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许昌 > 文旅资讯

曹魏古城

【信息时间:2018-04-06 17:13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作者:赵献东  此文发表于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


天下之定,仰赖百代之英豪;英豪之盛,当数纷争之三国; 三国之强,应以曹魏为至尊。

曹魏者,虽言与孙刘鼎足为三,然所据之地,沃野千里,人口繁盛,无不数倍于吴蜀,且兵多将广,谋士林立。堪比战国之强秦,而又文采胜之。建安风骨,林下之风,三曹七子①,光耀汗青;鸿鹄之志,魏武挥鞭,横槊赋诗,何处可见?答曰:曹魏之盛,因许而昌。许昌有巍峨古城,汇英雄之豪气,筑汉魏之时风。

曹魏古城,居老城之中。雄关威武,可登临而怀古;楼台高旷,宜凭栏而远望。城郭四合,龙盘虎踞,自南而北,分关圣春秋、文达天下、魏武英豪、铜雀花苑四部。关圣春秋者,彰君子之义也:城门恢弘,宾客蜂拥,春秋楼②前,谒拜关公,熙熙商城,利轻义重;文达天下者,显君子之智、示君子之雅也:沿街店坊,多以汉魏典故命名,信步其中,踏歌而行,追思名士风姿,品赏三国遗风,古今交织,如幻似梦;魏武英豪者,呈君子之勇也:广场舒展,通达四方,丞相府第③,磅礴大气。遥想许都当年,曹公纳英才,采良规,奉天子,理天下,置屯田,谋盛世,战将如云,策士如雨,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④,豪情激宕,精魂永驻;铜雀花苑者,现君子之美也:取法坤宁后宫,山石错落,松竹掩映,花木多姿,四季常青,兼西湖⑤曼妙,天光云影,护城河水,碧波盈盈,鱼戏莲叶,荷花映红,燕穿柳丝,阵阵蛙声。诸多看点,串列其间,鳞次栉比,处处可谈,步移景异,忘返流连。噫!斯城也,伟哉美哉!

日月流转,往事千年,时殊世异,事过情牵,循长街而漫步,顺通衢以徜徉。论千古兴衰之事,何如今日国泰民安?身为许人,由感而书,以追先贤之梦,以励吾辈之行,望我中华之复兴!

 

注释:

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即建安七子。

②曹魏古城有春秋楼,相传为当年关羽夜读《春秋》之地。

③曹魏古城有曹丞相府,相传为当年曹操处理军政事务之地。

④唐朝诗人张说诗句:“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⑤曹魏古城西北部有一片水域名曰“西湖”, 面积小于杭州西湖,苏轼赞其“西湖虽小亦西子”,故又名“小西湖”。《永乐大典》称“天下西湖三十六,许州西湖在其中”。


白沙海解读《曹魏古城》

曹魏古城坐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是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特色居住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设有十个功能分区和二十处景点,与曲折迂回绵延十里的护城河与春秋楼、曹丞相府、西湖公园形成联动景观,亲和的人声、清净的风声、幽雅的水声,时时言说着洋溢浓厚的许昌三国文化底蕴。东汉未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奉天子以令不臣”,雄踞许昌二十五年,这里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1年,曹丕废汉立魏,历史上难得的又一次政权和平交接,“魏都”自此始名,成为曹魏文化发源地,在历史上享有“三国文化之乡”美誉。

许昌、许昌,因许而昌。相传四千多年前的上古唐尧时期,高士许由在此地的箕山种田,尧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觉得这句利禄之言,弄脏了他的耳朵,特地在颍水边洗了洗耳朵,表示自己绝不与利禄沾边。这个经典细节传播不绝,反映出许昌人做事踏实、不慕荣利超然情操。

许昌在历史上还曾是夏王朝的活动中心区域,夏朝的第二代君主启曾在此大飨诸侯于钧台。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诸侯国,封在许地的诸侯国被称为许国,其都城位于今天的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许地始称许县,属颍川郡。后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作为魏国的五个国都之一。另有洛阳、邺城(其主体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一带)和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从此许昌这个名字便流传至今。

