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者,中原腹地,四野川平,文化厚重,百业兴盛。城有古塔,历经明清,若笔峻拔,名曰文峰。
今之文峰,虽立于繁华市井,然不失超凡之性。极目远望,尖峰孤耸,一十三层,剔透玲珑;基座雕花,精致匀称,荷瓣花纹,涟漪泛影;盘旋回廊,拾级而登,天宫居顶,宝剑铜镜;塔身八角,青砖斗拱,错落相对,端庄规整;层叠飞檐,翘翼凌空,青石龙头,颈系铎铃;清风徐来,扬悠叮叮,鸟声相和,悦耳动听;透观窗外,欣欣向荣,上下各异,四方不同,生机勃勃,万紫千红。沥沥兮,飘飘兮,和谐典雅,妙趣横生,神怡心旷,如坐春风。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知州郑公振光,忧建安风骨不继,恐千载文脉衰茫,倾其薪俸,倡议乡邦,树塔于此,平衡四方,扼守地气,以佑许昌。劝导学子,励志悬梁,感召文士,赓续华章。盛德披洒,承先贤之慧光;继往开来,载奋进之风尚。彩虹遥遥,谒魏武于官渡①;轻烟袅袅,访魏文于典论②。文峰气韵长存,许都风流不尽。
时至近代,风云突变,倭寇进犯,九州蒙难。甲申之年,豫湘大战,日军突袭,直逼颍川。中州儿女,奋起抗战,三千守军,沙场血染。文峰古塔,迎枪林,浴战火,累累伤痕,岿然不倒,以至于今。呜呼,岂非天佑之兆,凝聚英魂?古塔虽曰文峰,更有壮士之情。
嗟呼!巍巍古塔,栉风沐雨,武德充沛,文脉相继,磊落胸襟,风骨清奇,文笔耸秀,卓然屹立。壬寅春日,再登文峰塔,是为记,感而发。
注释:
①官渡,官渡之战,魏武帝曹操最有成就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改变了当时中国北方的军事格局,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②《典论》,系魏文帝曹丕所作,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典论论文》将曹魏文学推向一个讲究文辞华美、探究文理文义、思辨生命意义的文学自觉时代。这也正是魏晋文学的主要特征。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评论的先例。
相关链接:
许昌文峰塔,位于全国唯一的一座以研究、收藏、展示塔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特色博物馆——河南省许昌塔文化博物馆内。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为振兴文风而建。因建在当时文明寺中,又称文明寺塔。塔高51.03米,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塔门楣上嵌一长方形青石匾额,正中阴刻行书“文笔耸秀”。塔顶塔刹,又称天宫,置放有铜镜和宝剑。文峰塔气势雄伟、造型优美,建筑技巧和雕刻艺术精湛,富有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在中国建筑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1944年4月,日军分三路南下侵犯,许昌处于重围之中,国民革命军新编29师师长兼许昌警备司令吕公良指挥3000余名许昌守军,抗击数万日军。以普通轻型武器,与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较量。战斗之初,给日军以重创。但因寡不敌众,我军将士全部血染沙场,壮烈牺牲。吕公良身中数弹为国捐躯,后被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上将。1986年,吕公良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许昌保卫战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堪称整个“二战”史上极少有的战例。
在许昌保卫战中,文峰塔作为许昌突出的地标式建筑,遭日军多次炮击,塔身多处受损,但仍巍然屹立,后经修复,完好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