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千年之古都,倚傍中岳,横卧伏牛①,北临紫荆②,南通江汉,是为禹夏发祥之地,曹魏兴盛之所。考其地,阅其史,可谓兵家必争之所在,磅礴威武之至哉!此雄胜之地得“莲城”之号,何也?答曰:因其水也。自其开邦建城,此地与水交织不舍,许由濯耳③,出尘高迈,后世敬仰;大禹治水,家国天下,万民传颂;魏武屯田,开辟河运,史家推崇。颍河北汝,双洎清潩④,河网密布,左右相宜,每至仲夏时节,城中水流丰沛,渔舟唱晚,荷花映日,圆叶遮天,故名“莲城”也。
然寒暑相推,流幻千载,昔日丰美之水草却似别日之旧梦。自近代来,江水日竭,运河淤塞,更有天公不美,降雨不均,或暴雨而成洪灾,或无水横遭旱魃。田垄绝收,无麦无禾,引资招商,求而不得。远望河岸飞尘,俯瞰野草不生,满城父老,饮水多艰,眉头年年却似去年颦。为求水源,官民上下求索,或夺县而争之,或高价而购之,皆苦于无长久之计。
正值山重水复之时,忽遇柳暗花明之景。十八大蓝图勾勒,生态文明,水利优先,南水北调,横空出世。许昌政通人和,群策群力,借此东风,三大项目⑤,应运而生。千里江山之浩荡画轴,徐徐展卷,就此开笔。然谈论间或可俯仰天地,行事时实谓险阻横生。或曰:水源自何而来?或曰:资金何以筹集?水源不易,多方广纳,集天上水而蓄之,截过境河而牧之,又北引黄河,南调长江,净化污水,循环利用,力保地下之源,新开再生之滨。资金则政府主导,市场当先,引多家企业巨贾,汇八方民间资本,洪波细脉,不阻其流,拥得百川入怀,终成浩瀚沧海。自癸巳年始,满城民众,勠力同心,克服难阻,共图千秋万代惠民之大业。
两载时光,倏忽而逝,乙未年九月,源自三江⑥之泓泓清泉,喷涌而出,破浪而来,喧嚣奔腾之间,清潩河、清泥河、饮马河水流激荡,重现生机;芙蓉湖、灞陵湖、鹿鸣湖波光潋滟,引人心醉。虽无礼炮轰鸣之庆典,却有倾城冲天之喜气。四众百姓,奔走相告,扶老携幼,且歌且笑,皆汇于岸边观水。但见百里河道,循环串联,八湖相缀,水光接天,行船赏荷,清气盈园,灞陵英风,跌宕其间,映衬千亩之河畔林莽,唤醒万物之气韵生鲜,昔日阑珊之梦,今朝尽现眼前!
古人得雨而喜,或归于冥冥之太空,今朝水润莲城之佳景,乃得自盛世之力,万民之功。身为许人,生逢此国泰之时,得见此民安之业,幸甚至哉,谨以此文而记之。
注释:
①许昌位于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带上。
②紫荆山位于郑州市内,此处代指郑州。
③许由躬耕田野,优游山林,听到尧要让位给自己,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临水洗耳。
④颍河、北汝河、双洎河、清潩河为流经许昌境内的四条主要河流。
⑤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水系连通项目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⑥指长江、黄河、淮河。
白沙海解读《许昌治水记》
清代早期名臣、诗人、学者沈德潜的七绝《过许州》云:“到处陂(bēi)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yǎn)平畴(chóu)。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诗中的许州,是唐、宋、元、明、清历代对许昌的称谓,直到中华民国元年才改称许昌。该诗起句描写许昌处处可见清水盈盈的池塘,处处可闻流水汩汩的声音。陂塘:池塘。承句描写在如此秀丽的水乡,垂杨遍地,百草丰茂。畴:原野。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转句夸张地描写行人走在绿色的原野中,连须眉都被映绿了,合句又回到起句所描写的处处水塘和“决决”水声的氛围中,表达诗人应和着长长短短的蝉声,一路走过许州的悠闲情景。
历来水源充沛的许昌,“自近代来,江水日竭,运河淤塞”,成了缺水而干旱的地区,直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描画出“生态文明,水利优先,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许昌人民乘东风而大力兴修水利,问题才得到了根本解决,作者赵献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现代古体散文。欣读该文,在以下三方面感触尤深。
