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砥砺,沐风栉雨,建安蝶变见真功,建安形象美名扬。
2017年2月5日,建安告别“县”的历史,进入“区”的时代。五年后,站在时光的彼岸,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牢牢把握住了撤县设区这一机遇,乘势而上,继往开来,开创了建安区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以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续写了历史辉煌的篇章。
奋斗永无止境,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不仅收获了喜人的发展成就,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弥足珍贵的成功经验。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准发展方向。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撤县设区这一最大发展实际,注重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计划,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确保了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大力改善民本民生。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优先作为工作中必须树立的理念,把有限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问题入手,兴办民生实事,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一大批看得见的民生实事,为全区人民送上了可触摸、可感受的民生温暖,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汇聚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产业为重,不断增强发展支撑。产业是基础支撑,是发展的本钱。五年来,无论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建设,还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我们都坚定不移地把产业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把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大力抓招商、上项目、优服务,着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夯实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宜居水平。撤县设区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全域城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艰巨任务。五年来,我们准确把握撤县设区这一最大实际,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双向发力,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发展,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局面已经形成。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创新,着力激发动力活力。开放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来的都是客、内商外商都是商”的理念,营造了开明开放、明礼诚信、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塑造了建安区重商亲商、爱商富商的良好形象,形成了客商抢着来、留得住的大好局面。同时,敢于打破陈规,善于下出先手棋,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引领,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扬优良作风,奋力担当实干。良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五年来,在脱贫攻坚、信访维稳、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中,全区各级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善作为,一次又一次刷新许昌速度、建安速度,干部作风经受了一次又一次锤炼和洗礼,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成为建安区党员干部队伍的鲜明特质。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广泛凝聚发展合力。只有党的建设做到高质量,才能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坚决扛稳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关键,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有力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全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公道人心、汇聚了磅礴力量。
纪念,是对往昔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期冀。从今天回顾历史,撤县设区真真切切地拉开了建安区腾飞的序幕,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建安区强势崛起。
展望未来,建安区正处于大有可为、向上突破的机遇期。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中原大地叠加交汇,尤其是省委省政府打造郑汴许金三角、实施郑许一体化战略及支持许昌跨越式发展等决策部署,必将给建安区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建安区成为了许昌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郑许一体化、许昌“北进东拓”的进一步加快,我们的综合优势将会进一步放大,各类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会加速向建安区流动集聚,这也必将给建安区未来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展望未来,建安区正处于蓄势跃升、跨越发展的突破期。撤县设区以来,我们积极谋划承接省、市重大项目,坚定不移打基础、强支撑、增活力,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实现了新提升、新突破。发展空间充足,新107国道、魏文路、忠武路等南北大通道相继建成,昌盛路、新元大道等东西发展大动脉基本打通,高铁北站组团、体育会展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形象初显,西部新城启动建设,大的发展框架已经拉开,为产业转型、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
产业基础坚实,一产有特色,拥有一大批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综合体;二产有基础,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到新兴的跨越,食品加工及包装、医药化工两大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壮大,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两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快速发展;三产有潜力,三级电商网络基本建成,跨境电商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基地,中国(许昌)发制品交易市场开业运营,多式联运物流港、综合保税区启动实施,为建安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在新一轮产业链供应链系统重构中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基础支撑。生态优势彰显,“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景观体系全面建成,“林水相依”的秀美景观为我们吸引更多生产要素、人流物流集聚创造了独特优势。城乡融合成果丰硕,建安区成功荣获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都市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必将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取得丰硕成果,为更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势能。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砥砺前行。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关口,放眼生机迸发的建安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壮丽图景。面对催人奋进的发展态势,建安区如何积优势为胜势,在新发展格局中谋定先机,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安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大力实施‘2236’区域发展计划,在许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持续走在前列、实现更加出彩,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安区新篇章。”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作为就要更出彩。正如市委书记史根治对建安区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盼那样,只要建安区团结一致、务实重干、勇开新局,就一定能够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许昌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贡献建安智慧和力量!
