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光辉灿烂;延至清末,蒙尘黯淡。鸦片战争,割土丧权,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志士仁人,扼腕慨叹,救国真理,东西求探。十月革命,炮声震撼;马列主义,开创纪元;晨曦初露,驱逐黑暗;世界东方,潜龙腾渊。
风起青萍,浪起微澜,辛酉七月,红日炎炎。上海租界,嘉兴辗转,南湖画舫,惊雷乍现;中共一大,辟地开天,建党立纲,定名共产,意挽赤县神州于倾颓,欲救炎黄子孙于涂炭。后定七月一日为党之诞辰,不忘初心,使命在肩,艰苦卓绝,勇往直前。
吾党新创,奔走四方;启迪民智,积聚力量;雄狮猛醒,百兽震惶。五卅反帝,掀起滔天之巨浪;国共携手,剑指腐朽之北洋。踔厉奋发,斗志昂扬;更新之势,风雷激荡。惜乎!革命未成,中山先生离世匆忙。痛哉!北伐未竟,反动之徒枪口内向。腥风血雨,剑影刀光,共产党人,奋起反抗。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秋收暴动,建立工农武装。红旗迎风展,会师井冈山;弹洞前村壁,创立根据地。前进道路曲折,红色割据失利,革命落入低潮,实施战略转移。血洒湘江,挺进川黔;遵义会议,峰回路转。金沙江畔,大渡河前;泸定桥头,雪山之巅;穿越西北,立足陕甘。这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倭寇侵凌,国共罢兵;民族救亡,大局为重;运筹帷幄,延安窑洞。抗日战争,涅槃重生;解放战争,气势如虹。百年阴霾,席卷一空,二十八载,大功告成。天安门上,伟人发声;由此开启,复兴征程。抗美援朝,粉碎美帝妄想;制度初创,建树国家栋梁。真理讨论,解放僵固思想;三中全会,决议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崭新时代,构筑伟大梦想。返望逝去时光,若大河流淌;激流搏浪之际,虽有涡漩回荡,终能奔腾入海,浩浩汤汤。
倏忽百余岁,又逢建党节;看山河巨变,忆峥嵘岁月。长川起乎细流,高山积乎累土,磅礴伟业,盖百年前为其滥觞。噫嘻!七一之星火,已成天下燎原,振兴中华,曙光在前。今感怀颂叹,作文以纪念。
白沙海解读《七一颂》
2022年7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一篇现代古体散文《七一颂》,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由衷喜爱。这篇赋文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美,很好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百年光辉历程,是一篇难得的党史颂歌。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粉碎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各种阴谋与阳谋,使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群众一步步走上幸福小康的道路,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七一颂》全文共五段,篇幅虽不满千字,但字字珠玑,句句金玉,作者用高超的艺术手段,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超乎寻常的历史,总结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使之像一面明镜高悬在我们奋勇前进的社会主义大道前方,激励我们永葆革命青春,让我们中华民族、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让一切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瑟瑟发抖,惶惶不可终日,让一切反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人徒唤奈何,向隅而泣。
这篇《七一颂》的第一段,连同标点正好一百字符,作者一连用了二十个四字短语及其所形成的小句,书写出华夏文明史以及近代的苦难史。革命导师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由此可见,牢记我们的历史,永不忘却我们从哪里来、是怎样地来,正确的道路在哪里,启迪我们,只要不忘初心,不偏离既定方向,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这一段共有三句,句式像我国最早的文学经典《诗经》中的绝大多数句子一样,采用顿挫抑扬的四言。这三句押叠韵词“灿烂”的an韵,读起来自如宛转。第一句概括叙述:“华夏文明,光辉灿烂;延至清末,蒙尘黯淡。”现代韵律为: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作者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与清末六十年“蒙尘黯淡”的苦难史作强烈的对比,且“灿烂”与“暗淡”两个叠韵词又形成令人深思的对照。在这一段里,前一句的“光辉”使人感奋,后一的“蒙尘”令人苦痛,又为下一句的具体描写设下伏笔。
