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者,铸以青铜,三足两耳,气势浑雄,仪态至尊,历来为国之重器,贵不可言。禹铸九鼎,分封九州,执掌天下,四海升平。周有天子,泽被中原,铸九鼎,扬国威,宣王权。楚庄王自恃霸主,擅问九鼎,以讪讪返,遂有“问鼎中原”之说①。
今之河南,古之中原,中原之央,是为许昌。许昌其地,水土丰润,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许”字得于颍水洗耳之高士许由,“昌”字出于许地开国之魏文曹丕,合而为一,遂成今名②。隐士之气韵,帝胄之风范,浸入许地河海山川,万物生灵,化作素朴清贞之世风,孕育豪爽高迈之民众。兼有历代英雄辈出,大家汇聚,数不尽风流诗篇,道不完美谈轶事。形胜之地理为其足,高古之气韵为其耳,锦绣之文章为其纹饰,许昌正若一鼎,端立中原,为天下景仰,群雄窥伺。
古之问鼎中原之途,是为夺权称霸之路,许地多经乱世,群雄互斗,流血漂橹,民不聊生。然斗转星移,天地巨变,许昌迎来千载难逢之发展机遇。俯瞰今之许昌,沐于盛世,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前程似锦。南引北调,河道浩荡若红军征途;水润莲城,山川称臣而造福万民。古都之新貌,怎不令人叹而观之!
许昌兴,知中原安定;中原安定,知中华昌盛。何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也。国定民安,正为铸鼎之时。九鼎居于何处?九鼎俱在民心。为国扛鼎,舍中原其谁,舍许昌其谁?
许昌,问鼎中原③。
注释:
①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据《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都城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②许昌,古为许国,源于尧时高士许由牧耕此地,颍水之滨洗耳而得名;自夏以来,一直为郡县治所。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因“魏基昌于许”,更名为许昌。
③此处借用“问鼎中原”,是指新时代的许昌,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中原地区的第一方阵,发挥着“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作用。
白沙海解读《问鼎中原》
2016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这一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2016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十三五”时期良好开局,经济发展呈现诸多亮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年的8月12日,中共河南省许昌市委宣传部干部赵献东在《光明日报》发表现代古体散文《问鼎中原》,激起读者热烈反响。
当然,此文的标题以及文本中三次写到“问鼎中原”一语,只是一种借代辞格,说明许昌在经济建设中也跑在前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现试解读如下。
一、为经济大发展而鼓与呼
优秀文学作品,总是意在笔先。这篇作品虽篇幅简短,仅五段二十二句五百四十一字符,但内容精悍,主要反映和赞扬许昌市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越条件,其经济形势名列中原地区第一方阵之中,令人振奋。
短文首段说明鼎的象征意义与有关典故,特别写到夏禹、周天子铸鼎与楚庄王问鼎的典故,使得文章内容有了深厚坚实的底气。第二段结合地理位置,叙述许昌经济蓬勃发展,具备了“问鼎”中原之势。第三段转写如今许昌人民的“问鼎”与战国时代自恃霸主的楚庄王“擅问九鼎”完全是两码事。最后两段,由“问鼎中原”拓展到铸新时代之“鼎”,进而指出“九鼎俱在民心”,说明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创造中,自有力争上游之心。
作者作为市委宣传部领导干部,在直接做好各项政治宣传工作的同时,用文学形式,创作这篇佳作,为许昌的经济大发展而鼓与呼,从思想情感方面进一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大干巧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其他宣传形式无可替代的作用。后来有人将这篇短小精悍的佳作谱上曲子,将文学与音乐结合,使得雄壮豪放的励志歌声在许昌大地广泛响起,更加激发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学佳构
古往今来,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大多具有起、承、转、合的佳构,这篇《问鼎中原》也不例外。
