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三大攻坚战专题 > 精准脱贫

紧抓产业扶贫根本 集结脱贫磅礴力量——禹州市产业扶贫纪实

【信息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作者:【信息时间:2018-11-23 09:11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禹州是我市脱贫任务较重的县(市、区)之一,担负着53个贫困村出列、5.459万贫困人口脱贫的重任。“没有产业脱贫,就无法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日,禹州市委书记王宏武表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他们按照“全产业发展、全要素融合、全责任压实”思路,积极构建“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大力发展“四大产业”拔穷根、推进“五种模式”促增收、健全“四项机制”强保障,形成了“镇镇有产业、村村有项目、户户有门路”的脱贫路径。

一项产业就是一条致富路子。截至目前,禹州市已建成扶贫基地237个,创业小院38个,组建合作社153家,带贫龙头企业39家,带动贫困村民3226人稳定增收,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四大产业”拔穷根

鸠山镇张家庄村位于禹州、汝州交界处的深山区,是禹州市5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除了青山绿水没有其他资源可用,贫困是一块难以啃下的硬骨头。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从自身禀赋的生态优势出发,发展了生态饲养、生态旅游、纯净水加工等项目。短短3年内,该村就在青山绿水间“逆袭”,来此旅游的游客已突破30万人,带动附近群众100多人从事旅游服务业,预计带动群众增收200万元。旅游扶贫催生的“美丽经济”,让村民幸福感十足。

像张家庄村一样,该市找到脱贫路径的贫困村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禹州市专门聘请省旅游发展研究院对鸠山镇张家庄村、下泉村和磨街乡黄沟村、青山岭村等6个贫困村进行旅游扶贫规划编制,推出10条乡村旅游线路,辐射沿线9个乡镇61个行政村,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500万元,带动就业5000人,沿线从业贫困户年均增收2600元。

实佳面粉、森源实业、紫烨红薯业等9家带贫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在贫困村建立特色产业基地53个,形成磨街常门(蘑菇)、刘门(柿子)、文殊陈南(核桃)、鸠山闵庄村(杏)、苌庄杨圪塔村(梨)等7个特色农业扶贫村……在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方面,他们积极培植发展苗木花卉、精品林果、优质蔬菜、红薯、烟叶、中药材等生态休闲农业,已发展红薯17万亩、丹参5.1万亩、迷迭香8500亩、烟叶2.4万亩、干杂果3.3万亩、蔬菜水果5.1万亩,共带动贫困户2571人增收致富。

在发展生态饲养产业上,该市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通过结对帮扶、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结对子”,带动贫困户发展畜牧业,提高脱贫致富能力。目前,龙跃牧业、梦源养殖、汉元家禽等17家畜牧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培训、就业带贫等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267户贫困户834人发展肉牛、生猪、家禽等3650头(只),户均年增收2200元。

为让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快车,禹州市组织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积极参与产业扶贫,通过电商平台宣传和销售,鸠山镇张家庄村的槐花、无梁镇大木厂村的柴鸡蛋、郭连镇四府王村的水果、花石镇河东张村的粉条、粉皮等农特产品已成为禹州美食的“品牌代言”被销往全国各地。同时,泓硕农业通过农业+互联网,先后与多家网络平台形成合作,帮助杨河等贫困村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销售额达1100万元,带动农户1500户,贫困户31户,贫困户实现年增收31.2万元。

如今的禹州,通过发展特色种植、生态饲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四大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脱贫的支柱。

推进“五种模式”促增收

行走在初冬的金山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游乐场上,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苌膳斋里,已备下色香味俱佳的农家菜……经过几年的发展,豫征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成功入选国家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2012年村里成立豫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租金、薪金、股金‘三金’模式,来推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鸠山镇杨圪塔村村委会主任、豫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晓征说。其中,租金是通过土地流转,群众每亩地每年能拿到400元;薪金是贫困户以劳动力入股,按照岗位性质发放工资;股金是贫困户以门面房租金形式入股,参与承租利润分红。

“2亩多地租一年1000元,工资一年24000元,3间门面房分红3万元,一年算下来能收入5万多元。”尝到甜头儿的贫困户杨大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豫征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吸纳贫困户78户151人稳定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豫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是禹州市推进“五种模式”促增收的一个缩影。在合作经营共同富上,禹州市鼓励贫困村组建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将土地、资金、农机具等生产要素以入股方式,通过返祖承包、寄养、代养等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分享产业经营收益。目前,该市合作社153家,带动贫困群众800余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在安置就业稳增收上,该市对有劳动力贫困户由带贫企业、农民合作社、扶贫基地等优先吸纳就业,对半劳动力贫困群众量身定制设置工作岗位,实施无障碍就业。鑫源耐火、宜鑫建材、盛博园林等39家企业带动贫困劳动力720人稳定就业,立足村组集体、工厂企业、农户闲置的场地建设创业小院38个,吸纳留守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贫困群众394人。

对于“农业发展慢,群众增收难”问题,禹州市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贫困户土地流转,引导他们从二、三产业中获得收入,实现土地流转和贫困群众增收双赢。方岗、火龙、鸿畅等6个乡镇流转土地2万余亩用于国储备林建设,小吕、范坡、张得3个乡镇流转土地1万余亩发展烟叶经济,古城、浅井、郭连等乡镇流转土地1万亩发展红薯产业。该市流转土地带动贫困户367户,户均增收600元—800元。

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一直是制约脱贫攻坚的短板。为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今年禹州市投入2930万元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融入产业链条,实现5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53个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5月份实现并网发电,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可增收20万元,每村已收益7.2万元,年底每村收益在10万元以上。目前,禹州市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到2150万元,带动贫困户934户2748人。

此外,禹州市还建立健全了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和风险防控四大体系建设,设立315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致富的龙头企业支持力度,为24家带贫企业发放“企贷带贫”贷款41248万元,带动贫困户5959户,有效破解了贫困户、带贫企业贷款难问题,金融扶贫作为一项有效增收措施,有力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健全“四项机制”强保障

贫困村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让百姓怎么获益”和“让百姓怎样抵御风险”这两大问题正得到解决。

为确保产业扶贫取得扎实成效,禹州市成立了产业扶贫硬仗指挥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若干意见》《禹州市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禹州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禹州市发展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产业扶贫月推进、季点评、半年观摩等制度机制,强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农林、畜牧、林业、工信等行业部门定期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督导,全力推进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健全资金投入及奖励机制。禹州市2018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93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明年财政计划投入5000万元,谋划苗木生产、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60个产业项目,全面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同时,该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乡镇脱贫攻坚考核的重要指标,设立禹州市扶贫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对产业发展好的乡镇、村集体和扶贫基地,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带贫效果等分类给予奖励,树立正确导向,激发扶贫产业发展动能。

健全产业技术服务及培训机制。加大对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该市今年选派21名科技特派员,为贫困村培训110余名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本土技术带头人、农村致富能手;依托现有培训机构,引导专业师资队伍、“田秀才”“土专家”等,分产业、分层次、分岗位培训开展培训9期,培训贫困群众592人,为扶贫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健全产销衔接机制。为确保产品有销路,禹州市大力推广订单式产业扶贫模式,惠祥瓷业、豫征农业、森和鞋业、依卓服装等19家企业均先与贫困户签订单再生产;健全农产品定向直通机制,让贫困村、贫困群众70余家农产品直供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直销商场超市、餐饮酒店等,保障扶贫产品有市场、有价位、有利润,长期增收有保障。

出台各项保障机制,为的是将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走得更稳更远。“下一步,禹州市要继续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全力谋划推进产业扶贫,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不落一人。”王宏武说。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