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许昌 > 文旅资讯

朱家大湾记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22-07-08 17:37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壬寅夏天,赤日炎炎,驱车西南,纪念先贤。

川府边陲,南充东北,巴山余脉,琳琅崔嵬。剑阁峥嵘之姿,负青天而险要;云峰巍峨之态,依崇山而浩邈。松风萧飒,若闻巴猿之声;嘉陵飞湍,相和百鸟之鸣。仪陇古城,水绕山环;马鞍名镇,历史斑斓;地灵人杰,朱家大湾。

朱氏一族,韶关乳源,明末清初,析此繁衍。丙戌之年,冬月之间,光耀大地,帅星天诞。有母钟氏,躬身垂范,孝亲敬长,扶贫济难。守正勤奋,茹苦含辛,贤良懿德,造就伟人。弱冠之年,考场初临,科举旋废,从教求真。常怀凌云之志,新风独引;屡念时事多艰,投笔从军。习兵讲武堂,孤身走川滇。辛亥革命,冲锋在前;护国护法,奋勇当先。看透旧军阀,轻舍厚禄高官;向往苏俄路,魂系赤色人间。留学苏德,矢志共产;为国为民,忠于誓言。南昌起义,转战湘粤赣;朱毛携手,会师井冈山。长征路上,红旗漫卷;抗倭八载,挥戈前线;解放战争,雄师百万。三军总司令,人民大英雄。缔造新中国,将帅铸首功。沧桑岁月,倥偬人生,砥砺五十载,关山万里情,揽江海之壮阔,御天地之雄风。庚子之岁,老总归乡,慈母墓前,驻足凝望,忠孝自古难两全,至此唯有泪沱滂。山川依旧,换了人间,朱家大湾,生机盎然。

嗟夫!不知一土之山川,濡灵气于一土之英杰?亦或一土之英杰,染英气于一土之山川?盖大湾宏阔跌宕之景,朱总经天纬地之功,互为润泽,交相辉映。后之览者,景仰嗟叹之余,惟继承与发扬。感于斯,是为记。

此文发表于2022年7月6日《解放军报》,原名《朱德故居赋》。


白沙海解读《朱家大湾记》

赵献东的现代古体散文《朱家大湾记》发表于202276日《解放军报》,原名《朱德故居赋》(为表述方便,以下无特别需要,一如此称)。这篇赋体文,与作者的诸多同体式作品一样,选材独特典型,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古朴优雅,而内容又博大精深。该文仅五段二十七句计五百九十五字符,具体而又生动地描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故乡奇特的山水风物,表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杰,一方人杰的精神风范又滋润一方水土的深刻主旨,从地灵人杰到人杰地灵,写出了“人杰”与“地灵”的辩证关系。同时,作为赋体文,又讲究节奏和韵律,形式美满,赏读起来津津有味。

一、奇特的山水风物造就出非凡之才

这篇《朱德故居赋》首段点明时间“壬寅夏天”,用了干支纪年法,主要是为了赋体文的音韵与节奏,壬寅即公历2022年。“赤日炎炎”描写天气炎热,既从正面衬托作者和同仁对访问革命先辈故居的热情之高;从不在春风和畅或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前去瞻仰,从气候条件角度看,又“反衬”热情可嘉。作者赵献东和同仁“驱车西南”,向四川仪陇进发,前去“纪念先贤”,其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段第一句就是一首四言小诗:“川府边陲,南充东北,巴山余脉,琳琅崔嵬。”前三句说明,后一句描写。川府,指天府四川。天府,指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人们常说的“天府之国”,是指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天府之国”之称是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战国策·秦策一》中说,当时的“天府”是用来形容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后秦以四川盆地为基地灭齐伐楚建立秦朝。西汉时继续开发巴蜀,巴蜀大地繁富兴盛,富甲一方。历史上后来称四川为“天府”则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令》宣称:“四川古称天府,山川雄伟,民物丰殷,而重庆绾毂(wǎn gū,扼制)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政府于抗战之始,首定大计,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shū,延缓)难,矢志不渝,树抗战之基局,赞建国之大业。今行都形势,益臻巩固。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此后自更为西南建设之中心。恢闳建置,民意佥(qiān,皆)同。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着由行政院督饬主管机关,参酌西京之体制,妥筹久远之规模,借慰舆情,而彰懋典。”边陲,边缘地方。《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同“陲”)。”汉·刘向《新序·杂事四》:“(郑伯)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天之祸。’”左思《魏都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不以边垂为襟也。”南充,由于古代地处充国南部而得名,别称果城、绸都、果州,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地势从北向南倾斜,南充历史悠久,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区的驻地。南充也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淳朴。南充偏东北的仪陇属于大巴山余脉,那里是朱德的出生地。“琳琅崔嵬”一句是描写,形容朱德故居纪念馆东面的天然五角形的琳琅山非同寻常。崔嵬,这里形容高大雄伟的山。《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楚辞·七谏》:“高山崔巍(同“崔嵬”)兮,水流汤汤。”王逸注:“崔巍,高貌。”《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全句由川府到南充,再到巴山余脉,最后聚焦到朱德故乡的琳琅山。 