许昌人赵献东的现代古体散文《曹魏古城》,201846日发表于《光明日报》,激起广大读者深切喜爱之情。现试将这篇佳作作如下解读。

一、起承转合的传统文学佳作结构

从晚唐诗人胡曾的咏史绝句《德星亭》(原名“颍川”)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说起吧。

该绝句如下:

古贤高尚不争名,

行止由来动杳冥。

今日浪为千里客,

看花惭上德星亭。

诗中所说的“德星亭”是汉献帝刘协为了表彰荀淑与陈寔两个模范家庭而下旨修建的。

荀淑(83149年):字季和,东汉名臣。曾任朗陵侯相,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和帝刘肇至桓帝刘志时人物,以品行高洁、学问渊博著称,有知人之明,号为“神君”;有子八人,号为“八龙”。其孙荀彧,是曹操部下著名谋士。

陈寔(寔,同“是”,104187年):字仲弓,颍川郡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东汉名臣。年轻时以刻苦读书著称,县令推荐其到太学学习。曾任亭长、功曹、县令等职。任内修德清静,百姓安居乐业。其思想品德对后世影响巨大。汉末著名文学家、中郎将蔡邕为之亲撰墓碑和庙碑。《后汉书》为其立传,时人把他和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尊为“颍川四长”而载入史册。

荀淑在朝中受排挤而“处江湖之远”,后辞官回老家。陈寔获悉后,数次盛情邀约其到自己家餐聚。荀淑就亲自赶着大马车,带着儿子荀爽和荀靖以及孙子荀彧,一同前往陈寔家。陈寔率儿子陈纪、陈谌和家人,大老远迎接。如今德星亭前左侧花草丛中有一组人物雕塑,说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后荀淑也邀请陈寔来家做客。陈寔率儿子陈纪、陈谌以及孙子陈群一起前往。此后,两家经常相互登门拜访,礼尚往来。一个举家造访,一个倾力接待。且都祖孙三代出场,席间谈古论今,两老口吐珠玑,此场面对彼此晚辈而言,均为学习和提高之良机。

《德星亭》即《颍川》的起句(“古贤高尚不争名”)的“古贤”一词,指荀淑和陈寔。而荀淑又是战国后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圣人孔子、亚圣孟子的后圣荀子的十一世孙。高中语文传统课文《劝学》就选自《荀子》一书。荀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他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这种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代代相传,故代代子孙都很优秀,当年荀淑在朝廷受到排挤,他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此即“不争名”。

承句(“行止由来动杳冥”)写荀淑受到“一代廉吏”陈寔关心,而后彼此频繁走动,据说使得天上的德星也靠近了位置。行止由来:这里指荀淑与陈寔的来往。动:使动用法。杳(yǎo):会意字,指太阳落到树丛下面去了,意为天色昏暗而看不清(事物)了,引申为看不清遥远处的事物。冥(míng):会意兼形声。其小篆字形,从日,从六,冖(mì)字头,部分表读音。日:因传说远古天有十日,刘安《淮南子》:“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由“十日并出”之说看来,“日”又表示“十”,“冥”字中间“日”下面又有“六”字,表示“十六日而月始亏”,月亮开始朝幽暗转变,故“冥”的本义是昏暗。杳冥:阴暗之处,这里指夜晚的天空中呈现的星宿显得闪烁模糊。

转句(“今日浪为千里客”)写作者(即诗人胡曾)不远千里慕名而至。浪为千里客:成为了浪迹千里的游客。胡曾:号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晚唐诗人,咸通年间中进士。曾任为路岩剑南西川从事等职。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工于诗,尤擅咏史。有《咏史诗》一百五十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与事件。其本旨托古讽今,意存劝戒,故写得通俗明快,褒贬明确,唐末五代时颇为传诵。其为人气度卓绝,上交不谄,下交不渎,遨游四方,颇受公卿礼待。他到达许昌瞻仰德星亭成为其必然。

合句(“看花惭上德星亭”)写作者在游览了许昌西湖公园时看到德星亭,他从公园的繁花丛中走到德星亭前,浮想联翩;登上亭楼,视野开阔,整座曹魏古城尽收眼底,同时也深为荀淑和陈寔所具有高风亮节所打动,诗兴勃发。惭:乃自谦之词。全诗抒发了作者对荀淑和陈寔的钦佩之情。