一、如椽之笔叙治水
这篇“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诗一般的现代古体散文,作者手握如椽之笔,叙述千年古都许昌,在当今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壬辰年,也就是那一个生肖龙年,国家制订了大规模的“南水北调”计划,许昌人民群情激昂,乘迎东风大干快上,取得了卓越成效。
本文即因许昌治水之大事而立意,结构方面又超越了无数古代诗文包括上述《过许州》“起、承、转、合”的思路,思绪异花怒放,吸引读者目光。首段描述许昌作为“北临紫荆,南通江汉”的风水宝地,原本水网密布,远古“许由濯耳”可见其水唾手可得;“大禹治水”更为遗泽千秋;中古曹操“魏武屯田”,也可见有足够的水资源,正如文中所写,“每至仲夏时节,城中水流丰沛,渔舟唱晚,荷花映日,圆叶遮天”,点明了许昌自古以来就因水而昌。
第二段开始一个“然”字“急转”直下,描述“昔日丰美之水草却似别日之旧梦”,极写近代许昌的缺水情况,与首段形成鲜明对照。思路方面的“急转”,使结构跌宕起伏,文章更扣人心弦。第三段“再转”,叙述“正值山重水复之时,忽遇柳暗花明之景”。党的十八大描绘出“南水北调”的治水蓝图,许昌与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出现了“转机”,使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了可靠保证。第四段成为“合”,描述许昌治水获得巨大成功,生动展现“源自三江之泓泓清泉,喷涌而出,破浪而来”,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奔走欢笑之盛况。
最后一段为尾声,补叙莲城许昌“幸甚至哉”,作者不写不快,本文也就呱呱问世。读者读之诵之,感奋久久不已。不足千字的篇幅,写出如上之丰富深刻的内容,可见作者视野之开阔,思路之精深,笔力之雄健。
二、语言诗化声韵合
现代古体散文这种文章,众多学者称之为“古韵新咏”。此为当代语文界过度倡导“我手写我口”而放弃对口语的加工、提炼,致使一些文章语言俗不可耐的必要反拨。
现代古体散文《许昌治水记》全文五段二十七句九百三十四字符,仔细读来,仅第四段第三句中四言短语“奔走相告”似乎是当今常挂在一些人口头,然此语也是从古文中提炼出来的成语而已,其实也是文言。该语出自春秋时代史学家左丘明所著《国语·鲁语下》:“士有陪乘,告奔走也。”后来提炼出的成语中加了一个“相”字。相:会意字,本义指古代人们到树林中挑选合适的树木作建房用,该情境中的“挑选者”注意力偏在“合适的树木”,故为“偏指一方”,并非后起的“互相”之意。浙江嘉兴民间至今仍有小伙子在媒人引荐下前去“相亲”(看对象)一说。当然,小伙子看大姑娘的同时,大姑娘也可“看”小伙子,如此,“相”由最初的偏指一方,发展演变为现当代的“互相”。唐代韩愈《考功员外卢君墓铭》:“立于是奉其父命奔走来告。”此处的“立”是人名,即韩愈同时代人卢畅之子,卢东美之孙。卢东美:也是唐代学者、官员,韩愈友人。奔走来告:赶紧跑着前来告诉(韩愈)。这里的“来”是用在动词之间意义很虚的连词。来告:即相告,来告诉韩愈(请写其祖父卢东美之墓志铭)。
音韵方面,首段第一句:“许昌,千年之古都,倚傍中岳,横卧伏牛,北临紫荆,南通江汉,是为禹夏发祥之地,曹魏兴盛之所。”说明许昌的地理与历史。此句既写出地域之广阔,又写出历史之悠久,语言简练,且意境博大,笔力遒劲,举重若轻,文字内容之重要,远超乎韵律表达之作用。第二句:“考其地,阅其史,可谓兵家必争之所在,磅礴威武之至哉!”前两个三言句,不仅对偶,而且押韵;第三个分句提示语“可谓”之后形式宽泛的对偶句,其句末的“至”与两个三言句末的“地”“史”押了“四衣”韵,又与第一句“是为禹夏发祥之地”形成扇面韵。第三、四句设问与答问之后,第五句:“自其开邦建城,此地与水交织不舍,许由濯耳,出尘高迈,后世敬仰;大禹治水,家国天下,万民传颂;魏武屯田,开辟河运,史家推崇。”除前两小句六言、八言之外,三个长分句,分别由许由、大禹、魏武引出,且由三个四言句构成了排比,气势恢宏,其中“城”为“十四英”韵,“仰”为“十三昂”韵,“颂”“崇”为“十五雍”韵,均为后鼻韵的邻韵,声音浑厚动听。第六句中的“颍河北汝,双洎(jì)清潩(yì),河网密布,左右相宜”,前四个四言小句中的“潩”“宜”押“四衣”韵;紧接着“每至仲夏时节,城中水流丰沛”两个六言句引出的“渔舟唱晚,荷花映日,圆叶遮天”,其中“晚”“天”押“十一安”韵,“日”字照应前面的“潩”“宜”的“四衣”韵,最后的小结句“故名‘莲城’也”的“城”照应第五句中“城”字的“十四英”韵,整段话中形成了前后呼应与扇面形态的押韵,奇特精美。
