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刊发于2024年第3期《时代报告·奔流》杂志
时维孟冬,天高气清,碧空万里,白云舞风,神州大地,和谐美景,新闻佳讯,层出不穷。喜逢记者节,媒体人共庆。
洪荒时代,人类启蒙,手比口呼,记事结绳,原始交流,低效被动。仓颉俯仰,观物之形,造字录史,始有笔耕。《尚书》古奥,《春秋》简净;左丘明①注经作传,司马迁②古今贯通;周游天下,孔孟二圣,垂采访之范,为后世尊崇。故记者之源,乃立言、宣教、载世、明道者也。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生产进步,商业繁盛,邮船往来,讯息畅通。报纸创办,期刊发行,广播电视,留影传声。各类媒体,自此勃兴,记者职业,应时而生。
古之中国,驿道纵横,邸报四达,发布上情。及至清末,美雨欧风,报馆始创,斩棘披荆,克服万难,毅然前行。察时政之缺失,抨击专制,唤醒百姓;救家国之危难,抵御外侮,为民发声。创办《民报》,传播真理,乱世飘萍③;以笔为剑,披肝沥胆,韬奋④英勇。直面强权,无惧恫吓,时弊切中;笑对枪林,甘洒热血,不怕牺牲。
新中国,新天地,传媒事业,前景光明。新闻记者,勇为先锋,不在现场,即在途中。废寝忘食,深入基层,牢记使命,心系群众。熠熠慧眼,捕捉焦点民生;匆匆脚步,穿过迷雾重重。辨疑求真,以其所得者闻于人,引导大众;察微析理,以其所闻者授与世,不良纠正。
时移世易,业态变更,互联网起,新媒体兴;电脑手机,方寸之屏,抖音头条,五彩纷呈。有视频,有音声,人人皆以记者自命;有文字,有图景,事事均可随时传送。然信息海量,难免混杂鱼龙;资讯爆屏,常见噱头哗众。人云亦云,途说道听,一叶障目,不见丘岭。凡此种种,非吾中国记者之所为也。
嗟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无冕之王,浩然正气;客观公正,事实为据;激浊扬清,字字珠玑。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道义为百德之所系,记者为道义之刀笔。
今日得宽余,闲言碎语,同仁共勉,再接再厉。
注释:
①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作《左传》《国语》,后世誉为“文宗史圣”。
②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编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后世誉为“历史之父”。
③邵飘萍,著名报人,新闻摄影家,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④邹韬奋,著名记者,出版家,名列100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白沙海解读《记者节说》
说起我国记者节,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早在1934年8月,我国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出倡议,公定9月1日为记者节;到了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当时尚未确定具体日期。直到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于是,全国记者才有了自己正式的节日。只是记者节与教师、医生、护士等行业性节日一样,也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在确定记者节后将近“而立之年”的2024年11月6日,中国作协会员赵献东,在《中国文化报》发表现代古体散文《记者节说》。在此之前,《时代报告 奔流》杂志2024年第3期也刊登了作者的同题作品。
毋庸讳言,放眼世界,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家有记者节或类似记者节的节日。如1922年3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作出决议,以《真理报》创刊日(5月5日)为全俄出版节(相当于记者节);匈牙利在1990年前为了纪念1918年12月7日匈牙利共产党的第一家报纸《红色权利报》的诞生而确定该日为“记者节”。韩国依据1896年4月7日朝鲜医生徐弼博士在汉城创办朝鲜第一家初为周三刊、两年后改为日报的民营报纸《独立新闻》,为纪念朝鲜第一家民营报纸的诞生,将4月7日定为新闻节(相当于记者节)。
我国记者节的确立,表明党和国家对国情、民情及其舆论的关心和重视,也体现了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同时也为激励每一位新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促进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人民更加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就记者行业的源与流,包括记者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记者节说》一文的艺术特色做一些探索和分析。
一、记者文化源远流长
在当今中国,狭义的记者仅指经考核合格且持有政府主管部门颁发新闻出版行业工作证的从业人员。广义的记者则包括体制外一切爱好采访及其写作的人。比如:两千多年前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作《史记》,亲临各处实地,深入采访有关人和事,因而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司马迁虽是一位朝廷命官,但从某个视角看,他也应该说是一位有着突出成就的优秀记者。