第二句长达三十二字概述和描写相结合。文中写道:“鸦片战争,割土丧权,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志士仁人,扼腕慨叹,救国真理,东西求探。”现代韵律为: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前一分句具体叙述鸦片战争以来祖国母亲蒙受的苦难。特别是“割土”一词,写出清末统治者既无能又可怜的窘态,“丧权”写出腐败的清末王朝签订一连串丧权辱国的“条约”,以求短暂安宁的狼狈嘴脸,令人不禁要发问:“中华民族”怎么会出现如此的不肖子孙?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孟子说过“生于忧患”的警句,到了清末怎么成了“积贫积弱”而导致的“内忧外患”?起初还不是腐败的统治者内外勾结,拿白花花的银子去购买帝国主义的鸦片,既花掉大量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又导致一大片一大片祸国殃民、被广大劳动人民痛骂的“鸦片鬼”?后一分句笔锋一转,生动描述“志士仁人”不忍心眼看祖国大地日益沦丧、中华子民丧权苟活、潦倒不堪的情状,他们东渡扶桑、西赴巴黎,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其中“扼腕慨叹”四字形象地写出一代又一代革命党人和一批又一批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心急如焚的情态与不懈奋斗的精神;“东西求探”一语又为下文记叙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十二位代表中有来自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的代表做了铺垫。
第三句具体叙述和生动描写:“十月革命,炮声震撼;马列主义,开创纪元;晨曦初露,驱逐黑暗;世界东方,潜龙腾渊。”现代韵律为: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个长句的第一、三、四个分句,生动描写亚洲东方这片神奇的国土上的革命先锋,率先听到欧洲传来的轰动世界、震撼人心的隆隆炮声。中国共产党的开创者之一毛泽东曾经兴致勃勃地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祖国最早的一批信仰共产主义的优秀炎黄子孙开始了创党准备,共产主义小组在神州各地以及在东京和巴黎的留学生群体中相继成立,历史悠久的中国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近代和现代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当时的革命形势就像这一段的第三个分句所描写的那样:“晨曦初露,驱逐黑暗”,作者先用平平平仄的韵律描写最初的民主革命形势,三个平声字,形成逐渐积蓄力量之势,随后一个仄声的“露”,显示出斩钉截铁的伟力,又用平仄平仄的“驱逐黑暗”四字,写出革命伟力不可阻挡的声势,令人振奋!最后一个分句“世界东方,潜龙腾渊”,每个短语都以双平声收尾,描写革命声势像潜龙腾空而起,显示出不可遏制的巨大力量。
第二段也用了三个长句子,计一百一十二字符,概括叙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曲折经过和早期共产党员的雄心壮志和斗争精神。
该段第一句:“风起青萍,浪起微澜,辛酉七月,红日炎炎。”现代韵律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十个平声字对六个仄声字,音韵洪亮有力。此句中先借用“风起青萍”四字描写最初的革命形势,令我们想起战国时代宋玉在其杰作《风赋》中的名句:“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萍)之末。”这种蕴含极大爆发力的雄风,“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宋玉描写的起于青萍之末而发展壮大成为摧枯拉朽的暴风,与两千多年后公元二十世纪初席卷中华大地的革命风暴何其相似乃尔!而况此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早已将好比用朽木支撑起来封建王朝有效摧毁。从1911的农历辛亥年到1921的农历辛酉年,天干已经走过一个轮回,华夏子孙中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的精英人数已过半百。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作为两者结合而出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始创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起微澜”而终成卷天浪,淹没与冲刷掉所有魑魅魍魉妄想与实施复辟的“鬼符”。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上宣告诞生,灿烂阳光照明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照亮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先锋分子踏实的脚印!抚今追昔,笔者心中响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热情歌声!
