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得余闲,与女儿茜茜和洒洒漫步在许昌西湖公园,看到荷花满池,触景生情,禁不住同声吟诵周敦颐的《爱莲说》,朗朗上口,意韵绵长。今日之许昌,“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一汪汪清水,一座座小桥,一片片绿地,一幅幅美景徐徐展现。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小西湖边理学七子浮雕前,久久凝望,周敦颐仿佛又回到许昌,从画面中走出,妙笔生花正在书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全文仅122字,却蕴藉无穷,寄意深远,志趣耐人寻味;简要直切,托物言志,借菊花、牡丹和莲花言隐逸之志、富贵之气、高洁之质。菊花、牡丹和莲花现已分别成为中原地区开封、洛阳和许昌三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花。
身为河南人,曾多次到开封欣赏菊花的秀雅淡妆,也数度往洛阳目睹牡丹的国色天香,更岁岁年年在许昌领略小西湖的“一池花莲”和莲花湾的“荷花别样”。
东京梦华——菊城开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开封的市花菊花,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寓意着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媚世俗。晋陶渊明“独爱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朽诗句。北宋时期,每逢重阳时节,开封遍地菊花,满城飘香。《东京梦华录·重阳》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封每年都举办菊展。深秋来临,秋风瑟瑟,百花凋零,菊花却竞相绽放。大街小巷,每家每户,摆放菊花,姹紫嫣红,绚丽多彩,争芳吐艳,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遥想当年东京,文治盛行,物阜民丰,气凝大宋,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描写菊花的经典名句,如欧阳修的“更待高秋天气爽,菊花香里开新酿”。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苏轼的“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菊花,见证了这座皇城的辉煌与没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昔日的国际大都市已演化为城摞城的历史遗迹,而菊花依然在寒秋中盛放,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汴京,佩戴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那八朝古都的光环,在曾经连绵不绝的护城河水环绕下,赢得了“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誉。
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通过《清明上河图》回望当年的都市繁华,通过年年举办的菊花展会再现“东京梦华”。开封,作为世界上最典型的一座中轴线从未变动过的城市,也因菊花不断唤醒人们对这座都城的美好记忆。信步汴梁古城,一缕缕朝霞映射铁塔,龙亭中的龙椅上人去空空,天波杨府时时擂动鼓声,大相国寺再次敲响晨钟。让我们不禁慨叹:繁华如过眼云烟,唯有那菊花,娇而不躁,以其清逸的姿态坚守着自己的本来。
开封,始终传承着厚重的文化血脉,飘洒墨香的百年河南大学,仿制重建的清明上河园,无不昭示着这座古韵犹存的皇城仍在现代城市的喧嚣中保持着对历史的沉思,厚积薄发,犹如傲寒的菊花,春天破土就是为了迎接秋天的怒放。
千年帝都——牡丹洛阳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提起洛阳的市花牡丹,不由得让人想起国色天香,富贵吉祥,想起了这座千年帝都的繁盛与荣光。牡丹种植始于隋盛于唐,自隋炀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开始,牡丹在洛阳广泛种植。据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自唐武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当时洛阳有个名为宋单父的花师,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种植牡丹一万多株,变色千种,各不相同。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可见一斑。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作为帝王之都、牡丹之城的洛阳,是唐朝的东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厚的帝王之气。洛阳牡丹,雍容华贵,艳极无双,象征着唐朝的富贵繁华,因此牡丹的审美文化也迅速发展,关于牡丹的诗作、画作、文章、著述源源不断。仅诗作而言,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王建的“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白居易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等。