第二段“急转”之后,第一句“然寒暑相推,流幻千载,昔日丰美之水草却似别日之旧梦。”句末“梦”照应首段末“梦”字的“十四英”韵。第二句:“自近代来,江水日竭,运河淤塞,更有天公不美,降雨不均,或暴雨而成洪灾,或无水横遭旱魃(bá)。”其中“降雨不均”的“均”照应了前一段第五句中“开辟河运”的“运”之“十二恩”韵,读到此处,猛然觉得:前段第五句中不写“运河”而写“河运”,盖为此乎?第三句:“田垄绝收,无麦无禾,引资招商,求而不得。”四小句四言,偶句末“禾”“得”押“三鹅”韵,语音轻缓优美。第四句:“远望河岸飞尘,俯瞰野草不生,满城父老,饮水多艰,眉头年年却似去年颦。”前四小句为“六四文”。“尘”字为“十二恩”韵,“生”字为“十四英”韵,此处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通押,体现了押韵方面“知古倡今、双轨并行”原则。第五句:“为求水源,官民上下求索,或夺县而争之,或高价而购之,皆苦于无长久之计。”此虽为散句,但第一小句的“源”字照应了前文的“十一安”韵,第三、四的两个“之”字和第五小句的“计”字押了“四衣”韵,与前文有关韵脚也形成了照应,使得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更加紧凑。
第三段第一句:“正值山重水复之时,忽遇柳暗花明之景。”对偶兼引用,从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暗引的成语“山重水复”,概述第二段的内容,从“柳暗花明又一村”暗引的成语“柳暗花明”引出本段所写的景象。“十四英”韵的“景”字作为韵脚字贯通以下三句。第二句:“十八大蓝图勾勒,生态文明,水利优先,南水北调,横空出世。”如雷贯耳的“十八大”七言小句领出本句以下四个四言小句,其中第一个四言小句末“十四英”韵的“明”,构成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描写的“春和景明”的新气象。第三句:“许昌政通人和,群策群力,借此东风,三大项目,应运而生。” 用题中的关键词“许昌”开句的六言句,与上一句“十八大”七言小句形成照应,后面也引出四个四言小句,并用“风”“生”两个“十四英”韵与前句的“明”合辙。第四至七句:“千里江山之浩荡画轴,徐徐展卷,就此开笔。然谈论间或可俯仰天地,行事时实谓险阻横生。或曰:水源自何而来?或曰:资金何以筹集?”整散交错,曲尽其妙。第四句以“笔”字收尾,第五句前一小句末字即用“地”字,押“四衣”韵,后一小句末字“生”又押上了“十四英”韵。第七句末“集”字又押了“四衣”韵。第八句:“水源不易,多方广纳,集天上水而蓄之,截过境河而牧之,又北引黄河,南调长江,净化污水,循环利用,力保地下之源,新开再生之滨。”此句四言最多,多达十个;又有七言、六言、五言不等的语句。其中第一个四言句末的“易”字,三、四句末的“之”字,续第四至七句的“四衣”韵,第五个小句子的“又”字引出四个四言小句全是对偶,“北引黄河,南调长江”形成严格的词性对,“净化污水,循环利用”形成流水对,其中“江”字照应上文中的“十三昂”韵,“用”字照应上文的“十五雍”韵,又呼应这个大句子末的“滨”,押了“十四英”韵,也照应了前文的本韵。最后两个六言小句与“净化污水,循环利用”又构成严格的“四六文”,语意圆满而音韵动听。第九句:“资金则政府主导,市场当先,引多家企业巨贾,汇八方民间资本,洪波细脉,不阻其流,拥得百川入怀,终成浩瀚沧海。”照应本段第二句“十八大蓝图勾勒”,小结本段主要内容,全句由八个整散交织的小句构成。第一小句“资金”一词后的“则”字领出“政府主导,市场当先”的对偶句,然后又是“引”与“汇”的对偶句。随后又一个“四六文”,且两个四言句于两个“六言句”各自对偶,其中的“脉”“怀”“海”押了“七爱”韵。第十句:“自癸巳年始,满城民众,勠力同心,克服难阻,共图千秋万代惠民之大业。”照应本段首句中“柳暗花明”之意,其中三个四言句和随后的十一字长小句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实写照。癸巳:农历干支纪年法,这里指2013年。党的十八大是2012年11月农历壬辰年冬召开的,当年的时间里主要对十八大精神进行深入认真的学习和大张旗鼓的宣传,做好有关治水方面的充分准备。