第二句前一分句:“上海租界,嘉兴辗转,南湖画舫,惊雷乍现;”现代韵律为: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个分句具体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经过。简要而言就是:计划从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有一十二人,代表处于国内外的党员五十多人。会议在最后一天,遭遇法租界巡捕房探子的侦察,会议组织者当机立断,即刻疏散,后决定到浙江嘉兴南湖完成最后的议程。前述“嘉兴辗转”中的“辗转”一词,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一批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名义的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来上海参加这次会议。代表们到齐后,就在住处开了预备会。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会址设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的住宅,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陈设简单,气氛庄重。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7月30日晚,党的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领导。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法租界巡捕房的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会议被迫中断。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会址,法籍警官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没有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撤走。一大代表们当晚集中到李达寓所商讨,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到嘉兴南湖续会,嘉兴南湖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代表们都赞成。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前后的几年里,笔者在嘉兴南湖区政协文史学习委主持编辑《南湖文史资料》,阅读与编辑了有关史料,特别是看到南湖区政协文史研究员余虹,根据多次亲耳从他外婆口中听到的叔公方叔昆生前的故事所整理撰写的史料了解到1919年至1920年在嘉兴秀州中学就读的方叔昆,在参加嘉兴师范学校的革命集会时结识了该校校友王会悟女士。此后两人过往甚密,而且都是当时中共嘉兴地区的主要联络员。再说1921年7月30日晚,王会悟赶回嘉兴,寄寓张家弄鸳湖旅馆,深夜十点多钟联系上方叔昆,交待他立刻去南湖边找一条能容纳十几人乘坐的船,上级党组织有一个重要会议准备在船上举行。方叔昆接受任务后,第一时间赶到南湖畔祝氏渔民朋友家,祝氏朋友正好有一条比较大的渔船。当时对方一口答应。方叔昆立即赶到鸳湖旅馆向王会悟汇报,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近二点。王会悟觉得事情基本办妥,31日一早赶回上海汇报。同日天刚亮,方叔昆又去祝氏家落实,可祝氏兄弟的兄长变卦,不愿出租船只了,其弟多方劝说也没用。后来方叔昆问遍南湖畔的渔村也没有租到合适的船。8月1日,天公不作美,嘉兴狂风暴雨一整天,时间紧迫,方叔昆冒着大雨继续四处寻船,均无结果。时不可待,他在湖畔跋涉时,见到南湖里各种游船,眼睛一亮,打算租用一艘画舫。可能是老天预示神州大地即将有大事发生,这天嘉兴与上海都遭受了人们记忆中最猛烈的狂风暴雨,上海《申报》报道了这世所罕见的天气情况,与方叔昆淋雨寻租船只的经历严丝合缝,史学家根据这一重要线索以及其他有效证据,认定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在嘉兴南湖闭幕的确切时间为1921年8月2日。
再说8月2日那天清晨,一大代表分两批乘火车到达嘉兴。上午十时左右,代表们在嘉兴鸳湖旅馆稍事休息,随后来到嘉兴城东南边的南湖狮子汇渡口,登上南湖画舫。(上面说到的方叔昆,1905年生,1925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下半年任中共嘉兴地区党支部书记。1932年夏被国民党以“危害民国为目的而组织团体”之罪名逮捕,判了三年徒刑,后又加刑三年,直到1937年冬国共合作联合抗日而获释。1938年4月27日早上,方叔昆在家乡嘉兴新篁镇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时被进行“大扫荡”的日军逮捕。日寇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方叔昆宁死不屈,日寇放出狼狗撕咬,还将方叔昆连扎三刺刀后。将方叔昆活活烧死。1996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方叔昆为革命烈士,给方叔昆后人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此前,方叔昆为一大闭幕会租船事一直无人提及。网上有嘉兴一中校友孔另境为一大闭幕租船的传说,可能是王会悟也与作为亲戚的孔另境联系过租船事,但作为出版家、文史学家、1972年逝世的孔另境,生前从未确切提及出力租船事)
再说到上述分句末“惊雷乍现”四字,从历史发展的高度说,可以是指中国革命进入新纪元;往具体事实方面说,不仅包括上海租界的惊险场面,也包括8月1日上海和嘉兴一整天特大的狂风暴雨。8月2日下午5时,天气转晴,南湖湖面上一艘汽艇向正在举行一大闭幕会议的画舫急驶而来。代表们因有上海的经历而提高了警惕,立即藏好文件,桌上摆出麻将牌,装扮成游客。后来获悉那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会议仍继续进行;“惊雷乍现”当然也还指在南湖画舫举行的一大会议完成了有关议程闭幕时,代表们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那低沉而浑厚的口号声。
第二句后一分句“中共一大,辟地开天,建党立纲,定名共产,意挽赤县神州于倾颓,欲救炎黄子孙于涂炭。”现代韵律为: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前四个四字短语主要是在上文具体记叙的基础上对“一大”的赞颂和对有关情况的说明。为了使音韵和谐,作者将常见成语“开天辟地”倒装,从而使这个分句一韵到底,同时,“开天辟地”,也正确地点出“中共一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变。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即使往“好一点”的前途看,中国也只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政治上最多一直是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经济上一直成为资本主义及其后台老板帝国主义强盗的“无穷宝藏所在地”与“提款机”,中国人民会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是多么可怕的情况啊。“建党立纲,定名共产”,指的是一大期间,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共产国际。纲领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会上讨论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七一颂》第二段上述分句的后两个九言联句,将党的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具体化,出句与对句都是倒装句,将“于倾颓”“于涂炭”两个本来作状语的介宾短语作为补语,突出当时国政倾覆颓败,人民生灵涂炭的严酷现实。在这样的恶劣现实下,共产党人要领导工人阶级及其全国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挽救其苦不堪言的悲惨命运。作者将能愿动词“意”与“欲”分别与动词“挽”与“救”组成连动式短语,并分别跟“赤县神州”与“炎黄子孙”构成动宾短语,表达出巨大的号召作用与带动力量。
