希孟大致用“三二三”主谓宾八字句式加“二四”动宾短语补充说明的句式来写,只是“千里江山图”原是作为专有名词的标题,没有动作的语素,就暗用一般读者都谙熟的名词作动词的用法来表述。对梁启超、陈独秀两位的写法,先用“及至近代”提顿一下,再用“三五”式的主谓句,并且分别加上四个动宾式的三言短语来表述;“少年中国说”五字也是作为标题的专有名词,与上文的《千里江山图》同样采用名词作动词用的写法。纵观全段的语言运用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都从具体的实际内容出发,写法非常灵活,使人百读不厌。写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题目与文章中的“少年中国”是形容面目一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中国。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少年中国说》就是一篇议论文,再细一点说,叫“思想评论”。文中的“少年”是古代对年轻人的称说。古代十五岁以上(最低限为十二岁)、不满三十岁的人都称为“少年”。当今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第一条指出:“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那十四周岁至二十八岁就可以认为是当代青年的年龄段。作者抓住文中所贬斥的一些封建分子盲目自大,称自己的国家为“老大帝国”,用了“黜”字,表示坚决否定。黜:废除,取消(以“老大帝国”自称之恶习),似有振聋发聩、摧枯拉朽的千钧之力,以求惊醒那些封建官老爷的黄粱美梦,使得东方沉睡千年的雄狮苏醒过来。对于上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文中说都在青年一代身上寄予厚望。至于“陈独秀创刊《新青年》,倡新知,破虚妄,启民智,谋富强”五个小句子,说的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事迹。这本杂志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宣传和发展新文化,开启民众智慧,破除腐朽虚假的乱七八糟的旧文化,谋求强国的策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17年4月,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论文《体育之研究》。一百零五年后的2022年,那篇论文中一个语段被用作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试题材料。有着“民族魂”之称誉的鲁迅也早在1919年1月15日在《新青年》发表《随感录四十》,呼吁解放孩子;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还在《新青年》陆续发表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其中后两篇久已成为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
二、深情回顾青年节由来并赞扬中华青年奋发有为
这方面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青年节说》的第四至七段构成的主体部分。下文依次道来。
《青年节说》第四段通过回顾五四运动的触发点,说明中华尚有青年在,奇耻大辱必反击。全段除了段末的七言联句外,前面基本上是由八句八节四言诗构成。第一句节(“句节”指由一个较长的句子构成的一节诗)实写:“甲午庚子,人神共愤,变法革命,救亡图存。”前一联两句四言诗,借用干支纪年法中的“天克地冲”之说,化腐朽为神奇,暗写甲午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随后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的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是庚子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清朝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百分之四的年息,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帝国主义分子的贪婪与残忍,清末政府的懦弱与腐败,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第二句节:“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文化变革,月异日新。”这十六字虚写亦即概括叙述,与前一句节相互映衬。第三句节用“然则”一词领出:“一战落幕,本欲振奋;巴黎和会,梦想成尘。”这十六字还得从中国现代史上所遭受到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野蛮而又狂妄的欺凌以及封建主义当权者袁世凯为了复辟称帝而对人民利益的无耻坑害,跟日本鬼子签订了方便对方侵吞中国主权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那《二十一条》因在中华民国四年(1915)签订,故又称为“中日民四条约”,那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这个家伙当面向做着皇帝梦的袁世凯提出了那些秘密条款。袁世凯刚看到对中国人来说是奇耻大辱的“二十一条”的相关内容,为了换取日本帝国主义对他妄图复辟帝制的支持,不愿明确拒绝,而是采用近、现代史上那些卖国贼惯用的所谓“以夷制夷”策略,玩弄起了拖延的勾当。日本鬼子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完全违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因而激起国内爱国青年以及其余爱国民众的反日浪潮与民族主义情绪。当时的《大公报》《申报》等爱国媒体,陆续披露了日本鬼子胁迫袁世凯的过程以及条约的内容,激发了全国爱国民众奋起抗争,形成了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大规模的爱国反日运动。当时的北京进步党机关报《亚细亚报》评论说:“二十一条侵害我国重大主权,绝不应当与之谈判,坐而亡不如战而死。”当时,群众的反对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同年5月7日,日置益将“最后通牒”送致中方。同时,日寇颁布关东戒严令,命令山东和奉天(今沈阳)日军备战。日商也纷纷离华回国,日寇舰队游弋于渤海进行威胁,形势非常严峻。我国各地青年学生悲愤交加,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北京各学校学生议决,每日课余诵日寇的“最后通牒”一遍,以示不忘国耻。湖南一师的师生集资刊印《明耻篇》,青年学生毛泽东愤而题四言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冲天忧愤和报国大志骤涌笔端。北京商会确定5月7日为“国耻日”,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但窃国又卖国的大寇盗袁世凯当局还是在日方“最后通牒”截止期前答复同意“二十一条”,并在1915年5月25日签了字。