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需付出艰苦卓绝的主观努力。撤县设区5年来,勤劳智慧的建安人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勇气和胆魄、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韧和执着,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一路跋山涉水,勇毅前行,在新时代写下了奋进新征程的壮美诗篇。
从无到有的交通互连,铺就一条条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2008年10月至2016年底,政治、文化中心北移后的许昌县,在历任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交通网络不够通畅,整个发展框架严重受限。即便撤县设区后,建安新城区仍然仅仅局限在东至魏武大道、西至三水路的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堵点不通,痛在百姓心里,急在政府眼里。
“撤县设区,撤去的是藩篱,打开的是机遇,必须充分发挥建安区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东拓西进、南联北接’,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深度融入‘郑许一体化’。” 区委书记马浩、区长高雁对建安区的发展方向一直坚定不移。
2018年11月,在全区人民的期盼中,西起新107国道、东至花溪大道、长13.3公里、双向八车道的新元大道东延工程正式通车,实现与鄢陵的伸手相连,建安区东拓目标初步达成。
2020年5月,昌盛路下穿京广铁路西延工程竣工通车,建安区跨过京广线向西发展的第一条大动脉正式打通。第二条大动脉新元大道西延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下穿京广铁路桥涵接近完成,西连禹州将很快从愿景变成现实。
在南联北接上,建安区同样不吝投资,魏文路、新107国道、忠武路、劳动北路等南北主动脉也相继建成,建安区与中心市区、长葛市紧紧连在了一起。
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乡村道路的投入。5年来,全区新修、改建农村公路502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06万平方米,拉动新城区面积增加到近20平方公里。
从无到有的城乡功能,撑起来者心怡、居者心悦的大美建安、宜居之城
城市之美,美在颜值,更美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齐全的气质上。
“教育是第一民生,要把最好的资源、最优质的地块拨给教育,拨给我们的孩子。”区委书记马浩在会上多次表明区委、区政府的态度。
说了就做,做就做好!区一高新校区,算上土地成本,总投资接近40亿元。面对这么大的投入,区委、区政府没有丝毫犹豫,从各个方面给予保障,全力加以推进,一座占地接近500亩、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园林学校基本建成,2022年秋季将实现招生。 而在区一高新校区落成之前,龙泉街小学、永宁街中小学、建安中学、镜水路小学等已先后建成投用,潩水路小学、区二高新校区等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加上新改建的54所中小学校,粗略一算,5年间,建安区在教育硬件的投入上,已经接近80亿元。 医疗同样是群众心坎上的事儿。建安区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于2019年投资1500万元,建成“互联网+智慧医疗”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解决群众的养老问题,建安区列出专项资金,用2年时间完成13个乡镇养老院的提升改造。同时,区委、区政府出台文件,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引进16家社会化养老机构,建成103个农村幸福院,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在保障好以上“三大”民生的基础上,建安区坚持补短板、提品质,同步完善城乡生态及水电气暖等其它功能,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安全饮水、户厕改造、垃圾处理全域市场化等都早于其它地方先行完成。北海公园、东部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水系环通工程等一年四季风光无限,大美建安、宜居之城一时间魅力无两。
从无到有的新兴业态,隆起郑许之间新的发展高地
产业兴,则区兴;产业强,则区强。撤县设区的5年,也是建安区产业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5年。5年来,建安区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坚持“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和培育上下游、左右链配套企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战果。
2020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十分严重时,马浩等区领导不顾个人安危,亲赴深圳考察项目、洽谈合作、协调设备订购等事宜,使黄河鲲鹏项目仅用35天就完成了项目落地、产品下线,再次刷新“许昌速度”。
鲲鹏的入驻和投产,点燃了新兴产业腾飞的引擎。建安区一方面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的标准化厂房建设,一方面持续加大招商力度,促成育辰飞光电科技、众联成光电等电子产业项目纷纷落地。从零的突破到企业集群集聚,建安区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与电子信息产业一起新生的,还有环保装备及服务产业、中国(许昌)发制品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如今,在环保装备及服务产业园内,已有三达膜等5家关联企业入驻;在中国(许昌)发制品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已有20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运营。
对外加工贸易产业园、西部新城枢纽经济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从无到有,也只是时间问题。
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从无到有的新兴产业,共同构成了建安区特色鲜明的“222”现代产业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建安区5年来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亿元、400亿元两个台阶,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在许昌大地熠熠生辉。
从无到有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探索,托起建安大地新的希望
撤县设区这5年,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5年。
5年来,建安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创新“331”“分类管理”等机制,圆满完成10485户32768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2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的“建安样板”。
2019年,五女店镇彭姚村村民戚长娟把自己在江苏南通的服装加工厂搬回村里,创办了三只羊纺织品社区工厂,带动周边村庄150多人就业。
沃野千里逐春光。被好政策、好环境吸引来的还有平顶山市的罗千贺,他创办的集果蔬种植、采摘、销售、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五福农场,正逐步成为“三生”融合、“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标杆。
目前,建安区已建设社区工厂131家、现代农场982家,“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产业振兴之路作为“建安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汇编》,为省、市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方案。
在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中,建安区还创新建立农村社区党委和杨水才干部学校。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农村社区党委51个,与原有的行政村两委,构成了扁平化管理机制;杨水才干部学校半年时间已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各级乡村人才615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撤县设区这5年,是建安区各领域实现从无到有、高质量发展的5年。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奋进新时代、续写新辉煌的新征程中,优秀的建安儿女用才情和智慧、用拼搏和担当,创造更多的“从无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