正如《记者节说》第二段前三句回顾人类文化史时所记叙,自古以来,凡是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传播信息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记者”。《记者节说》首段首句写道:“洪荒时代,人类启蒙,口呼手比,记事结绳,原始交流,低效被动。”从洪荒时代开始,从事启蒙教育的,即使是口说手比划,乃至通过结绳记事的方式进行原始的交流活动,虽然传播的效率比较低下,但当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比较优秀者,他们也可称之为“记者”。这里的“洪荒”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洪水频发、一片荒凉的状态。“启蒙”指的是人开始接受文化教育。口呼手比:开口喊叫,用手比画,让人明白。记事结绳:“结绳”与“记事”的倒装。指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一种手段。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那时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以便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有大有小,每种结绳的方法、距离的大小以及绳子的粗细,都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按照一定规则记下,并代代相传。本文作者认为那些结绳记事者是远古时代的“记者”。当时这种原始交流方式,当然是“低效被动”的,但当时做那些信息的保留和传播的人,可谓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代记者”。本段第二句:“仓颉俯仰,观物之形,造字录史,始有笔耕。”记叙仓颉创造汉字之后,那时的“记者”比“第一代记者”进步了。仓颉:又写作“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曾把流传于先民间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规范和使用,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所著《万姓统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五十二卷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生而齐圣(与圣人相等),有四目,观鸟迹虫文(文,同“纹”)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俯仰: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这里形容仓颉随时随地注意观察鸟迹虫纹而书画成字的情景。录史:记载历史。第三句:“《尚书》古奥,《春秋》简净;左丘明注经作传,司马迁古今贯通;周游天下,孔孟二圣,垂采访之范,为后世尊崇。”从《尚书》说到《春秋》,再到《左传》以及后来的孔子、孟子的学说,指出那些著作和学说大多是各种各样的采访之后形成的,那些作品的作者可谓“第三代记者”。《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是一部记言的古代史书。其内容大多是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分为《商书》《周书》《虞书》《夏书》,其中《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为东晋梅赜(zé)所献;《尚书》(今文)记录了距今约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间虞、夏、商、周时期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学、艺术、法令、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古奥:年代古老而内容深奥,不易理解。《春秋》:孔子所著的以鲁国为叙述主体的编年体史书。简净:简洁。左丘明(前502—前422):《辞海》1989年版注“左丘”为“复姓”。他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春秋时鲁国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他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注经作传:本文中指给《春秋》作注释。经:经典著作;传:这里指解释说明。孔子所著《春秋》,行文一般只是时间加事件的极其简要的说明,相当于“大事记”,与现代报纸上的标题新闻近似。比如初中课文《曹刿论战》不计标点共二百二十三字,就是根据在《春秋》中的“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十三字详述而成,“传”后的文字数量是《春秋》中有关记载的近二十倍。假如没有左丘明的“传”,后人往往不知其所以然。第四句:“故记者之源,乃立言、宣教、载世、明道者也。”对上述三代记者“笔耕”的小结。立言:指创立学说,成为名言,永为后人传诵。宣教:宣传和教育。载世:原指历代,这里指记载在史册上。形容有益于社会。明道:使人们明白事理。
第三段根据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规律,作者用了深入浅出明白如话的语言,记叙在近现代工业革命后的社会里,记者职业的形成和大批职业记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第四段概述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与兴旺的历史,后二句用了一些典故,语言也略显艰深。本段第一句:“古之中国,驿道纵横,邸(dǐ)报四达,发布上情。”概述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驿道:我国古时由国家管理的交通大道,相当于今之国道。邸报:古代专门用于朝廷传达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邸报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上情:与“发布”相对,指下情上达,“上”作动词用,向上层传递。