第二句:“剑阁峥嵘之姿,负青天而险要;云峰巍峨之态,依崇山而浩邈(miǎo)。”前后两个分句,各由两个六字短语构成,结构不一,前一个短语都是偏正关系,后一个短语都是补充关系,句式跌宕有致。前后两个分句又构成互文,言剑阁的云峰的姿态峥嵘巍峨,背面依靠着崇山和青天,显得更加浩邈和险要。剑阁,即剑门关,是四川剑阁县所属的一个镇,位于四川盆地边缘,龙门山脉北段、嘉陵江西岸。北系秦川,南通巴渝,素有两川咽喉,蜀门锁钥之称。古代的四川盆地是一个内海,在白垩纪地壳运动中海水下跌,海底石质隆起,形成坚硬的砾岩山体,这山体有七十二峰,峰峰像剑,大小剑山两山对峙,状似一道门,故称剑门。阁,栈道。唐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峥嵘,与“崔嵬”同义,言剑阁关门之高耸。浩邈,广大深远貌。前蜀杜光庭《皇太子为皇帝修金箓斋词》:“伏以浩邈无涯,育乾坤者至道。”全句主要描写山势险要。

第三句:“松风萧飒,若闻巴猿之声;嘉陵飞湍,相和百鸟之鸣。”全句为“四六文”,主要描写风声、猿声、百鸟声。萧飒,凌厉的风声。唐白居易《画竹歌》:“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巴猿之声,巴山猿鸣之声,多悲鸣之音。此处反衬作者渴望瞻仰朱德故居的心情。李白《剑阁赋》:“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第四句:“仪陇古城,水绕山环;马鞍名镇,历史斑斓;地灵人杰,朱家大湾。”全句具体说明朱德故居所在地。仪陇,南朝置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复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是川陕革命老根据地,国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张思德为代表的七千多名仪陇儿女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其中五千多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马鞍镇,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古称荒山场,有“西部第一客家古镇”之称,形成于明末清初,因镇政府驻马鞍场而得名。清康熙时,湖广、江西移民倡议建场,择地于侯家梁形似马鞍的山脚下,故名马鞍场(同治年间,改称永安场)。现在这里有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朱德故居纪念馆,有国家最高级别的景区琳琅山风景区、客家风情的红军街和红九军政治部遗址,也是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基地。整段话层层铺垫,叙述范围由大到小,最后聚焦到朱德出生地仪陇县马鞍镇。