而赵献东的《曹魏古城》的四个段落,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写得秀美灵动。

第一段“起”,仅一个长句三十九字符,概写曹魏在历史上的“至尊”地位,激发读者的兴致。三个分句之间用了顶真修辞格,“英豪”“英豪”,“三国”“三国”,觉得那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读上去不仅觉得通畅连贯,而且有气贯长虹之势。再加上独句成段,要言不烦,令人仿佛看到那紧俏精美的凤凰之头,迫不及待地要往下阅读,看看三国之强,为何“以曹魏为至尊”。

第二段“承”,共五句一百四十字符,具体描述许昌因“地灵”而“人杰”,引导读者进入丰富深刻的语境、意境。首先是曹魏“所据之地,沃野千里,人口繁盛,无不数倍于吴蜀,且兵多将广,谋士林立”。其次是其综合国力好比强秦与其他六国。其三是曹魏文人的文学业绩,非吴蜀文人能望其项背。由此可见,在正常情况下,文学及其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作为基础。

第三段“转”出更加丰富的思想内容,文中用了八句四百一十一字符,细致描写曹魏古城之巍峨壮美。这段思路结构有大三层、小三层之分。大三层是前两句为第一层,总写曹魏古城的威武;第三至六句为第二层,具体描写其美在何处;最后两句:“噫!斯城也,伟哉美哉!”是为第三层,小结曹魏古城之雄伟,并赞美其壮美。其中大三层的中间一层又可细分出小三层:第一小层是全段第三句,概述“关圣春秋”“文达天下”“魏武英豪”“铜雀花苑”四个部分的名胜古迹,第二小层是全段第四、五两句,具体描述其重要景点,第三小层为全段第六句,小结上述重要景点分布特点以及许昌西湖的曼妙秀丽。

第四段“合”,仅三句八十三字符,又回到对曹魏古城的赞美上来,且将主题升华到“追先贤之梦,以励吾辈之行,望我中华之复兴”上来,此为合中有升。

二、人杰地灵的不二法则

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四千六百年前的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别称姬轩辕、有熊氏、帝鸿氏,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之所以称为“黄帝”,可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并且得到发展的缘故。我们华人黄皮肤,应该也是千百万年来在黄河流域耳闻目濡口饮所致。《曹魏古城》开篇第一分句“天下之定,仰赖百代之英豪”,就精辟揭示出天下长治久安依靠“百代之英豪”,而英豪的成长发展,综合起来说,也离不开社会的太平安宁,否则,很多可能在后来成为英雄豪杰的人连长大的机会都没有。无数事实证明:时势需要英雄时,社会就为之造就,这是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规律。三国时期的曹魏及其许昌,果然造就出众多英豪,因而使曹魏成为“至尊”。