第三句:“后定七月一日为党之诞辰,不忘初心,使命在肩,艰苦卓绝,勇往直前。”现代韵律为: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先是一个一十一字长句,后四个四字短语从容不迫地详尽表述,曲尽其妙。“后”“定”二词为客观记叙,“七月一日为党之诞辰”是精准说明,从语言表达方面看,此处非如此不足以准确地表情达意。接着的短语“不忘初心”是深刻议论,“使命在肩”是记叙兼议论和抒情,“艰苦卓绝”是描写为主兼议论,“勇往直前”则是描写与抒情结合。整个长句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坚强决心、奋斗精神,写得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第三段是全文的核心,全段有二百九十一字符,共一十四句,详细叙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山先生离世后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中共领导三大起义、会师井冈山、长征战略转移、创立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等重要历史节点一应俱全。
第一句三个分句:“吾党新创,奔走四方;启迪民智,积聚力量;雄狮猛醒,百兽震惶。”现代韵律为: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骨干们的革命活动。据2021年2月24日《湖北日报》记者李婷调研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在武汉,一大代表陈潭秋等经常深入到江岸铁路工人中,以设立劳动补习学校、工人夜校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加强统一领导,1921年8月,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1921年10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武汉成立分部,一大代表包惠僧等先后担任负责人。为迅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工人头脑,发动铁路工人开展斗争,包惠僧、施洋等在武昌徐家棚铁路工人区创办工人夜校,向工人宣传“劳工神圣”,鼓舞工人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在工人夜校的帮助下,铁路工人迅速组织起来。从1922年1月起,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1922年1月,由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组织——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诞生!随着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到1922年底,京汉铁路沿线一共成立了一十六个分工会。1923年2月4日9时,江岸分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下达罢工命令,锅炉工黄正兴接到罢工命令,紧握拉杆,用力拉响罢工汽笛。汽笛怒吼,冲天长啸。工人们听到罢工信号,一致行动。他们熄灯灭火,关闸刹车,拆埋机器零件,中断通信;纠察队员戴上臂章,维护罢工秩序;工人结成队伍,浩浩荡荡涌向街头。“为争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打倒军阀!”激昂的口号震天动地。
又据2017年2月22日《光明日报》发表陈金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一文记载:1925年2月,经中共中央同意,毛泽东回韶山养病。于是他利用这一机会在韶山进行社会调查。经过同各类人士接触、交谈,了解韶山附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农民的阶级状况和各种社会情况。1926年5月,毛泽东在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主持拟定租率、田赋、地主来源、主佃关系、抗租减租、农村组织状况、农民观念、民歌等三十六个项目引导学生作调查,并要求学生把家乡的情况,按调查项目填写。1927年1—2月,毛泽东历时三十二天,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每到一地,“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2月16日,毛泽东就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情况写报告给中央。报告指出:“在各县乡下所见所闻与在汉口在长沙所见所闻几乎全不同,始发见(现)从前我们对农运政策上处置上几个颇大的错误点。”这些典型事例生动展现“雄狮猛醒”的大好革命形势,而“百兽震惶”则形象描写出中国革命的对象“瑟瑟发抖”的丑态。
第二句:“五卅反帝,掀起滔天之巨浪;国共携手,剑指腐朽之北洋。”现代韵律为: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这个对偶句具体生动地描述“吾党新创”不久在全国各地宣传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民众、积蓄革命力量的声威。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国共产党加快前进步伐,带动革命群众,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巨大革命浪潮。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多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学生们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多人。当天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一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多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涨的序幕。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广东革命政权得到统一和巩固,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空前高涨,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在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推动下,1926年7月9日,由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的国民党人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北伐战争的号角吹响。打倒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完成国民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孙中山生前提出的口号和确定的革命目标,也是全国民心所向。当时,广州北伐军的兵力约十万人,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各约有兵力二十万人,奉系军阀张作霖约有兵力三十万人。从开始北伐以后,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战斗员。以周恩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共产党员在北伐军中不懈的政治工作和模范行动,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工农群众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组织领导下,积极支持和配合北伐军作战。到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便打到武汉、南京和上海,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派系,革命势力一直推进到长江流域。张作霖见势不妙,在撤往东北路上被日本鬼子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到1927年6月,武汉政府的北伐军与北方国民军会师中原,革命势力便发展到黄河流域,席卷大半个中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以沉重打击。