一座城,不只是一座具象的建筑群,一旦融入历史文化的血脉,就成了一种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水之滨,曹植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初唐四杰在此雅集聚会,引领大唐文化走向繁荣昌盛;龙门之畔,青山隐隐,绿水潺潺,风华绝代的牡丹向着那尊千年的佛像诉说着辉煌而坎坷的从前。而如今,牡丹依旧在春天开得妖娆多姿,芬芳无际。牡丹,承载了洛阳人过往历史的记忆,同时寓意着洛阳人对于未来的向往与期盼。
往事不可追,来日犹可寻。洛阳正昂首阔步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将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自然之美与富贵、繁荣、兴盛的文化内蕴结合起来,让这座千年帝都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汉魏故都——莲城许昌
“莲,花之君子者也”。许昌因市花为莲,又称“莲城”。历史上的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颍河穿境而过,既在颍阴,又处颍阳,阴阳和谐。1800年前,曹操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许下屯田,穿渠灌溉,开漕运粮。今日之运粮河、饮马河、灞陵河,仍依稀流淌着当年的水韵,十里护城河依旧荷花满池。
北宋定都开封之后,许昌直属京城,加之气候适宜,风景秀丽,城市繁华,商贾兴旺,古迹众多,许多文人墨客如周敦颐、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朱熹、梅尧臣等等,在此安居讲学、风云聚会、填词作赋、著书立说。
欧阳修在许昌留下了“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的诗句。苏轼在许昌赋诗“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苏辙长期在许昌居住,非常喜爱许昌厚重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态,在许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里程。生前将病故在常州的兄长苏轼迎葬在许昌附近的郏县小峨眉。苏辙死后也安葬在那里,其后人还在此修建了苏辙父亲苏洵的衣冠冢,形成了现在郏县一道著名文化景点三苏园。明代开封知府黄璇来到许昌,跨越时代,与苏轼对话,在其《和苏子瞻西湖韵》中写下了“夜雨注河山,晓觉西湖长,翩翩莲叶欹,泼剌鱼藻响”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夜雨之后许昌西湖鱼儿在随风摇摆倾斜的莲叶下和水草中欢跃穿梭的画面。《永乐大典》载有:“观荷亭畔花仍发,思故台前草自青”,记录了当时许昌荷花盛放,思故台前绿草盈盈的景象。如今,古人在小西湖畔,亭台楼榭中吟诗做对、豪饮畅谈的踪迹已去,唯有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历经千载流芳于今。从这个意义上讲,荷花正是许昌千百年历史沧桑巨变的见证。
许昌人喜爱莲花,视之如珍宝,待之若儿女,甚至女孩起名也不少人用“爱莲”两个字,如“越调皇后”毛爱莲、魏都区原平定街小学校长李爱莲,还有我有个姑妈也叫“爱莲”。当你在许都大剧院观看现代豫剧《七品青莲》,或聆听“莲城清风大讲堂”,淳淳的乡音、郁郁的乡韵、浓浓的乡情早已植根于许昌人的血脉之中。当你行走在莲城大道,就会被一派新时代的繁华所吸引,也会被一种淡然和安宁所感染。当你融入许昌,你会被许昌人正直、朴实、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莲的一生,从“清塘引水下藕根”,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菡萏发荷花”,到“接天莲叶无穷碧”,再到“荷尽已无擎雨盖”。一生从盛开到零落,变成泥下的藕,花开花落都是那样的朴实自然,像许昌人一样,无怨无悔,平凡生活,无私奉献,辛勤劳作。
莲花承载着许昌的历史,传承着城市的精神文明。当你来到曹魏古城,走进相府广场,但见曹孟德横槊赋诗,魏武挥鞭,莲花静静地伴其身旁,观其成败得失;当你走进碧殿厚重的春秋楼,再看关云长夜读《春秋》,两院英风,莲花伴他长夜无眠……许昌是深沉而厚重的,这样的莲花只属于许昌。
随着时光推移,许昌一度遭受缺水之痛。许昌人盼水心切,于是立志兴水,发愤图强,引来了长江之水、黄河之水、淮河之水,构架起河河相通、河湖相连、水绿交融的城市格局,建成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美丽家乡,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水在林中,林在水中”“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生态体系。
如今的许昌人秉承着莲花精神——虚心正直,积极向上,无惧风雨,正在迈向新的征程。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简直是个预言家!以花言城,以花喻城,将三座中原名城的市花荟萃一文——逸风沉韵的开封,温婉典丽的洛阳,清新优雅的许昌。诚可谓:名花名城两相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挚爱的许昌人,不正是周敦颐苦苦寻觅的知音吗?许昌人感激周敦颐对莲花钟爱有加,赋予其高洁之意;周敦颐也定会感念许昌人,穿越时空,终于找到了知己,真乃“忘年之交”。