《曹魏古城》第二段,揭示曹魏“所据之地,沃野千里”,又因为“人口繁盛”,“且兵多将广,谋士林立”,精辟说明“地灵”与“人杰”的关系。反过来,“人杰”又使“地”更“灵”,就如一百年前即使晚清极其腐朽,然则中华大地总有“英豪”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之后领导全国人民群众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英豪们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个二十八年,又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无论“八国联军”,还是“十国匪帮”,乃至“十二国歹徒”等,都奈何不了我们!正如开国领袖毛泽东于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后所写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所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管帝国主义如何封锁我们,封锁个十年八年,我们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由“人杰”领导和管理国家,国家就安宁太平;安宁太平的环境里,经济就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时代,文化就愈加繁荣,文化的高地文学,也当然能取得突出的成就。故东汉末年乃有“建安风骨”和“林下之风”;也才有“三曹七子,光耀汗青”。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汉魏之际最著名的文学流派的风格,因汉献帝建安(196220)年号而得名。这个流派的作品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意境宏大、笔调朗畅等特点,且以反映政治理想、社会现实为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曹操《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即是其代表作。风骨:指诗文书画具有雄健有力的风格。林下之风: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用来形容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既有才华横溢的诗韵,又有巾帼柔美的风度。谢道韫: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其叔父是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的太傅谢安。谢道韫十分有才情和聪颖,深得叔父谢安欣赏。据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咏雪》记载,那天,身为政治家的谢安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讲学,不久下起了大雪,谢安欣然问几个孩子:“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答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答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欣然大笑,非常高兴,非常高兴。文学史上即用“咏絮之才”形容谢道韫。谢道韫成年后嫁给“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当时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出入王家,有人问济尼谢道韫具有怎样的风范,济尼答曰:她“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林下:幽僻之境;风:风度。三曹: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七子:指汉末著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应玚(yáng)、刘桢。建安风骨作家群中还包括女诗人蔡琰即蔡文姬,她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作品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她虽为巾帼,其作品也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家,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与河洛文化密切相关。光耀汗青:光芒照耀历史典籍。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吕氏春秋·士容论》:“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之志哉!’”鸿:大雁。鹄:天鹅。鸿、鹄:生物学上为近亲。魏武:这里指曹操,东汉末年丞相、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曹丕称帝后,追认曹操为“武帝”,故史称“魏武”,他是曹魏政权奠基者。挥鞭:借代指挥军队南征北战。横槊(shuò)赋诗:横搁兵器写诗。槊:古代一种长兵器,俗称长杆矛,古代多用于马上作战,与狼牙棒同属一类,为重型兵器,多为力大之人使用。柄用坚硬木制成,长约六尺,柄端有长圆形锤,锤上密排铁钉六至八行,柄下有三棱形铁钻。故亦称“狼牙槊”。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云、带、挑、砸等。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三、精美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精彩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在精美的语言艺术之中。

《曹魏古城》的首段,如前所述,作者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给人以细致而深入的思维方面的艺术享受。第二段辩证地阐述了“地灵”与“人杰”的美妙关系。