从上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北伐战争中,可以看出“一大”纲领中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得到了普遍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理论,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前一句实写之后,第三句是“虚写”:“踔厉奋发,斗志昂扬;更新之势,风雷激荡。”现代韵律为: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本句主要是概述当时的革命形势,下四句中由抒情独词句引出“实写”的内容。
第四至七句:“惜乎!革命未成,中山先生离世匆忙。痛哉!北伐未竟,反动之徒枪口内向。”现代韵律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惜乎”“痛哉”两个双音节感叹词令人扼腕。“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果实被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所窃取。而且反动分子将他们的枪口对准了共产党人以及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血雨洒遍大江南北,腥风刮遍五湖四海。蒋介石和汪精卫他们原本是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帝国主义主子效劳的,他们的背叛,按他们的立场和逻辑自然可想而知。
第八句:“腥风血雨,剑影刀光,共产党人,奋起反抗。”现代韵律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这句紧承上文,描述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孙中山先生生前亲自制订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对广大革命群众大肆迫害。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疯狂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到4月15日,上海工人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一位目击者说:“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从民族资产阶级右翼转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在此前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相继发生反革命大屠杀。奉系军阀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萧楚女等先后牺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摧残,党员人数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六万锐减到一万多一点,中国共产党经受自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继上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国民党反动派,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单广东一地,被杀害的就达二千人,查封工会和团体二百多个。5月21日,国民党反动派驻长沙的军队制造“马日事变”,不到一个月,长沙附近就有一万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党中央临时常委会果断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组织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农民发动秋收起义;召集中央紧急会议讨论决定大革命失败后的新方针。毛泽东也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气焰所吓倒,他们掩埋完同伴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爬起来又继续战斗。“共产党人,奋起反抗”二语就是对当时历史的高度概括。
第九句:“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秋收暴动,建立工农武装。”现代韵律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句话承上启下,引出党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这里具体提到的“南昌起义”与“秋收暴动”,是修辞学上的借代方法,借指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的近百次武装起义。比较突出的是: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起义。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1927年12月11日,在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下发动广州起义,一度占领广州绝大部分市区,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罪恶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1928年9月9日,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随后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军队的连级行政单位上,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10月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第十句:“红旗迎风展,会师井冈山;弹洞前村壁,创立根据地。”现代韵律为: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这是在结构上承前启后的一首五言古诗,前一联押an韵,后一联押i韵。前一联生动形象描写“三大起义”的主要力量胜利会师,红旗招展,创建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喜人景象,赞颂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后一联出句“弹洞前村壁”,引用毛泽东撰写的《菩萨蛮·大柏地》的一句。全词为:“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这一年的早春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失利。后来在瑞金以北约三十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三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会师井冈山”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1933年夏天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欣然命笔,写下了此词。《七一颂》本段第十句引用具体描写当年激烈鏖战的“弹洞前村壁”的五言诗,借以表达崇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之意,十分精当。
以下四句深情回顾红军长征的复杂原因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成功的过程。
第十一句:“前进道路曲折,红色割据失利,革命落入低潮,实施战略转移。”现代韵律为: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这是一首六言诗,韵脚承接前一首五言诗的后一联而来。用i韵和多于平声的仄声字表达沉痛之情。第一分句概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利。当年,蒋介石反动集团发誓要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毁灭殆尽,他们纠集一百万人的反动军队,采取“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再加上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左”的错误,战略失当,造成红军军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根据地范围缩小,“红色割据失利”,不得已“实施战略转移”。