后来由于全国爱国民众的一致反对,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上的矛盾,日寇的罪恶要求没有全部实现。诚如当时的论者所谓:“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衰而复盛,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中一个决定性的推动力量,五四学生运动就是这股风气继‘二十一条’时的反日运动后的一次更大爆发。”“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运动正是承辛亥革命启五四运动的转折点。”客观地说,全国各地学生当时的抗议成为了五四运动的预演,也为五四青年节的形成作了思想上以及舆论上的准备。第四句节由“然则”一词引出:“一九一九,己未之春;列强逼迫,内外交困。”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不仅遭到“和会”其他国家代表的拒绝,而且其他国家代表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内地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他们联合各地的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参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但结果是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1919年4月24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到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4月29、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三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激发起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有诸多不利。北京政府犹疑不定。次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而当时的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则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5月3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十三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次日(星期天)从天安门出发举行示威游行。第五句节:“当此国难之时,京城学生,走出学堂;五月四日,云集广场;屡遭镇压,愈挫愈强;正气凛然,声势浩荡。”这个句节的第一个分句概括当时紧急的政治形势,后三个分句具体描述1919年5月4日上午十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游行路线。下午一时,北京学生三千多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广场,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等细节。第六、七句节:“‘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爱国思潮,日益高涨。‘外争主权,内清国贼’,反帝反封,斗志激昂。”这里第六句节具体描述5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随后概述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学生的队伍向使馆区进发;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四国公使。但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第八句节:“三千怒吼,九州回响,一呼百应,各业各行。”那天,三千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他们看到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游行队伍就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情绪高涨。当时有媒体描述说:“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第九句节:“瓦全玉碎岂足论,丹心报国志气扬。”下午四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军警赶到,三十二名学生被捕,但学生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片丹心,报效祖国。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远在郊外、未参加前一天行动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5月7日,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校陆续复课。这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第五段简短精悍,仅用三句点明主旨,阐述五四运动引发马列主义的传播,使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第一句:“五四运动,非止乎街头广场;承前继后,更在于解放思想。”在“四六文”形式的六字前分别加了“非”与“更”字,先用一个否定句式,后用一个带了“更”字肯定句式,使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坚定有力,精准地说明五四运动在“承前继后”方面的划时代作用。第二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真理,燎原之光。”将五四运动与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联系起来,正如中国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火焰已经点燃,革命的燎原大火已经兴起。第三句:“中华民族新征程,民主革命新篇章。”用了一个七言联句小结本段,并用两个“新”字点明全文主题。本段全部押“昂”韵,写出了革命形势势不可当、革命者意气风发、革命队伍斗志昂扬的热烈场景。
第六段五句,叙述五四青年节的产生与确认以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一句节:“五四为节,始于陕甘宁边区;建国伊始,又经政务院确立。”前一分句说的是1939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时候,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又称“五四青年节”)。后一分句指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第二句节:“‘青年应当有朝气’,此乃鲁迅之话语;‘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为领袖之妙喻。”前一分句引述《新青年》杂志的过来人鲁迅和毛泽东对青年的期望。引文的结构不一而字数相等,形成错落有致之美。“此乃”与“是为”形成对偶。全句押“迂”韵,为下一句转“昂”韵作铺垫。第三句节:“伟人叮咛,语重心长;谆谆教诲,殷殷期望。”形式严整,言简意赅,“语重心长”的叮咛,凸显伟大领袖的厚重希望。第四、五句:“忆往昔,代代青年创伟业。看今朝,勃勃雄姿向前方。”两句都是“三七”句式,内容也构成对偶,可视为一个句子来看待。前一句的“昔”与“业”,音节尾的i与ie,韵相近,可通押;后一句末的“昂”韵又照应了第三句节的韵脚。内容方面概括历代青年都大有作为,后一句称赞当代青年继往开来,勇创新的业绩。