上文既然是以“鼎”与“问鼎”作为关键词,作者就从说明“鼎”起笔:“鼎者,铸以青铜,三足两耳,气势浑雄,仪态至尊,历来为国之重器,贵不可言。”鼎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似“鼎”。在古代,鼎是一种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民以食为天,故鼎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作为礼器的鼎很大、很重,故“鼎”又表示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之至。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象征国家的政权或者事业的兴旺。传说炎帝的孙子蚩尤,在炎帝与黄帝统一后,亦臣属于黄帝。后来,他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便用那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军威大振,生性残暴好战的蚩尤,遂起野心,声称要为炎帝报仇。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到了夏禹时代,冶铜业相当发达,工匠们将锡掺入铜中冶炼,熔点低,就形成了青铜。文献中有夏禹铸造九鼎的传说,可见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第二句:“禹铸九鼎,分封九州,执掌天下,四海升平。”《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开:《山海经》中记载的人物,传说中由巨石开裂而生,因此就取名为“启”,也就是后世所称作的禹的儿子“夏后开”,即夏代的第二位君王(“开启”一词由此而来)。蜚廉:嬴姓,商朝贵族,纣王的亲信。据《史记》记载,“蜚廉善走”,意思是说他是一个飞毛腿,也有解释说他是一个御车高手(嬴姓家族有精于驾驭马车的传统)。周武王讨伐纣王时,蜚廉正在北方为纣王办事,等他回来时,商朝已经灭亡了。折金:采集金属。陶铸:陶冶,熔铸。昆吾:山名。三国:指夏、商、周。但《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时说: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第三句:“周有天子,泽被中原,铸九鼎,扬国威,宣王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禹创立夏朝后四百七十年,商汤取而代之,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今河南洛阳),将九鼎迁至该城,依武王之愿定鼎雒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第四句:“楚庄王自恃霸主,擅问九鼎,以讪讪返,遂有‘问鼎中原’之说。”讪讪:形容不好意思的样子。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此事《史记·楚世家》中有更翔实生动的描写:“(庄王)八年(前606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jiá rǔ),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用历史事实与犀利言辞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原文首句言“鼎者”,“历来为国之重器,贵不可言”,“贵不可言”而《问鼎中原》言之,可见其起笔气势非凡。
第二段六句二百零九字符,紧承上文核心,铺陈中原许昌之重。第一句:“今之河南,古之中原,中原之央,是为许昌。”四个四言句,分成两个联句,前一联是词性对,以“十一安”之韵相押;后一联继之以顶真,再续之以流水对,又加“十三昂”之韵相押,韵律自然而又流畅,俨然一阕四言诗。第二句:“许昌其地,水土丰润,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句首“许昌”二字与前一句末“许昌”一词顶真之后,描述“其地”得天独厚之优越,四个四言句一气呵成。第三句:“‘许’字得于颍水洗耳之高士许由,‘昌’字出于许地开国之魏文曹丕,合而为一,遂成今名。”用“拆分”修辞法,先承前句之“许”,引出先祖贤达许由,后随即说明“昌”字之由来,珠联璧合,合为“许昌”之名。第四句:“隐士之气韵,帝胄之风范,浸入许地河海山川,万物生灵,化作素朴清贞之世风,孕育豪爽高迈之民众。”先用五言对偶句,描述其“气韵”和“风范”浸润许昌山川万物,再以十八言对偶形容其“气韵”“风范”的化育作用,极写“人杰地灵”之验。第五句:“兼有历代英雄辈出,大家汇聚,数不尽风流诗篇,道不完美谈轶事。”结合前句意蕴,讴歌“地灵人杰”之所然。“兼有历代”这个引导语引出四言与七言两个对偶句,所写人、事、物,为下文之“问鼎”作铺垫。第六句:“形胜之地理为其足,高古之气韵为其耳,锦绣之文章为其纹饰,许昌正若一鼎,端立中原,为天下景仰,群雄窥伺。”前两个八言句构成对偶,第三个九言句与前者构成排比,纵览前三个小句子,可见于对偶基础上形成排比,此修辞法谓之“对排”可乎?然则点明题意:“许昌正若一鼎,端立中原”,紧接着用介词“为”引出八字对偶,其动词“景仰”“窥伺”可谓写尽人世风流,如此叙写,方足以为“问鼎”蓄势。