第十二句:“血洒湘江,挺进川黔;遵义会议,峰回路转。”现代韵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这是一首四言诗,又换为an韵,表达出革命又出现了转机,作者因而产生的欣慰之意。前一联的出句形象地描写惊险的湘江战役,字字如血,湘江战役取得惨胜,才有了向四川贵州的奋进。后一联的出句“遵义会议”不仅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与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史的关键转折点,因为在这次会议上,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时期临时中央的错误,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以及中央红军的领导地位,所以又出现了“峰回路转”的局面。
第十三句:“金沙江畔,大渡河前;泸定桥头,雪山之巅;穿越西北,立足陕甘。”现代韵律为: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这一长句可谓一首四言古诗,由三个联句构成。第一联每句前三字均为祖国美好江河的名字,这些江河都是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护佑”过我们的红军,而且阻遏了蒋匪军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一个“畔”字,一个“前”字,都给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希望,读到这两个字,心里就觉得温暖,觉得胜利就在前头。第二联写到的“泸定桥”和“雪山”,尽管非常险要,对于红军来说,都化险为夷了。一个“头”字,一个“巅”字,读上去似乎觉得胜利就在前头,仿佛看到了胜利的红旗在山顶迎着东风飘扬。正如毛泽东在长征题材的词《十六字令·山》中所写:“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雪山亮晶晶,晶莹犹如红军心,一心为人民得解放,一心为人民谋利益,千难万险脚下踩,红军的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穿越祖国大西北,终于立足于红日蓝天之下,创建起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中国革命又有了希望,边区根据地的人民无比欢喜!
第十四句:“这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现代韵律为: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这一句是对本段极其丰富的内容的小结。作者用“这正是”三字作为提示语,然后直接引用毛泽东两首诗中的两联七言名句。前一联的出处《七律·长征》早已成为统编本《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会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故事,发扬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长征精神;后一联出处为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全诗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之久的故乡韶山,与父老乡亲欢聚畅谈,当天深夜就写成了这首诗。全诗记述那次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故乡民众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情景的描绘,赞扬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乡亲们战天斗地的思想风貌,鲜明地体现出高远的理想境界。这里所引的这联诗的出句,指韶山人民群众满怀凌云之志,义无反顾,前仆后继。三十二年间,一个小小的六百来户的韶山冲,就有一百四十八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毛泽东的六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有毛泽东亲自创建的韶山党支部的五位同志: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梅。这联诗的对句形容烈士的鲜血结出了丰硕的革命成果,天地更新,日月重光,新中国诞生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所幸这首诗也已由笔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一套小学生读练丛书所收录。
第四段由七个长句子计由二百零七字符构成,全段概要叙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赢得抗战胜利,继而解放战争凯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文革”结束后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党领导人民大步奔向“小康”。
第一句:“倭寇侵凌,国共罢兵;民族救亡,大局为重;运筹帷幄,延安窑洞。”现代韵律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这又可谓一首四言古诗,押后鼻韵母之韵,利于抒发心意沉重、沉着冷静之情。这首四言古诗中的“倭寇”一词,包含了沉重而深刻的历史内容,日寇在清朝末期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作者在本段首句第一字就用了“倭”字,深刻地表达出对日寇的愤恨和蔑视;“侵凌”一词不但写出了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愤恨,而且写出了对这个自中国唐代以后派来大量使者“虚心”向中国学习取经的“大和”民族,“得志便猖狂”而又假惺惺地提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鬼话,中国人民决不相信那骗人的一套。早已看透罪恶的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不只是为了经济掠夺和文化替代,更是妄图灭绝中华民族,它后来在中华大地特别是在抗日革命根据地上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以及用生化武器灭杀中国军民的十恶不赦的行径就是如山铁证,这是无论哪门子汉奸都无法否定与抹煞的。正如常言所说,形势比人强。当年张学良将军与日寇有杀父之仇,所以在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反动头子蒋介石停止内战,响应中国共产党1935年就发布的《八一宣言》,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这场“危机”得到了和平解决,“国共罢兵”,一致以大局为重,波澜壮阔的民族救亡运动随即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人民“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构,在延安窑洞里运筹帷幄,当仁不让,指挥和领导着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斗争。
第二句:“抗日战争,涅槃重生;解放战争,气势如虹。”现代韵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由于蒋介石是被逼“抗日”的,他的“抗日”从来就是心猿意马,一旦日寇战败投降,中华民族“涅槃重生”,蒋介石就不仅手伸得老长,抢摘胜利果实,而且又要秣马厉兵打内战,又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被迫开赴解放战争战场。历史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气势如虹的解放战争使古老的神州大地焕发出空前的光彩,正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共”持彩练当空舞!