开封、洛阳和许昌,这三座历史文化名城矗立在中原大地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文人骚客雅集之地,不仅经历了华夏文明悠久而厚重的过往,还肩负着中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观花如观城。这三城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这三城的文化也必将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白沙海解读《名花名城两相宜——重读<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中学语文传统课文。有幸看到当今作家赵献东2022年7月24日首发于《光明日报》的《名花名城两相宜——重读《爱莲说》,不禁眼前一亮,欣喜而读,倍感欢乐。这篇3700多字的长文,也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古今结合,思路清楚,语言精彩,很想与朋友们分享。现将对该文的阅读感悟简述如下。
一、创新领会原作的思想内容
周敦颐原作的立意,主要从辩证的角度入手,写自己偏爱莲的原因。文中除了具体描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外,还将自己“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对比,说明他作为哲学家,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辩证的思考,才产生这样独到见解的。
而作为中共河南省许昌市委党的宣传工作领导干部的赵献东,就不是停留在周敦颐的观点上,而是根据菊花已经成为千年古都而如今又是河南省省会城市开封的市花、牡丹已经成为千年帝都洛阳的市花、莲花则成为汉魏故都许昌市花的现实氛围当中,重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菊花、牡丹、莲花,就不能厚此薄彼,而应一视同仁,热情讴歌和赞美三种花各自的精美特色以及与有关都市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不囿于先哲之见,创新领会原作,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全文共二十六段。前四段是总写的“序言”,可用“一序三花引三城”七言来概括。
主体的第一部分“东京梦华——菊城开封”五至九段,姑且用“菊城变迁多,菊花自坚贞”这样的联句来归纳。各段大意姑且如下概括:菊城今昔满芳香;当今东京菊销魂;历史变迁菊自美;当年繁华连今天;菊韵犹存傲雪神。
主体的第二部分“千年帝都——牡丹洛阳”的十至十四段,姑且用“牡丹国色香,文脉续风采”这样的联句来归纳。各段大意姑且如下概括:洛阳牡丹冲天香;文韵深厚诗万轴;具象抽象文俱优;洛神常驻人杰稠;千年帝都正昂首。
主体的第三部分“汉魏故都——莲城许昌”的十五至二十一段,姑且用“莲城闪新辉,神采大弘扬”这样的联句来归纳。各段大意姑且作如下概括:许昌今昔水韵悠;风美景丽人杰秀;欧阳三苏知黄璇;许人爱莲爱奉献;莲花铭记许昌史;许昌治水谱新曲;莲花精神又抖擞。
最后的总写部分,段二十二至二十六:小结上文,可用“三花竞秀美中原”来归纳。
二、结合时代发展写出新风采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开封城位于黄河以南的豫东平原,早在春秋时期,这里是郑国之地。郑庄公命郑邴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之意,命名为开封,作为囤粮之地。城的位置在今开封城南二十多公里的古城村西北、朱仙镇东三公里处。战国时魏国在此建都,名大梁,简称梁。因城跨汴河,唐时称汴州;后世合称汴梁。此地位于黄河中游平原,处在隋代大运河的中枢地区,黄河、汴河、蔡河、五丈河均可行船,水陆交通甚为便利。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均定都开封,正式名称为“东京开封府”,又称汴京。北宋相沿。这些复杂的历史变故,因与《重读<爱莲说>》的主旨关系不大,故该文只在“演化为城摞城的历史遗迹”一语中约略带过一笔。城摞城:指一圈城墙外面又筑起一道城墙,以抵御敌寇攻打。
至于故都洛阳,也是周成王姬诵(前1042—前1021在位)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时建成的,名洛邑,后迁都于此,作为政治中心。为了节制篇幅,《重读<爱莲说>》也只从隋炀帝时“易州进二十箱牡丹”起始,写“牡丹在洛阳广泛种植”。又引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自唐武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
另有汉魏故都,早在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许文叔于许(许昌),建立许国,国君为姜姓许氏,爵位为男爵,是唯一可确定为男爵的周代诸侯国。许国的都城在今许昌城东二十公里的张潘古城四周,据《括地志》载,周代关于城郭建筑的礼制,“王城方九里,诸侯城按七、五、三递减”,许国作为一个五等诸侯国,城池方圆三至七里。管辖范围从都城向四周辐射,方圆三十公里左右,包括今河南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这一广大地域,作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方面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公元前375年,许国终被楚国吞并。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五百年后的东汉末年,丞相曹操崛起,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奉天子以令不臣”,且在“许下屯田”。不臣:不服从中央指令、搞封建割据的佞臣。许下:在许昌的地盘。屯田:带有军垦形式的农业生产。221年,曹丕在许昌废汉立魏,许昌从此再度兴旺发达。关于曹魏以前的许昌,《重读<爱莲说>》也仅用“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与“颍河穿境而过,既在颍阴,又处颍阳,阴阳和谐”三言两语带过。写到唐宋以后,许昌的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重读<爱莲说>》则浓笔重墨,写得酣畅淋漓。