全段十句话,首句承上启下,二至九句“肉段”,即中心部分,具体描写许昌在十八大治水蓝图规划下,想方法,筹资金,引来百川入许昌,开源引流成瀚海!而第十句又侧重与照应第一句,形成了由外而内的层次结构。如果说二至九句是具体描述的“实写”,那首尾两句就是可谓属于抽象概括,是为“虚写”。虚实相应,意境更为更新。
至于后面两段,下一部分再继续解读。
三、水润莲城人民欢
第四段着重对许昌治水活动展开具体描述,令人振奋和欢欣的情景是瓜熟蒂落的自然结果。
第一句概述党的十八大后的两年时光里,许昌人民鼓足干劲,奋发治水,获得喜人成果。从语法看,第一个小句是“两载时光,倏忽而逝”八字,前四字是时间状语,后四字是谓语,说明时间过得飞快,更显出许昌人民干得热火朝天;第二个小句是“乙未年九月,源自三江之泓泓清泉,喷涌而出,破浪而来”,“清泉”是全句主语,前面的分别是时间状语和修饰性定语,后面的“喷涌……,破浪……”四言八字流水对,一起充当谓语;第三个小句“喧嚣奔腾之间,清潩河、清泥河、饮马河水流激荡,重现生机”,前六字是动态状语,作引导语用,“清潩河”等三条河的名称是主语,“水流”后的八字流水对是谓语;第四个小句“芙蓉湖、灞陵湖、鹿鸣湖波光潋滟,引人心醉”与前一分句“清潩河……”构成精致的对偶,再现第一段第六句中描写的许昌历来“水流丰沛,渔舟唱晚,荷花映日,圆叶遮天”的美丽景象。第二、三、四句生动描写许昌治水获得了战略性成功之后,人民群众的欢庆活动,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第二句“虽无礼炮轰鸣之庆典,却有倾城冲天之喜气”十八字对偶句,笔走偏锋,刻意描写体现许昌人民俭朴本色的欢庆治水成功之情;第三句“四众百姓,奔走相告,扶老携幼,且歌且笑,皆汇于岸边观水”先由四个形式上的四言句作为分写,且“告”与“笑”押了“九熬”韵,形象地写出人民群众喜极而歌的感人场面,后用“皆”字总写喜迎亲爱的流水又来到了民众的生活中间。第四句首“但见”一语先引出“百里河道,循环串联,八湖相缀,水光接天,行船赏荷,清气盈园,灞陵英风,跌宕其间”形式上的八个四言句、语法上的四个小句子所组成的四个流水对,重现许昌作为莲城的英姿;又以“映衬千亩之河畔林莽,唤醒万物之气韵生鲜”“昔日阑珊之梦,今朝尽现眼前”两组对偶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梦寐以求碧水流、万物苏醒人奔走的欢快场面。
第五段作为尾声,虽只有简短的两句,但使治水给许昌人民的劳动、生活、创业有了更好的客观条件的主旨,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前一句用对比手法,引用杜甫“好雨知时节”之意,与如今好水润莲城的嘉境对比,热情赞颂“盛世之力,万民之功”。结尾句“身为许人,生逢此国泰之时,得见此民安之业,幸甚至哉,谨以此文而记之”,说明写作此文的目的,记录当今时代国泰民安的特点。
结语
这篇《许昌治水记》抓住重要题材,紧扣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事件,写得既有历史深度,又有内容广度,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联想,并且使之获得深刻感悟。作者运用散文诗的写法,整散交织,大量语句韵律圆合,朗读起来或声调铿锵,或韵律柔和,或直截了当,或意味深长,充满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感。文中既有概括的记叙,也有生动的描写,注意点面结合,意在激发读者结合生活体验,想象到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作者站在党和国家及其人民的立场上,且将党、国家、人民这三者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表达出党的事业就是国家的事业,也就是人民的事业,党和国家时时处处都在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的重大主题。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