第二句:“及至清末,美雨欧风,报馆始创,斩棘披荆,克服万难,毅然前行。”描述清末以后西风东渐,主要发布新闻的报社,如上海1872年4月创办的《申江新报》(后改名“申报”)、1908年2月创办的《新朔望报》(后改名为“国华报”)陆续创立。民国初年在北京创办的《亚细亚报》,一段时间里因宣扬复辟帝制而在上海的分馆两次被炸。美雨欧风: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我国的侵袭。出自清末秋瑾的弹词作品《精卫石》第五回:“美雨欧风,顿起沉疴(kē)宿疾。”沉疴宿疾:指重病和老病。比喻积久而成,为害甚大的社会学弊端。这里形容西方良莠互杂的新闻行业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斩棘披荆:“披荆”与“斩棘”的倒装,为了句末押韵。第三句:“察时政之缺失,抨击专制,唤醒百姓;救家国之危难,抵御外侮,为民发声。”用“六四四”句式的对偶句,概述报纸、新闻的积极意义。第四句:“创办《民报》,传播真理,乱世飘萍;以笔为剑,披肝沥胆,韬奋英勇。”用“四四四”句式的对偶句,扩展了文句的内涵,通过实例说明优秀报纸和杰出记者的光辉事迹。《民报》是近代政论兼文艺性杂志,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孙中山撰写了发刊词,文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该文对于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宣传革命派的革命主张,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乱世飘萍:指民国时期著名报人邵飘萍在那个时代对新闻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铁肩辣手”一语出自明代忠臣杨椒山的千古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联意为:坚实的双肩负责起世间的正道情义,果断的双手书写出正气盎然的诗文篇章。人们称颂邵飘萍的新闻写作风格为“辣手”,与赞扬其“铁肩”相辅相成,突出其风格坚强,一剑封喉,直达腐败、腐朽者与反动者的要害。1926年邵飘萍因发表文章揭露反动军阀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后者杀害。他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代表作《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韬奋:即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鹰潭余江区潢溪镇沙塘村,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他与沈钧儒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11月,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沪就医,次年不幸逝世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故居,并就近建立了韬奋纪念馆。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第五句:“直面强权,无惧恫吓,时弊切中;笑对枪林,甘洒热血,不怕牺牲。”总结近现代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新闻界优秀人士。
第五段赞扬新中国新闻记者的卓越劳动,与第三段一样不用典故,语言文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第一句:“新中国,新天地,传媒事业,前景光明。”概述新时代我国新闻与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美好前景。第二、三句:“新闻记者,勇为先锋,访贫问苦,深入基层,不在现场,即在途中,废寝忘食,心系群众。熠熠慧眼,捕捉焦点民生;匆匆脚步,穿过迷雾重重。”这二句概括描写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特别是对国家前途、民众的实际生活的关心。第四句:“辨疑求真,以其所得者闻于人,引导大众;察微析理,以其所闻者授予世,不良纠正。”照应上段第三、四句的形式,用“四八四”句式,小结本段并进一步描述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他们着重于对事实真相的探求,在客观报道的前提下,又注重正确的导向性,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创造正能量,使自己的新闻报道起到以正视听的积极作用。“闻于人”,状语后置结构,意为“在广大受众当中传播,使人们了解”。于:介词“在”,闻:使动用法。“授予世”动宾结构。授予:同义复合词,即给予。世:社会上(的受众)。不良纠正:“纠正”“不良(风气)”的倒装,使之押韵。
二、无冕之王勇立潮头
