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将先进技术转移转化,为大众的生活服务,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科学、享受科学。”5月19日,在自动化所举办的第八届“自动化之光”科学日活动现场,科学艺术中心展出的“CG技术和动漫应用”吸引了众多观众,中心副主任葛水英正在向大家介绍3D技术的发展状况。
“3D技术为科学普及提供可视化的传播方式”
“3D技术在传播科学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视觉语言具有通用性,能够克服文字语言的民族和地域局限性,使文化、价值观等的传播更为便捷和有效。3D技术带来的逼真效果和震撼体验,使得它的视觉产品更具直观性、易读性和感染力,3D技术的发展对于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葛水英告诉前来参加活动的观众。
基于人类的天性,人们更喜欢用直观的方式感受、认知和理解外在事物,2D向3D的产业升级是必然发展的趋势,3D技术将是未来数字内容的主要展示形态,作为视觉工业的核心技术,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自动化所已经形成了一支覆盖三维获取、建模、交互、显示等3D技术研究队伍和一支具备高清3D电影动画制作能力的艺术创作队伍。2000年,自动化所将这两支队伍进行融合,建立了科学艺术中心,进行数字影像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需求与技术良好互动并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科学艺术团队。
近年来,该团队自主创作了多部影视作品。其中3D动漫电影《动物狂欢节》、《麋鹿王》、《兔子镇的火狐狸》在2007年、2009年和2011年连续三届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动画片奖”,这在中国动画史上绝无仅有。三维动画短片《鱼戏莲》获2003年“中国卡通艺术金蛙奖”、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图形制作优秀作品一等奖,《源》获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2006年-2007年度数字出版优秀作品奖,《水墨时空》获2007年第十五届“莫比斯”国际多媒体文化遗产创新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品。
2011年,大型3D科普动画系列剧《小狐狸发明记》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首播,赢得国内外动画界与艺术界的高度赞誉,国际动画大师、《功夫熊猫》导演约翰?斯蒂文森评价说:“小狐狸的动画形象非常可爱,你们的制作水平很优秀,你们的毛发制作可以与梦工厂媲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奥运会福娃的设计者吴冠英也表示:“我第一次看到目前国内制作得如此精美的动画形象。”
“将科学精神和方法可知、可感、可视”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追求“一切信息视觉化”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为在视觉文化时代引领潮流发展,科学艺术中心着力加强流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我们根据现代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三维影视制作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系统,包括前期目标设定、过程设计、质量标准设定、测试用例、规范制定等和实施阶段的模型、检查与审核等,以及总结阶段过程量化、统计分析、过程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维影视制作协同工作平台,大大提高了三维影视制作效率,降低了三维动画制作成本。”葛水英告诉观众。
葛水英向大家介绍,三维动画电影《麋鹿王》的制作周期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相较于美国同类动画3-5年成片的制作周期,可以说在流程管理方面显示了我国的3D动画制作效率已到达了世界一流水平。在2009年中国首届动漫艺术展上,自动化所展出的三维动画“创作、技术研发、过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现代动画工业化生产流程和原创技术,获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好评。
据了解,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科学艺术中心在动画剧本创作、分镜头剧本、三维建模、角色动画、场景动画、动画音乐、后期合成等关键岗位培养了一支流程完善的骨干团队,同时还为合作企业培养了200多名动画专业人员。可以说,科学艺术中心已形成了一支从基础研发到创作制作结构完备的专业队伍。
在谈及如何更好推进科学传播普及时,葛水英告诉大家:“技术是视觉工业发展的基础,计算机图形技术和信息技术是视觉工业的主要技术支撑。自动化所在这些技术方面具有较为领先的优势,我们想通过优势资源整合,更好地将研究所的相关技术运用到产业化层面,力争实现新的突破,将新技术所承载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可知、可感、可视。”
葛水英向大家介绍说,科学艺术中心已经组建了专门服务于科学传播的团队,专业从事科技馆、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展陈的开发、创作,并已经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藏探险模拟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项目,日前已经制作完成,将作为奉献给西藏同胞的一份礼物落户在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目前,生命科学馆、史前生物馆等一批科学传播普及展项正在紧张创作、制作当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与观众见面,3D技术助力下的科学传播事业将显现新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