二、水土人杰两相养的辩证主题

这篇赋体文虽篇幅不长,但结构很灵秀。一是思路的发展带有波浪式,即一波过去,一波又至;二是不仅写出秀丽的风景养育杰出人才,同时也写出杰出人才使环境更为优化。

该文第三段,叙述角度再回溯到朱德祖先移居之时。第一句:“朱氏一族,韶关乳源,明末清初,析此繁衍。”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乳源,现为隶属韶关的一个行政区划。析此,分出一部分到这里(繁衍),使其逐渐增多、增广。语出清洪亮吉《治平篇》:“即有丁男繁衍之族。”朱德总司令写于1944年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刊登于194445日延安《解放日报》)中记载:“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湖广填四川,指明清时期(主要是清朝初期)大规模向四川地区的移民活动。当时,四川由于战乱和灾荒,人口急剧减少,政府便从湖南、湖北以及广东、江西、福建等地招来大量移民,进川立户,开耕就食。因为移民主要来自今湖南、湖北(原属湖广行省),故称“湖广填四川”。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第二句:“丙戌之年,冬月之间,光耀大地,帅星天诞。”前两个短语用现实主义写法说明朱德出生的时间,后两个分句用浪漫主义写法描述后来的帅星在诞生时的辉煌情景。丙戌,公历1886年。冬月之间,具体时间为公历121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初六,时值仲冬。帅星,指毛主席所称颂的“人民大英雄”、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他于1955927日,和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一道被分别授予元帅军衔,史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这些元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领导者,也是政治上的重要人物,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天诞,诞生。

第三、四句:“有母锺氏,躬身垂范,孝亲敬长,扶贫济难。守正勤奋,茹苦含辛,贤良懿德,造就伟人。”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是中国母亲的优秀典型。(顺便说一句,有人包括一些报刊编辑在写到已故者的姓氏时也乱简化,这是错误的,是对已故者不尊重的表现)关于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以下几段话是很好的概括: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朱德的叙述十分朴实。从这些叙述中,笔者认识到世上所有母亲的优秀特点就是思想先进,尊老爱小,任劳任怨,宽厚待人。也就是作者赵献东在文中所所概括的。“躬身垂范”数语,躬身,同义复词,亲身;躬,亲自。垂范,显示模范行为。孝亲敬长,互文,即孝敬长辈。守正,恪守正确的思想道德。茹苦含辛,亦互文,茹、含,都是吃的意思。宋苏轼《中和胜相院记》:“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贤良,贤惠优良。懿德,美德。懿,美好。《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烝,众。秉彝,常理,常性。晋陆机《豪士赋》序:“夫以笃圣穆亲如彼之懿,大德至忠如此之盛,尚不能取信于人主之怀,止谤于众多之口。”清顾炎武《赠孙徵君奇逢》:“微言垂旧学,懿德本先民。”在《朱德故居赋》中,特指妇女的美德。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有懿德的巾帼,才能教育出伟人。

