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

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贯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系列述评之三

【信息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作者:【信息时间:2019-12-27 08:04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民之所向,政之所指。

“宜居之城”,是许昌的城市定位,也是发展目标,承载着人民对生活更美好的期待,彰显了许昌市委、市政府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

(二)

一域可瞻全局,一事可察理念。

建设“宜居之城”,是初心所在。以人民为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的发展思想。近年来,我市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各项民生指标逆势上扬,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连年保持在70%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建设“宜居之城”,是民心所向。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既要求良好的居住环境,也要求更宜人的生态;既期待更满意的收入,也希望有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需紧盯薄弱、对接需求,努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优良环境。

建设“宜居之城”,是发展所需。高质量发展要求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融合”。对于许昌而言,厚植生态优势、手握“宜居度”全省第一的名片,通过建设“宜居之城”,将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宜居”名片擦得更亮、魅力充分彰显,不仅能够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许昌人、许昌企业,还将吸引域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许昌,为许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

“宜居之城”,是近悦远来的幸福之城。

《中共许昌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意见》提出,建设“宜居之城”,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民生民本,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共建共享,提升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方便度、公共安全度,把许昌打造成为居者心怡、来者心悦之地。

如果说打造“智造之都”是强化城市的产业支撑,让人民群众就业有保障,那么建设“宜居之城”,目的就在于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有“颜值”、有温度,让人民生活有质量、有质感。

目标已明确,路径已划定。以实干为笔,让我们去描绘“宜居之城”最美的图景。

(四)

一个近悦远来的城市,首先应该是高“颜值”的。

“颜值”始于规划。以高水平规划挖掘文化内涵、融入文化元素设计城市形象,严格管控打造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的城市天际线,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更好地彰显城市特色。

“颜值”源于建设。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建好地标性建筑、重要城市节点,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功能型社会事业项目,让城市的“骨骼”更强壮、“血脉”更通畅,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让人民生活更舒适、更便捷。

“颜值”成于管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推进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城市空间治理、市容秩序集中整治、街景整治提升等行动,靠细节提升城市品质。智能化是城市管理大势所趋,要通过智慧城管让城市“聪明”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宜人化管理、柔性化治理,让城市更具包容度和人文情怀。

绿色是“宜居之城”最美的底色。做好生态保护“加减法”:一方面,围绕增绿扩水做好“加法”,大力实施“绿满许昌”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四水同治”,着力增绿扩水,进一步增加生态容量、提升绿化品质,巩固提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另一方面,紧盯治污减排做好“减法”,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由此,描绘一幅水润莲城、绿满许昌、蓝天常见的美丽画卷,把许昌的生态名片擦得更亮。

(五)

民生有温度,百姓更幸福。“宜居之城”应当是温暖幸福的。

这份温暖源于持续改善的民生,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及时完善就业举措,搞好就业服务,尤其要发挥制造业对扩大就业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让群众有更满意的收入。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新三年攻坚计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实现教育发展由一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健康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致力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抓好中心城区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延等重点工程,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均衡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社会保障是必须兜牢的民生底线。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加强社会救助,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生活圈层织得越密,便捷度就越高,获得感就越强。统筹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完善“15分钟”医疗服务圈、健康养老圈、休闲健身圈、智慧阅读圈,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

建设“宜居之城”,必须锚定“民生坐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用实干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六)

文化和文明,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蕴含着城市精神基因,塑造着城市独特气质。

许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质。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和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任,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三国曹魏文化、禹州钧瓷文化、鄢陵生态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城市气质,增添城市魅力,塑造城市个性。

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充裕。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城市,文化的馨香润泽民心。

全国文明城市是许昌最闪亮的金字招牌。十数年如一日的文明城市创建让许昌“脱胎换骨”,城市干净整洁,市民文明有礼,人际关系和谐,公共秩序井然,社会风尚良好。持续加强创建工作,将为“宜居之城”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七)

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宜居之城”应当是安定有序的。

安全感,源自安全的生产秩序。安全生产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必须强化底线思维,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严密排查和防范安全生产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感,源自稳定的社会秩序。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公平正义,保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安全就像蓄水池,只有四壁足够深、足够坚固,发展的水位才能源源不断上涨。建设“宜居之城”,需要我们投入更多关注、拿出更实举措,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奋斗、全力追梦。

(八)

“宜居之城”,不是城市工作的小概念,而是城乡统筹的大格局,是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乡村的宜居是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是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是基础设施完备的同时能让人“记得住乡愁”。这样的乡村,才是农民幸福家园、市民向往之地。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农民富才能人气旺。宜居的乡村应该产业兴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有业可就、有稳定的收入,最终实现村民富裕、村庄兴旺的华丽蝶变。

文化铸魂,将让小康“底气”越来越足。“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富脑袋”更能“富口袋”。培育文明乡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突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乡村振兴当前应做的重要工作。

建设“宜居之城”,脱贫攻坚是硬任务。越到最后关头,越需响鼓重槌,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确保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路径,高质量完成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切实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让贫困群众共享“宜居之城”建设成果。

(九)

“宜居之城”是我们的城,是共享的城,也应成为共建的城。

建设“宜居之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断提升建设标准与内涵的长期工程。这样一项工程,需要汇集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推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设“宜居之城”,是市委、市政府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需要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

实践证明,凝聚的智慧与力量更多,建设的成果就越好;参与共建的人越多,共享的成果就越大。近悦远来的“宜居之城”,我们不仅仅是享有者、评判者,更应成为建设者、参与者。

(十)

认准了,就要毫不动摇;定下了,就要持续推进。

让我们朝着“宜居之城”的目标,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把许昌建设得颜值更高、气质更好、品位更佳,真正实现居者心怡、来者心悦,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