第三段则就思维的层次与韵律方面具体而详尽地描述曹魏古城在许昌这片大地上怎样孕育与吸引众多优秀人才,撑起了曹魏灿烂绚丽的天空。

《曹魏古城》发表于2018年,但在用韵方面已经体现了201911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华通韵》的有关倡导。该《通韵》由2010年根据1941年由国民政府公告的《中华新韵》十八韵合并为十四韵。为了使韵律更具科学性,将原来的十四韵变为十六韵,作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新修订的《中华通韵》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依照《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划分,分为十六个韵部。彻底取消入声字分类,完全以普通话发音为标准,韵部更简洁。建议作者们在“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原则下,与当前使用的旧韵书并存,进而建立统一的诗词用韵标准,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笔者欣喜地看到,这篇《曹魏古城》在押韵方面体现出了可贵的革新精神。如第三段第一句“曹魏古城,居老城之中”两个分句末的城、中,押了“十四英”与“十五雍”相邻之韵,采用“四五”句式,灵活而精准;第二句前一分句“雄关威武,可登临而怀古”中的武、古,押了“五乌”韵;后一分句“楼台高旷,宜凭栏而远望”中的旷、望,押了“十三昂”韵;句式为“四六”,规范而贴切。第三句是该段中间一个大层次的小的第一个层次,是中间一个大层次的总说,在“关圣春秋、文达天下、魏武英豪、铜雀花苑”前后加上“分……四部”字样,因为语意丰富纷繁,作者不以韵害意,也不片面追求句式齐整。第四句第一个长分句先用文言判断句式作为导引,然后的“城门恢弘,宾客蜂拥,春秋楼前,谒拜关公,熙熙商城,利轻义重”六个四言小句,除了城是“十四英”韵作为旁韵外,押了弘、拥、公、重四个“十五雍”韵,十分精美动听。第二个长分句亦用文言判断句式“文达天下者,显君子之智、示君子之雅也”作为导引,其中“显”与前一分句中的“彰”对应,然后的“沿街店坊,多以汉魏典故命名,信步其中,踏歌而行,追思名士风姿,品赏三国遗风,古今交织,如幻似梦”其中的“坊”,是邻近的“十三昂”韵,随后的叠韵词“命名”与“行、风、梦”均为“十四英”韵,只有“中”是“十五雍”,而且这个长分句押的都是邻近的后鼻韵,读上去有一股回旋之美。第三个长分句亦用文言判断句式“魏武英豪者,呈君子之勇也”作为导引,“勇”字作为前一分句“十五雍”韵律的余波,有着藕断丝连之美。紧接着的四个四言句:“广场舒展,通达四方,丞相府第,磅礴大气。”第、气押了“四衣”韵。第五句先用“遥想许都当年,曹公”作为导引语,引出下面“纳英才,采良规,奉天子,理天下,置屯田,谋盛世”六个动宾短语构成的三言句,琅琅上口”,紧接着用“四七言”:“战将如云,策士如雨,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描述魏武麾下人才文武双全,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能词善赋。昼携壮士:白天率领壮士英勇战斗。夜接词人:夜晚迎接文人。赋华屋:赋于华屋,即省略了介词“于”的状语后置句。意为在华丽的堂屋里赋诗。“豪情激宕(dàng),精魂永驻”两个四言句是对上述小层次的小结。宕:会意兼形声:会意字,指洞穴,可以留滞之处;形声字,上形下声(“石”古音与“宕”字相近,部分表音)此处不写“激荡”而写“激宕”,既是情感有所克制,又为了呼应对句的“驻”;如果出句的末字为“荡”,那就成了“浩浩而流”,与“永驻”情境不合,可见作者用词思维缜密。“铜雀花苑者,现君子之美也”:与本段前三个判断句式一样,引出本段所写的曹魏古城的第四部分内容。铜雀: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年) 曹操所建的歌舞游宴场所,在邺城西北角。此处指曹魏古城的一处文化景区,风格体现男性的刚健之美。 “取法坤宁后宫”,采用明清两代坤宁二宫的建筑形式来规划设计。“山石错落,松竹掩映,花木多姿,四季常青,兼西湖曼妙,天光云影,护城河水,碧波盈盈,鱼戏莲叶,荷花映红,燕穿柳丝,阵阵蛙声。”以十一个四言小句子与一个“兼西湖曼妙”五言句,使整个句子像一群伴舞者围绕一个主角翩翩欲飞一样,生动描写如今铜雀花苑的美妙景观。映、青、影、盈、声,一连五个“十四英”韵,再夹了一个邻韵“十五雍”的红字,声韵雄浑而动听。第六句:“诸多看点,串列其间,鳞次栉比,处处可谈,步移景异,忘返流连。”先是六个四言小句的点、间、谈、连,押“十一安”韵,其中第三、五的四言小句末的“比”与“异”又押了“四衣”之韵,形成扇面韵。最后两句:“噫!斯城也,伟哉美哉!”“噫”照应了前一句的“四衣”韵;“城”照应了前文大量的“十四英”之韵;最后一句中的“伟”与“美”都用了“八欸”之韵,使全段的音韵以“美”结束,十全十美。

第四段第一句:“日月流转,往事千年,时殊世异,事过情牵,循长街而漫步,顺通衢以徜徉。”句式乃扩展了的“四六文”,前面一连四个四言句,押了转、年、牵三个“十一安”韵,照应上文相同韵律,叠韵词“徜徉”照应上文中的“十三昂”韵。第二句:“论千古兴衰之事,何如今日国泰民安?”“事”照应上文的“四衣”韵,“安”照应上文的“十一安”韵。最后一句:“身为许人,由感而书,以追先贤之梦,以励吾辈之行,望我中华之复兴!”梦、行、兴,押了“十四英”,以照应上文大量的同韵以及邻韵,使全文的韵律更加精美。

结语

这篇《曹魏古城》选材精到。曹魏古城地处中原核心地带,资源方面,沃野千里;军事方面,将星云集,兵强马壮;政治方面,在汉末与曹魏起过极其重大的作用,西晋也是在曹魏古城的基业上创立的;值得大书特书。

文章虽短,但内容丰富,又写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突出了人杰与地灵二者之间互为因果的重要关系。

文章灵活运用古典优秀文学“起承转合”的结构传统,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有效提升读者的鉴赏水平。

讲究精美的语言艺术,用韵自然贴切,与后来教育部发布的《中华通韵》十分吻合。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