第五句:“弱冠之年,考场初临,科举旋废,从教求真。”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考场初临,科举旋废”,说的是1906年是朱德的“弱冠之年”,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取消科举考试。旋废,在短时间内被废除。旋,副词,相当于“不久”“很快地”。朱德选择了新式学堂顺庆府中学。这所学堂由著名民主人士任校长,其维新思想和科学强国、教育救国的新理念让朱德深受启发。“从教求真”,指朱德到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师。变革的年代,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时有发生。体育课要求学生穿短褂和裤衩,便在社会上遭到反对,人们说“新教师里有一个姓朱的,出身贫贱,教一门什么体育课,所谓体育,就是叫孩子们脱光了衣服,在教师面前做柔身体操,让他们出丑!体力锻炼是老百姓和苦力们的事,绅粮家的子弟只应该动动脑筋”。当时社会上人们的认识如此荒唐。朱德毅然辞职,寻找新的出路。第六、七句:“常怀凌云之志,新风独引;屡念时事多艰,投笔从军。习兵讲武堂,孤身走川滇。”1909年春节后,二十三岁的朱德怀着寻找救国救民良方的志向,从南充步行到成都,又赶往昆明。到达昆明时,正值云南陆军讲武堂招生,他因不是滇籍而未被录取。这时,因囊中羞涩,为渡难关,他只得投身川军步兵标当兵。朱德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后改名朱德,开始了军旅生涯。过了两个月,他又以云南蒙自籍报考,终于被讲武堂录取为丙班步兵科。他学习努力,课余时间经常向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蔡锷求教,蔡锷对朴实好学的朱德也十分青睐。第八句:“辛亥革命,冲锋在前;护国护法,奋勇当先。”1911年,朱德在讲武堂学习刻苦,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因而被选入特别班。后来,他在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采访时说:“我一心一意投入到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同年八月,朱德从特别班毕业后,被分配到陆军第三十七协协统蔡锷所辖的七十四标第二营左队当副目(副班长)。不久,他被提拔为司务长。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于1030日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响应。当时发生了一个意外,朱德的连长在起义将要爆发时带领两个排临阵脱逃。朱德得知消息后,只身追赶上逃跑的部队。在朱德的感召和影响下,士兵们纷纷表示愿意跟他回去参加起义。蔡锷获悉此事后,下令提拔朱德为“敢死连”连长。朱德率领部队作为先锋攻打总督衙门。这是他从军第一枪。他以身作则,冲锋在前,表现非常出色,初步展现了一个优秀军官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才能。后因功晋升为少校。19162月初,朱德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双方在泸州、纳溪遭遇。在以棉花坡为中心的纳溪之战中,朱德挑选出精兵强将组成敢死队。趁着夜色,悄悄摸到对方工事附近。拂晓,敢死队冲入敌阵,拿下珠坪山。控制了整个棉花坡。随后朱德率领部队与敌军展开正面拉锯战。朱德总是冲在第一线,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帽子被打飞,马也被打死,经过了三昼夜的激战而赢得胜利。这是护国军成立以来的第一场恶仗。不久后朱德被提拔为少将旅长,当时他尚未满三十岁。军事史家认为,在这次战斗中,朱德注重奇袭战术的使用,说明他已经突破旧军队教科书上的指挥模式。第九、十句:“看透旧军阀,轻舍厚禄高官;向往苏俄路,魂系赤色人间。留学苏德,矢志共产;为国为民,忠于誓言。”19205月,军阀唐继尧不顾朱德等滇军将领劝阻,以“阻挠北伐”的罪名,向四川督军熊克武发起“倒熊”战争。熊克武利用“驱逐客军,川人治川”的号召,联合川军各部共同对付滇军。9月中旬,滇军大败。朱德看到军阀如此混战,十分失望,决心抛弃高官厚禄,寻找新的革命道路。19227月初,他到北平后找到早先由蔡锷将军介绍而结交的密友孙炳文,得知其好友李大钊上一年参与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当即表示要加入这样的先进政党。他们寻找李大钊未果,又到上海找另一位中共领导人陈独秀。陈独秀得知朱德是滇军中的一名旅长时,沉默一会儿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阶级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像你这样的旧军队的高级将领,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和真诚地申请,要以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为自己的世界观。”说完,陈独秀送给朱德几本革命理论书。陈独秀的话萦绕在朱德耳边,他觉得共产党确实不一样。决定去欧洲共产党的源头进一步寻找救国真理。同年8月,朱德和孙炳文在上海拜会孙中山。孙中山希望朱德能够组织滇军攻打广东军阀陈炯明,并答应先付军饷十万元。朱德婉言谢绝,坦诚表示对与军阀搞同盟的战术已经失去信心。9月初,他和孙炳文登上“安吉尔斯”号客轮经法国,辗转德国柏林后终于找到在法国的留学生组织的共产党团体负责人周恩来,他对周恩来说:“(考验我)两年也好,三年也好,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只要同意我入党,派我做什么都行。”192211月,在周恩来和张申府的介绍下,朱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三十六岁,从此走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革命道路。