众所周知,“无冕之王”是现代社会对新闻记者的谑称。历代做着记者事儿的人都属于“老九”。旧社会将人分为如下十等: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记者”与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都被列为“老九”。上述划分法以及依据的观念在新社会已经基本瓦解,记者的社会地位已经大大提升,得到了全民应有的尊重。笔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乡村学校任教时,到了初夏的“三夏”——生产队里的社员要赶时间“夏收”(收割油菜籽和麦子)“夏种”(在水田里插秧苗)“夏管”(在旱地里管好棉苗),到了夏末秋初的“双抢”——抢收成熟的早稻、抢种晚稻秧苗,学校放农忙假,生产大队要求笔者编发“三夏”或“双抢”《快报》。全大队有十八个生产小队,笔者就挑选自己班上写作文既快又好的九个学生,作为小记者,教他们每人分管两个生产小队,每天向生产小队长采访好人好事,写成通讯报道,周雪逵、杨彩珍、朱水良等采访写稿任务完成得很出色,稿子编入《快报》后,发到各生产小队,同时送达上级新闻单位,很多篇新闻报道被公社广播站录用。后来,公社广播站还约周雪逵和杨彩珍写了学做采访报道的体会文章,在广播站播出。这样的小记者活动,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生产队干部群众都满意。文革结束后恢复了考试招生,这些小记者的学习与工作能力都很强,大多一举考上了初中专或高中。周雪逵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安吉县政府部门工作,后来走上了多个领导岗位。杨彩珍考上了嘉兴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湖州一家医院工作,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朱水良参加工作后,担任过平湖电线厂技术员、平湖电缆厂厂长、浙江晨光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的学历为工商管理硕士,技术职称是高级经济师;他曾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嘉兴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名列“平湖百杰”,曾被评为平湖市“十佳优秀企业家”“平湖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平湖市优秀企业家”“平湖市明星企业家”,当选为嘉兴市党代会代表,平湖市人大代表。他的企业业绩辉煌,——朱水良的上述成就,笔者都在“百度百科”查到的。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电缆电线都是他的企业中标生产的。新旧世纪交替之时,笔者先后到嘉兴市的两所百年名校任教,在学校文学社里培养了更多的新闻爱好者。如青年作家王占黑(原名王露),就曾是《南湖晚报》小记者。2018年在复旦大学就读文学硕士期间,其小说集《空响炮》获得首届唯一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2018年12月28日荣登当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第二名,2021年荣又获“未来文学家”大奖。还有笔者在嘉兴一中任教时班上的傅青怡本科修了新闻专业,毕业后到了全国重点新闻网站、上海市主流媒体之一的东方网从事新闻工作。她在2018年夏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主流汽车网络高层论坛所作的《打破门户壁垒 开创传播新力量》演讲激起了强烈反响。在笔者指导的学校文学社社员中就读传媒大学或传媒学院的学子更是举不胜举。
上述情况正如《记者节说》所记叙的,新时代记者职业成了很多爱写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又如该文第六段第一句前一分句描述的:“时移世易,业态变更,互联网起,新媒体兴;”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变化,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业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的受众面前,恰如第一句后一分句所写:“电脑手机,方寸之屏,抖音头条,五彩纷呈。”这种简直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景象,又恰如人类历史上某些时代人人可为“记者”的盛况。且如该段第二句所描述:“有视频,有音声,人人皆以记者自命;有文字,有图景,事事均可随时传送。”这样的现象真的给记者职业形成了棘手的挑战。该段接着一个转折连词“然”字,引出第三、四句所写:“信息海量,难免混杂鱼龙;资讯爆屏,常见噱头哗众。人云亦云,途说道听,一叶障目,不见丘岭。”此类情况亟需“铁肩担道义”之巨擘勇立潮头与力挽狂澜。该段小结句:“凡此种种,非吾中国记者之所为也。”说得斩钉截铁,“凡此种种”,简直连一个当年为生产队里的好人好事写新闻报道的初中学生都不如。
在铺陈上述近似“乱象”之后,《记者节说》第七段用了“嗟乎”这一双音独词文言句引出第二句:“无冕之王,浩然正气;客观公正,事实为据;激浊扬清,字字珠玑。”真正的新闻记者,应无愧于“无冕之王”的称号,充满浩然正气于一身,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写出“激浊扬清”的每一个珍珠般的精辟文字。正如第三、四句所说:“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道义为百德之所系,记者为道义之刀笔。”妙手:不同于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时代的果断“辣手”,因为和平时代的建设时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再需要“辣手”,而应采用和风细雨般、春回路转般的巧妙笔法来写的文字。唯有世间的正道之义适合用钢铁一般的肩膀挑起来,因为道德情义链接着各种各样的美德,有了正道之义,才能写出符合时代发展与人民需要的篇章。
最后独句成段:用“今日得宽余,闲言碎语”这样诙谐的笔调,显得轻松幽雅。其中暗引的前一小句“今日得宽余”,是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四日毛泽东回赠党外民主人士黄炎培的《水调歌头·长江》一词中的句子(一九五七年《诗刊》一月号发表时,改题为《水调歌头·游泳》)“同仁共勉,再接再厉。”既说得亲切友好,又表达出相互勉励与自我鞭策之意,使同仁感到既温馨又有劲。
三、字字珠玑气韵雄浑