第三句:“百年阴霾,席卷一空,二十八载,大功告成。”现代韵律为: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写到这里,作者所握如椽之笔又返顾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举国上下,将人世界与“鬼世界”的阴霾和晦气一扫而空。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二十八载的艰苦奋斗,终于“大功告成”!
第四句:“天安门上,伟人发声;由此开启,复兴征程。”现代韵律为: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这可谓是从本段开始以来的第四首四言诗,而且一如既往地押底气十足、魅力充沛的后鼻韵母,写到这里,出于其势不可当的内容,更显出一往无前磅礴力量。前一联八个字的气势,笔者在《十一颂》里还会谈到。后一联“由此开启,复兴征程”,则又要开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长征!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振聋发聩的宏大声音使帝国主义分子寝食难安,贼心复萌,他们不但要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祖国的宝岛台湾,而且还通过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趁解放军尚未创建空军之际,时时派飞机入侵我东北领空,轰炸我国东北地区。接着的第五句运用汉赋的“四六文”形式写道:“抗美援朝,粉碎美帝妄想;制度初创,建树国家栋梁。”现代韵律为: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叙述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痴心妄想。“粉碎美帝妄想”一句六字全是仄声,有力地表达出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的坚定目标和冲天斗志。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之后,在国内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建党初期就规划的社会理想,将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形式,作为社会主义中国这座大厦的“栋梁”。
第六句全是“四六文”,由四个分句构成,概要叙述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走过的道路。根据思想内容的特点,文中改用豪放昂扬的ang韵,读起来精神焕发,发出的音质亢奋嘹亮:“真理讨论,解放僵固思想;三中全会,决议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崭新时代,构筑伟大梦想。”现代韵律为: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第一个分句写了十年“文革”之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先前不符合时代发展形势的形而上学思想得到“解放”;第二个分句赞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的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得以腾飞;第三个分句赞颂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政府,把“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作为“攻坚”之仗来打,取得了预期的胜利;最后一个分句赞颂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又开始实施第二个一百年要实现的目标,大大地鼓舞全国人民的奋斗勇气和拼搏精神。
第七句:“返望逝去时光,若大河流淌;激流搏浪之际,虽有涡漩回荡,终能奔腾入海,浩浩汤汤。”现代韵律为: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表述形式方面继续押ang韵,其声律犹如革命豪情响彻云霄,绕“云”三日不绝。内容方面,前一分句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走过的道路,闪耀着时间的光芒,又似长河之水,滔滔不尽地流淌;后一分句,形象地描述我们所走过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有九曲十八弯一样,但是正如李白所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归根结底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切帝国主义和中外反动者都永远无法阻挡!