第十一句:“南昌起义,转战湘粤赣;朱毛携手,会师井冈山。”描述1928428日(农历戊辰三月初九)南昌起义在艰苦奋战与不停地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周旋之后,朱德和陈毅率领起义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第十二句:“长征路上,红旗漫卷;抗倭八载,挥戈前线;解放战争,雄师百万。”用三联六句的四言诗,概述和描写长征路上“红旗漫卷西风”的壮丽景象、抗日战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奋勇场面与解放战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凌厉声威。倭,指日本侵略者。第十三、十四句:“三军总司令,人民大英雄。缔造新中国,将帅铸首功。”这句又俨然一首五言诗,高度概括朱德在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中的卓越功勋。第十五句:“沧桑岁月,倥偬人生,砥砺五十载,关山万里情,揽江海之壮阔,御天地之雄风。”在前十四句的具体记叙和描述之后,这句主要是通过概述来抒情。沧桑,沧海与桑田,形容变化巨大。倥偬,原形容忙乱,这里指事情纷繁、紧迫、急促。砥砺,同义复合词,指磨刀石。这里表示表示磨炼革命意志。砥,细腻的磨刀石;砺,粗糙的磨刀石。五十载,约数,指朱德从青少年时代起寻求革命道路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关山,这里主要指朱德生前革命活动所涉及的地方。“揽”“御”两句互文,讴歌朱德总司令在祖国的山海与天地之间叱咤风云的豪迈气势,抒发了对朱德总司令无限热爱和崇敬之情。第十六句:“庚子之岁,老总归乡,慈母墓前,驻足凝望,忠孝自古难两全,至此唯有泪沱滂。”庚子之岁,指1960年,那年三月朱德终于回到了老家,读到此,笔者不禁想到19444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上,中共中央的挽联:“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十多年后,在慈母墓前,朱德不禁浮想联翩。泪沱滂,热泪潸潸而下。沱滂,“滂沱”的倒装,因为要押“昂”韵。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这里比喻眼泪流得很多,哭得很厉害。

第十七句:“山川依旧,换了人间,朱家大湾,生机盎然。”小结本段所叙朱德的家族史与他的成长发展史,赞颂其为国为民的壮丽人生。

第四段第一、二句:“嗟夫!不知一土之山川,濡灵气于一土之英杰,亦或一土之英杰,染英气于一土之山川?”在独词句“嗟夫”衷情赞叹之后,用了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提出疑问:不知道是一方土地山川润泽了一方土地上的英才杰士,还是一方土地上的英才杰士润泽一方土地山川?“濡灵气”与“染英气”互文。濡、染,都是润泽之意。亦或,表选择,还是、或者。第三句:“盖大湾宏阔跌宕之景,朱总经天纬地之功,互为润泽,交相辉映。”揭示出本文的深层逻辑,反映出深刻的主题,说明“大湾宏阔跌宕之景”与“朱总经天纬地之功”,是“互为润泽,交相辉映”的。盖,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包含“原来是”的意蕴和语气。第四句:“后之览者,景仰嗟叹之余,惟继承与发扬。”主语显然是作者和前去访问者,然后的两个状语“景仰嗟叹之余”与“惟(只有)”加强了陈述语气,为谓语“继承与发扬”蓄足了势,表达了晚辈对先辈的伟大人格、卓越人生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决心和意志。第五句:“感于斯,是为记。”篇末总结全文由记叙、描写、说明与议论引发的思想情感,同时说明写作缘由。斯、是,均为代词“这”,而内涵不尽相同,斯,指此赋之思想内容;是,指被受到感动的思想内容及其受到感动的过程。

三、简短的篇幅、精深的内容与秀美的形式相结合

精深的内容上文已有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全文的段落、句数、字数也无需赘言。这里主要结合这篇赋体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相结合的方面做些简要分析。

关于赋体文,在笔者看来,源于《诗经》“六义”中“风、雅、颂,赋、比、兴”的“赋”。《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是指文体风格而言,“赋、比、兴”是指表现手法。赋,简而言之,就是直接铺陈、描述。《诗经》中的这一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楚辞中的不少篇章亦可谓赋,也有缘事议论的,代表作是屈原的学生宋玉的《风赋》。汉代的《七发》也是代表作。当代作家赵献东从政之余所创之“现代古体散文”,融诗、文、赋于一体的大量作品,开辟了当代文学一片璀璨瑰丽的斑斓星空。关于韶山、淮安、朱家大院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为事而作文、为情而造文,向来都是文学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美丽的语言形式是其强劲的翅膀,它使作者的优秀作品飞得更高更远,更受人们喜爱,最近一个时期,全国各地文化生活丰富发达的地方“╳╳赋”的作品如过江之鲫,就是一个明证。这篇原名《朱德故居赋》的《朱家大湾记》也是一个例证。它与《韶山记》《淮安记》以及作者的其他“现代古体散文”一道得以风传,都说明了人们对文学之美的热切追求,也说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优秀的载体。

这篇赋体文,韵脚依次为:

“安”韵四个:天、炎、南、贤;

“欸”韵三个:陲、北、嵬;

“熬”韵二个:要、邈;

“英”与“亨”的后鼻韵母二个:声、鸣;

“安”韵十个:环、斓、湾、源、衍、年、间、诞、范、难;

“恩”与“因”的前鼻韵七个:奋、辛、人、临、真、引、军;

“安”韵十二个:滇、前、先、官、间、产、言、赣、山、卷、线、万;

“英”与“亨”及“轰”的韵母六个:令、雄、功、生、情、风;

“昂”韵三个:乡、望、滂;

“安”韵五个:间、湾、然、川、川;

“英”及“轰”及“昂”的韵母四个:景、功、映、扬;

“衣”韵二个:斯、记;

凡六十韵。故特别易于读与诵。

全文二十七句,押“安”韵多达三十一句,底气坚定,语气难撼,目标明确,不枝不蔓。另有前鼻韵母七个,用在“守正勤奋”“茹苦含辛”“造就伟人”“考场初临”“从教求真”“新风独引”“投笔从军”这样或干脆利落、或表意确切、或观点鲜明的语句末。后鼻韵母九个,用在“若闻巴猿之声”“相和百鸟之鸣”“三军总司令,人民大英雄”“缔造新中国,将帅铸首功”“沧桑岁月,倥偬人生”“砥砺五十载,关山万里情”“揽江海之壮阔,御天地之雄风”这样描写或优美、或豪迈、或奔放的人、事、物的语句末。“欸”韵三个:用在“川府边陲,南充东北”“巴山余脉,琳琅崔嵬”这样描写冷僻或奇特环境的句子末;“熬”韵二个,用在“剑阁峥嵘之姿,负青天而险要”“云峰巍峨之态,依崇山而浩邈”险要与罕见的环境的语句末。“衣”韵二个,则用在“感于斯,是为记”这些表示需要切记的句子末。上述韵律与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语言,诵读时稍加注意,就会感到妙处倍增。

小结

朱德同志以“大元帅”名垂青史,其实,他的伟大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经过青年时代前期的多方摸索后,获悉中国共产党是为劳动大众谋利益的政党,就积极要求入党,当时中共在国内的领导人对他说要经得住考验,正中心怀,心领神会。后来,他和朋友越洋过海,经法兰西,到德意志,在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同时,向留学欧洲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崇高的愿望实现后,就更加坚定地决心为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奉献一切,奋斗终生。

他的非凡思想怎样形成的?这就要说到“人杰地灵”。无论怎样的杰出人才,都是环境造成的。朱德儿时生活在使他的思想得到淬炼的家庭环境中。他有一位虽然平凡却又伟大的、热爱劳动、勤奋不辍、尊老爱幼、教子有方的母亲,还有能够砥砺人意志的奇崛险要的自然环境。由于母亲以及其他家人都任劳任怨,虽然是佃农,但生活尚过得去,家里省吃俭用要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命运之光照到了朱德身上,于是他有了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努力读书,并且在求学之路上遇到了一位位思想进步的老师和挚友。他也一步步由文化学习到军校的学习直至自主留学。终于,马列主义闪耀出来的光辉照亮了他的心坎,他于是坚定地走上为全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金光大道。

毛泽东曾在谈到朱德的业绩时说是“人民的光荣”,周恩来赞誉朱德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习近平在朱德诞辰130年纪念大会上也曾概括其两点突出品质:一生学习,一生向前。

可能一些读者认为朱德精通武略,其实朱德是文韬武略双全。19633月,七十七岁的朱德坐火车去西南视察,穿越大巴山南麓经过家乡一带时,满怀深情地写下《鹦鹉曲·战斗乃心安乐处》:“家在巴山南侧住,祖宗世代作农夫。读书不成从军去,何畏迅雷急雨。五十年前别家门,为求真理前去。平生是戎马生涯,战斗乃心安乐处。”在这首短短的《鹦鹉曲》中,朱德浓缩了自己的生平和为人民而战斗的情怀。本文限于篇幅,只就这篇赋写到的内容做一些评述与演绎,没有对朱德的文学才华展开解说。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