与作者众多的现代古体散文作品一样,本文不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可见匠心独具,而且用语精彩、气韵雄浑分外耐人寻味。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其实,文灵靠气韵。气韵能使字闪光。全文八段二十九句七百十九字符,共押了六十九韵。其中前六段二十五句全部押了后鼻韵母,共押了六十韵,或如迎面清风,荡入心胸;或如入耳雷声,发聩振聋;或如风起云涌,烈烈轰轰;又发人深思,有绵绵情义;皆因情以义,妙趣横生。
如首段二句,连押“冬”“清”“风”“景”“穷”“庆”六韵,一以贯之,韵回路转。开篇句“时维孟冬”,其中的“维”是句中语气词,用来帮助判断,包含“是”的意味,写得古色古香。“孟冬”二字,前者是亨的韵母,后者是轰的韵母,近似叠韵的姐妹韵,格外精彩。首句四联四言诗,二句一联五言诗,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第二段前三句押“蒙”“绳”“动”“形”“耕”“净”“通”“圣”“崇” 九韵,亨的韵母、轰的韵母、英的韵母交互,娓娓动听,幽雅通顺。前二句五联四言诗,从“洪荒时代”直到“始有笔耕”,一气呵成。第三句的第一联,均为书名加形容词的主谓结构;随后一联是古代文化名人三字加并列关系的动词短语或偏正关系的动词短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随后是一组“四六文”的变格“四五文”,整个长句子长短错落,精彩纷呈。第四句文言散句“故……,乃……也”,犹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刻画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味道。
第三段三句七个四言联句,押了“命”“盛”“通”“行”“声”“兴”“生”七韵,英的韵母、亨的韵母、轰的韵母巡回反复,一波去了,一波又至,好似《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精致灵动,韵味相通。
第四段前二句五联四言句,押了“横”“情”“风”“荆”“行”五韵,第三句两个“六四四”联句,押了“姓”“声”二韵,后二句六个四言联句,押了“萍”“勇”“中”“牲”四韵,全段一韵到底,共押了十一韵。五个长句子,中间的长句子是二十八字对偶句;第四、五两句虽每个小句子都是四言,但又都是三个四言句押一韵,如此,整段话分了三个句式的层次,各有不同,每个层次的句式相同,而三个层次的句式各不相同,灵活雅致,曲尽其妙。
第五段第一句三言、四言各一,三言“新中国,新天地”未押韵,可见作者也不执意片面追求押韵,不以辞害意。四言联句“传媒事业,前景光明”的“明”才落到韵脚上来;第二句四个四言联句,押了“锋”“层”“中”“众”四韵,第三句又是“四六文”,押了“生”“重”二韵;第四句“四八四”对偶句,押了“真”“人”“众”“正”四韵,全段共押了十一韵。句式错落,韵律自然,且堂堂正正。
第六段全段五句押了十六韵。第一句四个四言联句,押了亨的韵母、英的韵母、英的韵母、亨的韵母的“更”“兴”“屏”“呈”抱韵四韵,意味深长复杂;然后“三三八”句式的二十八字对偶长句。又押了因的韵母、亨的韵母、英的韵母、英的韵母、轰的韵母“频”“声”“命”“景”“送”五韵,令人联想到在有些频道里,那些自命写手的人,随心所欲,给社会舆论推送的各种文字。第三句“然”字引出的“四六文”,押了轰的韵母、英的韵母、轰的韵母“龙”“屏”“众”三韵,通过音韵引发的联想,写出海量信息中鱼龙混杂,哗众取宠,令人目不暇接。第四句两个四言联句,押了晕的韵母、英的韵母、英的韵母“云”“听”“岭”三韵,给人云里雾里的感觉,有点儿不知所云。第五句段末小结的散句,用了叠音轰的韵母叠韵词“种种”,使绵延六段的韵脚戛然而止,其韵外之味,值得回味。
第七段,根据记者要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高标准、严要求,转押衣韵,且一韵到底。全段除段首文言感叹词“嗟乎”外,第二句押了衣韵、同一韵部的迂韵和衣韵“气”“据”“玑”三韵,写出了记者应有的浩然正气,表达出新闻报道应有根有据,且尽可能做到字字珠玑的意蕴。第三、四句这个句群押了“义”“系”“笔”三韵;前一句是暗引五言对偶句,且句末“道义”又是后句的句首词,形成句群内的“联珠”修辞法,且后句又是每一分句都是八言的、大体整齐的、形式相对宽松的对偶句,语意明确有力,音韵前呼后应。
结尾段独句四个小句子,承前段押了迂韵、迂韵以及同一韵部的衣韵“余”“语”“厉”三韵,余音脉脉、语有尽而情无限,最后表达了不忘共勉、一道再接再厉的决心和信心。
小结
全文篇幅不长,但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语言音韵流畅美妙。
首段描写记者节来临时令天气以及媒体人的欢度情景,似引子一般;尾段撇开记者节的具体内容,“闲言碎语”,如补叙一般,主体的六段连点标点六百四十六字符,竟写出了那么博大深邃的真材实料,不能不令人惊叹!
首先是文中写出了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从洪荒时代至今的文化发展史,写出了古今的“记者”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记者”的创造性的助推力劳动,就没有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当然也难以假设有当今的繁荣发达。
文中从古代起到记者作用的“口呼手比,记事结绳”的人和事,写到当今的“互联网起,新媒体兴”,以至于“人人皆以记者自命”,令人有趣地看到,处于迄今为止的历史的两端的“记者”,从某种角度看,好像有相同之处,好像有返璞归真的味道,但在其“归真”中有无可比拟的“创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真谛,也是“记者”成长的真谛。
在这方面,作者表达得很含蓄,其含蓄的内容就如:“新时代的记者应有新时代的风范,而不能望洋兴叹,得过且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永远不会像一般说明文那样,写得明白易懂。
此外,现代古体散文,是将现代的文学语言形式与古体散文的形式相结合,而古体的优秀散文的主要特征就是充满诗情画意。本文就蕴含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