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的名词术语
地震发生时,在地球内部产生地震波的位置叫震源,用地球经纬度表示;震源在地表面上的垂直投影点叫震中;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上某一处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源深度为0—
对一般浅源地震来说,4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地面上房屋的破坏。
2、震级及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称为里氏震级。其大小由地震仪的记录来推算确定,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的指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对房屋、工程设施和地形、地貌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中不同的地区烈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烈度愈高,随着与震中距离的增加,烈度会逐渐衰减。汶川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成都市区的烈度是6度左右。
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如长春市为7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目前,对地震烈度我国采用12度划分法。简单说1-3度人无感觉,只有精密的地震仪才能测出来;从4度起,人有感觉,挂灯摇晃;6度时,房屋可能出现损坏;8度以上,房屋的破坏度比较严重了。
3、我的房子能抗几级地震
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正确的问题应该是:我的房子的抗震设防烈度是多少?或是按几度进行抗震设防的?
房屋的受损情况除了与震级作用大小有关外,还跟场地条件、设计、施工等多种因素有关。决定房子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许多方面:包括房子的体型、结构形式、施工质量、建筑材料以及建设年代。
4、砌体(砖混)结构房屋底层为什么不能擅自“破墙开店”
“破墙开店”能充分利用空间,减少店面经营成本,在很多地方倍受“青睐”,管理部门屡禁不止。
“破墙开店”现象就是在多层房屋底层的外围墙体上开门窗洞。因砌体结构的底层受力最大,地震时破坏也最重。如果住宅底层作为商店“开大门洞”,它破坏了底层外墙的整体性,减弱了底层的抗震性能,形成了薄弱层,尤其是对抗震主要依靠墙体的砌体结构而言更加严重,地震时容易损坏甚至倒塌。因此,除非由专业人员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这种现象应严格限制。
5、什么样的房屋更抗震
城镇住房主要有砌体(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及剪力墙结构等类型。多层住宅大多采用砖墙和混凝土楼板建造,称为砌体结构。高层住宅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无论那种结构,只要严格地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和施工,都能有效地达到抗震标准要求。
6、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1)房屋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小震不坏”是指地震发生时(50年一遇),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指实际地震烈度就是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发生时(475年一遇),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大震不倒”指地震发生时(1600-2400年一遇),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房屋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综合确定。
(3)房屋建筑要达到“三正常”要求,即“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才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4)房屋抗震设计要遵循“合理选址及合理结构布置”的设计原则。
(5)结构体系要保证有多道抗震防线。
(6)不同类型的房屋在不同的抗震设防区,房屋层数及高度都有限制。如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强剪弱弯”、“强柱弱梁”都是必要的抗震措施。
7、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房屋
(1)未进行抗震设防的老旧房屋,如1978年前修建的房屋,基本没有考虑抗震设防。
(2)历史风貌、纪念性建筑,如北京国家图书馆分馆原为清代筹建的京师图书馆,建于20世纪初,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于20世纪90年代大修时同时进行了抗震加固,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又提高了房屋的抗震能力。
(3)抗震设防烈度较原规定提高的地区的房屋。
(4)改变用途的房屋,如房屋重要性提高、使用荷载加大、容纳人数增加等。
(5)震损房屋,经修复加固后仍可继续使用。
(6)对现有房屋进行改、扩建或加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