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建安区委、区政府将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和“解放思想、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总目标、总要求,大力实施“2236”区域发展计划,突出抓好城市提质和乡村振兴两大工程,持续强化产业、民生优先和城乡融合发展优先两大理念,努力提升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三大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发制品、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及包装等六大产业发展壮大,走稳走准走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
新时代华章铺展,新征程浩然开启。未来五年,目标明确、志存高远;未来五年,前景可期、奋斗以成。
今后五年,将是现代产业快速膨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获得更强支撑的五年
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两大新兴产业抓集成配套、规模扩张,两大主导产业抓智能升级、巩固优势,两大特色产业抓转型提质、做优做强,“十四五”末,力争发制品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以上,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产业规模均达到300亿元以上,环保装备及服务、食品加工及包装、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规模均达到150亿元以上,“222”现代产业体系层次全面提升、结构全面优化,打造全省有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智能制造强区。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多式联运物流港、跨境电商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项目陆续建成投用;保税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中介服务及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康养休闲、文旅观光等幸福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元化升级。产业载体品质更高。通过提升管理运营专业化水平,加大产业引进和培育力度,提高产业投资公司资本运作能力,力争“十四五”末,尚集产业集聚区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特色商业区、城南商贸物流园分别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和120家以上,生物医药园区年产值力争达到150亿元以上。
今后的五年,将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更快成长的五年
创新主体加速膨胀。通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和“小升高”培育行动,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将实现翻番,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建安区将拥有更多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创新发展平台更加丰富。华为(许昌)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黄河鲲鹏、传动轴、发制品、农业机械、环保装备等领域专业联盟加快发展,科技创新生态链逐渐成型;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双创”基地等平台做大做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加快聚集。规划建设建安区“人才库”,引进培育带技术、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建设职教中心新校区,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关爱、培养、激励政策,让更多高层次人才向建安区集聚发展。
今后的五年,将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五年
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将逐渐打通,政府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更加完善,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国有公司改革和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国有公司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整体实力、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农业农村等领域发展桎梏持续破除,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每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资金300亿元以上,将为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度融入全省“五区联动”“四路协同”大局,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跨境电商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放效用进一步发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区企业规模更大、数量更多,“十四五”末,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将达到3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将达到10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各2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以上。
今后的五年,将是绿色转型提速,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落实的五年
污染防治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措施更加严格,坚决消除生态环境保护“八种情形”突出问题。林水生态建设取得更大提升,更多森林小镇和森林乡村呈现在建安大地,更多的城区游园、道路绿化、园林绿化等工程开工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水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和综合整治、景观提升等工程逐步实施,“水美建安”更具魅力。绿色转型发展将迈出更大步伐。企业绿色化改造进程加快,单位能效产出稳步提高。环保装备及服务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环保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森林康养、观光旅游、体验研学等绿色经济迅速发展,将有更多的群众赚上“生态钱”、吃上“生态饭”,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今后的五年,将是城乡加速融合,宜居宜业水平获得更快提升的五年
城市品位持续提升,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区。新城区建设许昌商务休闲新商圈,力争“十四五”末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实施老城区城市更新行动,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东部新城完善功能配套,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西部新城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城市产业、城市服务持续向农村延伸。社区工厂规范提升,现代农场健康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在乡村遍地开花。农村社区党委管理机制有效落实,基层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路水电气、物流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民生设施持续完善。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平稳过渡。融合壁垒不断破除,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初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更加健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有效盘活。城乡不动产实现统一登记,农村产权融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区、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更加便捷。乡改办、村改居范围持续扩大,人口城市化率加快提升。新元大道西延、城乡客运枢纽站、“四好农村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交通生态体系持续完善,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今后的五年,将是人民生活品质更高,民生民本得到更好保障的五年
群众的“钱袋子”将越来越鼓。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长效帮扶机制更加健全,贫困群众动态清零,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提升。区、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更加完善,就业容量、质量将持续提升,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人口、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更加充分,中等收入群众规模持续扩大,共同富裕将在建安区踏出铿锵足音。民生保障将更加坚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三年攻坚计划大力推进,区一高新校区、区二高新校区、潩水路小学和农村片区中心学校、寄宿制学校将建成投用,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健全,区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片区中心医院建成投用,“互联网+智慧医疗”三级医疗体系将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以综合养老中心、乡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为主的普惠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更加普及,“一老一小”突出问题得到缓解。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民参保持续扩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更加规范完善,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升,困难群体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温暖。
今后的五年,将是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获得高速发展的五年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功能齐全、覆盖城乡,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融媒体中心功能持续完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不断提升。文艺作品质量明显提升,涌现出更多反映建安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文化进城下乡”“建安书场”“杜寨书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提档升级,城乡文化双向交流。档案馆、区志馆加快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文化服务中心等场馆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民间文艺骨干和文艺队伍持续壮大,地方特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焕发活力。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文化研学、乡村休闲、养生度假等多种品类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全面开花;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公园、杨水才纪念馆改造提升、华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艾庄铜器舞、霍庄社火道具、杜寨书会等非遗文化深度挖掘,致力打造人类历史探源、三国文化、中医药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精品旅游区和文旅产业高地。
今后的五年,将是治理水平提升,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五年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更加健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继续向基层下移、资源继续向基层下沉。社区建设与管理更加规范,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法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红色教育持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充分发挥,移风易俗大力推进,社会风气得到净化。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经济犯罪得到严厉打击,各类利益诉求得到合法解决,安全生产责任有效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走向常态化,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领域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
等不得,慢不得,坐不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建安区五载巨变,是建安区委、区政府只争朝夕、务实重干、抢抓机遇,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不断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的结果,是向全区人民交上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出彩答卷。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面向新时代,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提出的“解放思想、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工作要求,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大力实施“2236”区域发展计划,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安区新篇章!
建安区的明天更加美好!
建安区的明天更加辉煌!
建安区的明天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