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傻,人当然是世界诞生后的某个阶段出现的。
我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象人类诞生前的世界画面:太阳、月亮、星星、海洋、山川、树木、花草、动物。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世界的概念。
但是如果没有人类,世界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
比如说,太阳是一个发光体。可是什么是光?光是一种人类眼睛可以看见的电磁波。几乎绝大部分物体都会辐射电磁波,只是它们的波长不同而已。所以如果没有了人类的眼睛,哪里还会有光?世界不过充满了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而已,根本就无所谓明和暗。
再比如一朵鲜红的花朵。它为什么是红色的?是因为某一波长的电磁波被人眼细胞感知为红色,如果没有人的眼睛,它和其它电磁波的区别就仅仅是数字的大小而已。假如人人都是色盲,红色就不存在了。
数字的大小其实也依赖于人自身的尺度。当人的尺度趋于无限小的时候,
所以说,世界的图像和人类自身的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如果物体的颜色消失了,我们怎样区分物体的边界?你怎么知道电脑和它周围的空气的区别,从微观尺度讲,他们都是相同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我们只能说他们的密度不同,就好像说这片雾是浓的,那片雾是淡的。再假设人类的尺度趋近无限大或无限小,数字的差异也消除了,那这个世界岂不是混沌一片。
假如世界是混沌一片的,那还有什么世界?
世界是人类的感觉系统过滤出来的。如果我们人类从来没有视觉,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另一个样子的,它也许充满了声音。如果再加上没有听觉,那么这个世界就只能靠压力去描述:一个面团是软的,一个苹果是硬的。如果连触觉也没有,世界可能简单到只有一些气味了。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增加了一种感觉器官,比如说能够感知光波以外的电磁波,那么世界就又换了样子了。
有一种叫做暗物质的东西,它和人类不发生任何关系,比如说它撞向你的脑袋,然后从你的后脑勺穿出去,你根本不知道。科学家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已经捕捉到了这种粒子的踪影。
如果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它一定有许多的物质是我们不知道的,实际的世界就和我们感觉系统过滤出来的有很大的区别。就好像一束光,从窗口透过来,形成了地面的光影,光本没有形状,是窗口形成了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