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也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重点关注耳部疾病的早期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表明,全球有3.6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其中儿童3200万,形势不容乐观。听力障碍严重损害人的听觉和言语功能,影响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降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预防尤为重要。
主讲专家:
许昌市中心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曹银生
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张世昌
出现耳鸣,千万不能等
“保护听力,首先要重视耳鸣问题,这是避免耳聋的关键。”许昌市中心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曹银生说。
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如感觉耳内有蝉鸣声、嗡嗡声等响声,实际上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音。也就是说,耳鸣只是一种主观感觉。耳鸣可以短暂存在,也可以持续存在。
耳鸣发病率高,有不少人因为耳鸣而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有人还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耳鸣频繁出现,容易使人产生烦躁、焦虑及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耳聋。如果是短暂性耳鸣,不必过分紧张。严重的耳鸣会扰得人一刻不得安宁,令人十分紧张。如果是持续性耳鸣,尤其是伴有耳聋、眩晕、头痛等其他症状,一定要高度重视,尽早到医院就诊。
曹银生提醒,防治耳鸣、耳聋,一定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避免耳鸣、耳聋带来的痛苦。出现症状后,应尽早到医院查明病因,采取个性化治疗措施,切不可盲目用药,更不能轻信偏方,以免既花钱又耽误诊治。
预防耳聋,拒绝高危行为
曹银生建议,预防耳聋,最重要的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听力,向损害听力的高危行为说“不”。他提醒市民,游泳不戴耳塞、长时间戴耳机、暴饮暴食、不及时修补鼓膜等都是损害听力的高危行为。
游泳不戴耳塞。中耳炎是引起传导性耳聋的常见疾病,因此,积极防治中耳炎对预防传导性耳聋有重要意义。患有急性中耳炎的人最好不要下水,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延误治疗将发展成慢性中耳炎,严重损害听力。患有慢性中耳炎的人在游泳前必须戴上耳塞,以防止污水进入耳道,引起感染。平时,要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外耳道损伤,切忌用不洁火柴、牙签、发卡去挖耳朵,以免引起外耳道炎,进一步损害听力。
长时间戴耳机。如今,耳聋越来越年轻化,这与不少年轻人长时间戴耳机有着密切的关系。欣赏音乐是陶冶性情的好方法,但若音量过大,就会损害听力。曹银生提醒,听音乐、看电视时不宜把音量放得过大,一般在85分贝左右即可。使用耳机时,尽量用耳罩式耳机,而不要用插入式耳机。同时,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耳机,戴耳机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0分钟。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肆无忌惮地摄入高脂肪食物不利于耳部健康。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的神经性耳聋患者,尤其要少吃过甜、过咸及过于油腻的食物。同时,要戒烟限酒,因为烟酒对听神经都有毒害作用,尤其是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后会使小血管痉挛,血液流动缓慢,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从而促发耳聋。
不及时修补鼓膜。鼓膜又被称为耳膜,是一张非常特别的薄膜,将外耳道与中耳隔开。当鼓膜因为外力压迫、炎症等原因出现穿孔时,就像一面敲破的大鼓不再发出声音,人也就不能听见声音了。鼓膜穿孔后,中耳组织会发生炎性病理变化,容易受外界细菌的感染。因此,出现鼓膜穿孔后应及时进行修补。
耳聋会遗传,听力筛查不能省
尽早发现听力障碍,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头道“关卡”。耳聋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大多数新生儿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先天性耳聋。然而,孩子在1岁以内的听力障碍很难被家长发现,很多孩子的听力障碍是在两三岁时因为不会说话才被发现的。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十分关键。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及时发现孩子听力障碍并及时干预的有效措施之一。”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张世昌表示,越早发现孩子的听力障碍并给予有效干预,患儿言语发育与正常儿童的差别就会越小。所以,每个新生儿都要做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在孩子出生48小时进行,未通过的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复查。通过初筛但存在听力障碍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也需要复查,在复查前要做好新生儿耳部护理,避免发生呛奶等情况。若复查还未通过,应及时就诊。
张世昌表示,对于轻中度听力障碍患儿,可做好日常维护,防止其残余的听力进一步下降,同时可选择给孩子佩戴助听器。重度听力障碍患儿可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等,同时进行一些康复训练,防止错过最佳的语言学习时期,因聋致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