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
许都春色闹人不得眠,许昌春天应该这样玩~
收藏这份美食指南,
赶紧跟春天撞个满怀!
丈地特色羊肉汤(省级非遗):
丈地特色羊肉汤流布于许昌建安区丈地村一带,自清末以来,主要在当地回族群体之间传承,是河南著名羊肉汤之一。其特点是“厚”,汤底醇厚,口感扎实,醇厚隽永;“鲜”,羊肉因爆炒而鲜嫩,羊汤因熬煮而鲜美;“香”,因长时间熬煮而呈现的骨汤醇香,因爆炒而呈现的微糊香,以秘料加入而呈现的调料复合香。
丈地沙家清香牛肉(市级非遗):
清光绪年间,村民沙河太参照北魏《齐民要术》引用《食经》的“绿肉法”,总结前人加工技艺,改良配方及工艺,制作出了风味独特的沙家清香牛肉,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沙家百年传承的秘制技艺加上中原黄牛肉精华,独特的“入口三香”赋予牛肉更鲜美的含义“肉香,醇香,清香”,让你一下子就能记住“沙闪的味道”。
吴庄驴肉(市级非遗):
许昌吴庄驴肉制作技艺,多分布于许昌灞陵办事处吴庄社区一代,是当地多家民众长期传承。选取3-5岁散养毛驴新鲜驴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八角、花椒、良姜、草寇、栀子等20多种名贵中草药,用百年老汤进行卤制而成。肉质“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结实密致、熟而不烂、鲜香筋道”。
禹州十三碗(省级非遗):
十三碗是禹州西部乡民娶亲嫁女等重大庆典宴席必备佳肴。十三碗上桌顺序有着“严格”的规矩。民间有句口头禅叫:头碗“鸡”,二碗“鱼”,三碗上的“大肉皮”。接下来是蒜菜、甜米、小酥肉、金边豆腐、夹啥、豆腐条、条子肉、山楂汤、丸子汤。鸡蛋汤。
禹州传统(钧飨)五香带皮牛肉(市级非遗):
“钧飨”被河南省商务厅认定为第七批河南老字号。传统“钧飨”牛肉制作可追溯至民国二年(1913年)春,迄今已有109年的生产历史,历经四代人传承。据《禹州市志》记载:“蒋文喜的钧飨牛肉,色泽红润,清香绵长”,概括了“钧飨”牛肉之所以受欢迎的两大基本特质,好吃又好看。
顺店杂炣(县级非遗):
杂炣是河南禹州一种独特的风味特色小吃,尤以顺店杂炣最为有名。正宗杂炣是用牛肝、牛肚、牛血、牛肠等牛杂食作主料、再配以禹州粉条、油豆腐等现吃现做的一种“杂烩菜”,故而称作杂炣。杂炣和火烧是绝配,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搭配着吃,杂炣的鲜香味配以火烧的面香味。
鄢陵大豆腐脑(市级非遗):
鄢陵大豆腐脑在鄢陵县历史悠久,相传源于北宋,盛于明清。早在北宋时期,鄢陵距京城很近,古运河又流经鄢陵,古鄢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地方饮食业的迅速崛起,其中以鄢陵大豆腐脑尤为著名,其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已传至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欢品尝。
鄢陵溏心变蛋(市级非遗):
鄢陵溏心变蛋制作技艺起源并长期传承于鄢陵县只乐镇的吕氏家族,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了解,该项目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后经吕家几代传人的不断摸索、改进配方,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娴熟的技艺、科学严谨的态度,严格把控温度、湿度,使其生产的溏心变蛋蛋白光亮通透,口感爽口Q弹,蛋黄色泽鲜亮,口感醇香绵长。与传统变蛋相比,不涩、不苦、颜色鲜亮,不黑心儿,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鄢陵卤鸽(市级非遗):
一般选用的是生长28天的小乳鸽,从小吃的都是粮食,不喂任何饲料。把准备好的盐、白糖、葱、姜、芝麻、花椒、大料以及秘制辣椒酱,给“小鸽鸽”来个全身Spa(腌制入味)。调卤水的底汤,是将18种大料放入水中熬制7个小时以上,把大料捞出,这样熬好的卤水清爽无渣,又能保证香味充分融入水中,把腌制好的小乳鸽放进锅内,用中火卤制40分钟即可,鸽肉营养丰富,香而不腻,透骨香。
王洛猪蹄(市级非遗):
据传,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时途经氾地,其王妃在现王洛处路旁店铺生下一王子,周襄王大喜,遂赐名此地为“王落子店”,后又改名“王洛”。勤劳善良的王洛人就以猪蹄炖汤供奉王妃滋补调养身体,由于猪蹄汤对哺乳期妇女能起到催乳和美容的双重功效,王妃使用后面部皮肤细腻、光亮、红润,深得周襄王宠爱。王妃得知缘由是王洛镇的猪蹄汤的作用后,更加感恩王洛的老百姓。于是常常当御品菜食用起来,自然也为王洛红烧猪蹄做起了千年品牌的“代言人”了。
襄城焖面(县级非遗):
襄城焖面具有色泽金黄,晶莹剔透,香而不腻,软而不糯,脆而不硬等特征,以色香味俱佳而名声遐迩,属豫菜系面点里的一道传统面点。其起源众说不一,较为让人信服的说法是旧时逃荒野外做饭,为让面食速熟,免得被其他逃荒者哄抢,就把野菜和干粮放在一起加热焖熟,这种野外熟食的方法经过传播,逐渐演变为专业烹饪技法,遂享名在外。据传,明朝中叶,在京供职的李敏、辛自修、姚继可等襄籍大员常以家乡的焖面招待同朝显贵,曾赢得“天下第一面”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