第三段五句一百三十七字符,如椽之笔,“转”写出大境界。第一句:“古之问鼎中原之途,是为夺权称霸之路,许地多经乱世,群雄互斗,流血漂橹,民不聊生。”先用两个小句子构成的一组韵文,写出古之“问鼎”之实质为“夺权称霸”,然后用“许地”一词引出四个四言句,具体描述群雄“问鼎”、百姓遭殃之实情。第二句:“然斗转星移,天地巨变,许昌迎来千载难逢之发展机遇。”先用转折连词“然”引出一个四言对偶,再用十三字描述许昌迎来之机遇,实在千载难逢,从而揭示出本文之“问鼎”的实际内容。第三句:“俯瞰今之许昌,沐于盛世,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前程似锦。”又先用“俯瞰”一词以高屋建瓴之势展开描述,继之以四个四言句,概述许昌今朝之辉煌。第四句:“南引北调,河道浩荡若红军征途;水润莲城,山川称臣而造福万民。”将古代赋文中的“四六文”扩展为“四九文”,非如此句式,不足以描述新天新地新景象,这是莲城许昌治水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万民欢欣的崭新景象。“河道浩荡若红军征途”一句,极其精彩,与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实在惟妙惟肖,形同乃尔。第五句:“古都之新貌,怎不令人叹而观之!”小结本段,升华主旨,有力地拓展了全文的思想内容。读到此处,情不自禁而有种赞叹,真使全文之“转”引发出了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表达效果。
第四段六句七十六字符,文意回到全文主旨。第一句:“许昌兴,知中原安定;中原安定,知中华昌盛。”先用“许昌兴”三字收束全文内容,随后推理出结果;再用顶真修辞法,推理出更加丰硕的“结果”。第二句:“何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也。”用设问修辞法,扣住本文“问鼎”主旨。第三句:“国定民安,正为铸鼎之时。”深入挖掘今之“铸鼎”乃开创“国定民安”的崭新局面。第四、五句:“九鼎居于何处?九鼎俱在民心。”用设问句群,进一步深化主题——“鼎”乃民心之谓也。第六句:“为国扛鼎,舍中原其谁,舍许昌其谁?”从“问鼎”进一步写到为国“扛鼎”,使主题深化到极致。而后两个反问之间,舍弃问号改用逗号,使之成为荡气回肠的一长个反问句,使得语气更加强烈、更发人深省、更给人以力量。最后一段:“许昌,问鼎中原。”内容和结构方面都属于全文之“合”,另起一段乃为了强调,文本中第三次写到“问鼎中原”这个关键词,再一次点题升华并突出主题思想。
三、将内容与气势放在首位
凡文学,向来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早已被无数优秀作家的创作实践证明了的。这篇《问鼎中原》再一次证明了这条创作原则。
整篇作品是诗化的古体散文,故很多语段的语言都像诗歌一样优美,令人百读不厌。如开篇段开篇句,以本文标题的核心词“鼎”作为开篇词,有如横空出世,给人石破天惊之感。且原来开篇的是一个文言判断句——紧接着的用了“铸以青铜,三足两耳”两个文言四字句作说明,紧接着又用“气势浑雄,仪态至尊”两个四字文言句来描述。这是个四言句又以“铜”“雄”“十五雍”之韵押扇面韵,更给人前后相顾、连绵不绝之势。第二句四个四言,从说明“禹铸九鼎”,到立意“分封九州”、到象征义“执掌天下”,再到九鼎所发挥的使得“四海升平”作用,就将首尾两小句末的“鼎”与“平”押了“十四英”的韵,而并非通常的偶句押韵法。句三概述楚庄王“问鼎”的史实,为了简练地表述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容,就用了散句形式。又如第二段首句,写了河南地处中原,“南”与“原”,同属“十一安”之韵,古今相续,即押“安”韵;而许昌又处于中原中央,水到渠成,后两个四言句,就押了“十三昂”之韵。第三句说明许昌的人文历史,内容复杂,就不片面追求韵脚了。第四句描述许昌历史文化名人的卓越风范和壮丽山川,就自然将“范”“川”押成“十一安”之韵。以上是根据2019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十六韵)来说的。上述第四句后三个分句的末字“灵”“风”“众”,若按照中华诗词学会2010年根据1941年10月国民政府公告的《中华新韵》(十八韵)修订的《中华新韵》(共十四韵,将“亨韵”“英韵”“轰韵”合并为“庚韵”)来看,属于一个韵部。
而第三段之“转”,内容趋向“高潮”,首句押了“途”“路”“橹”的“乌”韵,第三句中“兴”“锦”与第四句中“城”“民”,都像民间比较宽泛的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通押的情况,以表达好内容为优先,以免因韵害意。
到了第四段,四句四个小句子末的“兴”“定”“定”“盛”全部押《中华通韵》的“十四英”之韵,其他意蕴丰富复杂深刻的语句,如:“为国扛鼎,舍中原其谁,舍许昌其谁?”反复反问,就用散句痛快淋漓地写下来了,发人深省,而又写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奋发有为的干劲。
结语
散文贵在立意。此文的立意可谓石破天惊,非同凡响。作者勇于古为今用,将“问鼎”赋予了新时代的积极意义,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今和平建设时期,无论写什么材料,涉及到什么史实,都要为当前的生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服务,为我们的经济建设鼓与呼。
努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最美的语言形式奉献给广大读者,为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服务于现实生活的优秀散文,就根据所写的思想内容,注重语言的张力,努力营造非凡的语言气势,而不拘泥于形式。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