第七段亦五句(节),概述在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中华青年所发挥的突击队作用。第一句:“弹指之间,百年沧桑。”概述时间飞逝,点明时代特点。第二句节:“驻足当下,环球动荡,变局莫测,世事无常。”概述当今形势的特点。沧海横流,全球动荡,愈能显出青年本色。第三句节:“但见我中华青年,敢于担当,牢记使命,初心不忘;乘风破浪,浩浩汤汤,踔厉奋发,再创辉煌。”用“但见”一语引出两个四言四句,先写中华青年的“初心不忘”的坚定立场,后写代代青年的革命豪情与奋发前行的飒爽英姿和势不可当的强大声势。第四、五句节:“伟哉,筑梦现代化,新生力量在成长!壮哉,绘画新蓝图,青春之歌正嘹亮!”采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最后一段“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倒装句式,抒发当今一代代青年为了建设更加繁荣强盛的祖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的品质和精神。
三、赞叹以往的青年不减当年勇,奋发有为多贡献
《青年节说》一文深情赞叹以往的青年不减当年勇,奋发有为多贡献,然而实际上也包含了勉励当今的青年朋友继承前辈以及先辈的开创精神,“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发展到今天,世界形势正在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变化,这从世界头号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合二为一国家疯狂打击与无耻阻遏他国发展的行径中折射出来。大自然要谁灭亡,就先让谁疯狂。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规律。这一主题已经在《青年节说》前两部分的一至七段中,用大量的事实做了精彩的描述。
看中国历代青年卓有成效的努力奋斗,就可知道近、现代中国一代代青年所取得辉煌成就是不可避免的。1840年后罪恶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特别是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肆意抢劫和焚烧破坏,也为中国青年才俊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做出巨大的反作用力。倭寇将国际政治中的奇葩强行安插到神州大众头上,反而激发起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同时催生出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中国共产党。而这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锋队,经过了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痛击倭寇狂犬肆意咬人般的侵略,终于赢得了全面抗战的胜利;之后又战胜了企图倒行逆施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接一个的高潮中,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始终站在建设祖国的第一线,为使古老的祖国,以崭新的面貌,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做出了言不尽、写不完的丰功伟绩。抚今追昔,正值《青年者说》最后的总结段段首的感叹:“嗟乎!”联系上文内容看,这个独词句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思想情感和文笔内容。第二句节:“人生逆旅,路漫修远,年轮有加,壮心依然,上下求索,风景无限。”生动描述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优秀青年以及壮年可歌可泣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等的人生阶段是这样划分的:四十四岁以下的人为青年;四十五至五十九岁的人为中年;六十至七十四岁的人为较老年(渐近老年);七十五至八十九岁的人为老年;九十岁以上为长寿者。而中年以后的人,都是从青年过来的,他们都曾焕发出绚丽的青春光彩,其青春光彩又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照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也不断提高,平均寿命越来越长,真可谓:人生之旅兮,路漫漫其修远,有志者虽然年岁在增长,但其雄心壮志则依然。即使为伏枥之老骥,亦志在千里。新时期的人们追求的脚步从不止息,他们坚信人生的老山,山峰顶上风光无限!第三句:“这正是:莫道韶华终过眼,历尽千帆仍少年。”用“这正是”一语引出七言联句,在小结全文的基础上,升华主题。韶华:原指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现在一般用来形容美好的年华,闪光的青春。过眼:在眼前流逝。历尽千帆:由唐代温庭筠的词《望江南·梳洗罢》“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化用而来,引申为时间的流淌。全词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本文反其意而用之,表示有志者即使年岁日增,但他们的青春不老,他们的心还是年轻人的心。此处“少年”的意思前文讲述过,是古体的表述法,就是现代的“青年”。
小结
中国青年节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尽管历朝历代有无数青年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如此充满活力而又光华四射的节日,只能在近、现代才能应运而生。
中国青年节是由爱国主义的精神源泉哺育出来的,民主与科学是中国青年节精神的核心。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不屈不挠的斗争是其本质特点。它必然在五四运动之后才呱呱落地。
中国青年节本身就是敢于斗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敢想敢说,披荆斩棘,敢于与阻拦我们前进的腐朽势力奋战到底,充分体现出不将凶恶、邪恶的敌特势力彻底击败不收兵的英雄气概。
我们纪念社会主义中国特有的青年节,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地改革与进步,最终目的是进一步振兴中华民族,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