第五段,作者用包括标点的九十个字符,总结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史,展望中华民族振兴的未来,发出由衷的颂叹。韵律方面,首句ie韵,二句随意而定,后两句又回到文首两段的an韵,形成音韵方面的照应,也与“不忘初心”句意暗合。
本段第一句:“倏忽百余岁,又逢建党节;看山河巨变,忆峥嵘岁月。”现代韵律为: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前一联两句都是前二后三的音节结构,后一联两句则都是前一后四的音节结构。虽节奏不一,但都着眼于思想内容,内容决定了节奏,对比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杂言名作《登幽州台歌》(其古韵为“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陈子昂抒发的是生不逢时,无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悲怆之情。而这里的二十字也可谓一首五言小诗,虽也押仄声韵,抒发的则是回顾一百多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所经受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抒发出极其欣慰和喜悦的心情,特别是前一联的“倏忽”“又逢”两语四字,使这种心情愈加溢于言表;后一联出句的动词“看”与主谓短语“山河巨变”搭配,写出一种动态的祖国建设新面貌,与对句的动词“忆”形成对照,整个五言句是毛泽东名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缩写,又照应本句第一个五言句,意味隽永,耐人深长思之,使人备受鼓舞。
第二句:“长川起乎细流,高山积乎累土,磅礴伟业,盖百年前为其滥觞。”现代韵律为: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前两个小句子都是借喻和对偶,说明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业绩,确乎来之不易,这个联句是对前四段内容的生动总结。第三个小句子“磅礴伟业”,用偏正短语的形式横空出世,准确地形容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成果辉煌。第四个小句子的文言领字“盖”,意为“原来是”“这因为是”之意,所领出的“百年前为其滥觞”七言,照应全文第二段所记叙的创党经过。文言词“滥觞”出自《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两句,此词本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用在此处十分精当。
第三句:“噫嘻!”现代韵律为双平声。这个文言叹词,用在这里表达作者深深地赞叹之情。独词成段,又表示有说不完的赞颂语句尽在言外。
第四句:“七一之星火,已成天下燎原,振兴中华,曙光在前。”现代韵律为: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这个散句由前后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又是借喻,“七一之星火”是主语,“成”是谓语,“天下燎原”这个短语后省略中心词“之势”;省略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简练,另一方面是为了押韵。这个比喻,从第一层面看,主要是写建党以后的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形势;从第二层面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掌握了政权,党的理想信念和方针政策,不仅越来越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而且也得到全世界希望生产力越来越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劳动者的赞扬和渴望。“振兴中华”四字一般可以作为省略了主语的小句子,这里从“戒骄戒躁”层间看,从“振兴中华”作为一种“局面”看,说明这种“局面”的“曙光”就在前面。如此看来,整句话由四个短语构成,前后各两个短语构成一个小句子。这里所包含的意蕴,更加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勤奋与谦逊的美德。
篇末句:“今感怀颂叹,作文以纪念。”现代韵律为: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本句从有感而发的写作角度来小结,道出了写作的真谛:“感怀颂叹”即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示:“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七一颂》的作者赵献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省辖市的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宣传党的理想信念、方针政策,传播正能量,是其工作职责,他心有所思,怀有所感,即奋笔疾书,是理所当然。这里,前一个小句中的“颂”字点了题,后一个小句子从古代散文名篇《岳阳楼记》首段“属予作文以记之”脱胎而来,将末字易为“念”,也正好合韵。
细读《七一颂》全文,笔者深被其丰富、深刻、博大的思想,高度概括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所激动,更为作者所创之“现代古体散文”文学样式而欣喜。相见恨晚,而又拜读未迟。与朋友言及作者不计其数的此类作品,朋友感慨:“作者写这么多这样难写的文章,其他工作不要做了?”笔者答曰:“作者是一个市委宣传部的干部,写文章就是他的工作!写优秀文章更是他出色的工作!”朋友闻此言,点头备称赞。
笔者搜集与通读赵献东大量的这类作品,深受鼓舞,觉得创作出如此优秀的“现代古体散文”难能可贵。而且,作者精心写作的这类佳作、杰作,似乎都以这篇《七一颂》的思想、情感与艺术作为基本准则和基础逻辑。笔者阅读这篇杰作,深入领会其思想内容,等于又翔实地复习了《中共党史》课程;仔细品赏其艺术魅力,脑海里又将以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津津有味地温习了一遍,似乎美不思蜀,夜而忘寝。同时,又觉得广泛阅读到作者的这类佳作、杰作,所得到的享受,简直都是由本文的思想与艺术的光辉辐射开来的,觉得自己有被照亮的感觉,故而不揣浅陋,写下上述感受,以求同好不吝批评指正。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