三、联系现实生活优雅地表述
这篇《重读<爱莲说>》本质上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优秀论说文中的奇葩、鲜花。她的优秀在于一般的论述之外,还要将阅读了有关文章后,在热情评论的同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出生动的描述。也就是说,作者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展开独特地论述。前一阵子,一些学者、作家,单以自己的某些见解来论述的文章,标题中却写上“读……有感”字样,欲攫取读者目光。一些媒体编辑,可能也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也可能是另外什么原因,将一般的评论文章用“有感”之类的形式作标题搬上版面。而先前有几年,中学语文课本也编进了一篇假冒的“读后感”,广大中学生误以为“读后感”就是一般的评论,中了毒,导致他们写的读后感没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读者看不出作者具有何种思想观点以及其思想观点是怎么产生的。笔者曾在某市教育局编辑出版的读后感大赛的获奖文章的集子中,看到九成以上的“获奖读后感”没有小作者的学习生活经历及其所形成的独到想法和感受,充斥文中的是大量的对所读文章内容的概述,甚至抄自原作“前言”之类中相当于内容简介的文字。
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善,不过有些学生的读后感仍然写得与一般议论文如出一辙。问题可以说出在《语文》课本上。现行义务教育教科书统编本《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后的《写读后感》的指导文第2段段末,有“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一句(人教社2019年12月版、2022年浙江第4次印刷本第36页),统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的《学写读后感》的指导文中“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几点”的第三点第1、2句写道:“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人教社2017年12月第1版、2023年1月版浙江第6次印刷本第66页),愚以为其中的“可以”与“可”大有所害,宜改为“应当”或“应”,以杜绝后患。
而这篇《重读<爱莲说>》就不一样了。文中有作者精彩的生活实际及其所产生的感想。比如开篇段,首句就是作者幸福美满的生活氛围:“周日得余闲,与女儿茜茜和洒洒漫步在许昌西湖公园,看到荷花满池,触景生情,禁不住同声吟诵周敦颐的《爱莲说》……”特别是作者的两个女儿的名字,正是《爱莲说》开篇“水陆草木之花”中包含的美意,“茜茜”之“茜”从艹,正是草木之花;“洒洒”之“洒”从 氵,正是水中莲花,作者给两个女儿取这样含蓄又美丽的名字,可见其爱读《爱莲说》之甚。将这样的生活细节写进读后感,会激发读者何等浓厚的兴趣!
又如《重读<爱莲说>》第十八段写道:“许昌人喜爱莲花,视之如珍宝,待之若儿女,甚至女孩起名也不少人用‘爱莲’两个字,如‘越调皇后’毛爱莲、魏都区原平定街小学校长李爱莲,还有我有个姑妈也叫‘爱莲’。”这些饱含生活体验的语句,写出了作者的见闻和真切的感受,写得何等灵动!何等可爱!通读全文,可见作者的感想体会,都是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阅读和独特的思考,故而读上去觉得分外亲切,因而深受感动。由此可见,文中大量引述的古诗古文,也一定是作者精心学习、用心记诵并且紧密联系自己的见闻与对生活细心体验的结果。
结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名作不厌百回读,且应遍遍要新读,努力做到常读常新。要努力使自己获得的理解,融会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之中,因为只有进入系统的文化知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技能。
要有常读常新的思想意识。要做到这一点,自己的思想一定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最好还应有某种程度的超前。在理解和分析问题时,能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具备一定的超前感知意识。
要抓住读后感这种文体优美的本质特点,首先要从阅读的感想体会中提炼出有一定深度的、具有独特性的思想观点来作为中心论点。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都要精心选择。一定要有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深有感触和深受启发的事实中选择论据,使读后感具有作者真切的思想形象,使之成为有“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实践所形成的文字。
要写优秀文,先做优秀人。一定要广泛而又深入地学习,着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做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