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许昌 > 文旅资讯

献奇文颂莲城 纵古今横西东——读赵献东许昌系列现代古体散文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18-09-10 20:34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此文发表于2018年9月10日《许昌日报》 作者:马炎心 贾凤翔


古之文人雅士率性善感,慷慨激昂,凡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必以诗、词、歌、赋、雅、颂、记、说等形诸文字,多有佳作名篇流传于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今赵献东身负许昌宣传工作之重任,诸事繁杂,然能拨冗作文,相继在国家级大报上发表,不仅渐次形成一记(《春秋楼记》)一说(《丞相府说》)一颂(《灞陵桥颂》)和一镇(《神垕古镇》)一都(《花都鄢陵》)一城(《曹魏古城》)系列,而且还撰写了《许昌治水记》、《问鼎中原》等佳作,将许昌的古迹名胜、风云人物和重大变迁立体而形象地展示出来。那辉煌灿烂的历史、内涵丰厚的文化、独特创造的意境、灵动隽永的文字,读之令人激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这些文章有力地宣传了许昌,增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获得感,同时也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筑群中增添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小亭。

摊开这一篇篇散文,我们不难发现,赵献东是在用心、用情进行写作,他紧紧把握许昌历史文化的底蕴,用返璞归真的点睛之笔,绘制出醉美的许昌画卷。透过这些意蕴深远的图画,我们看到了曹丞相府的巍峨、春秋楼的厚重、灞陵桥的刚毅、曹魏古城的灵性、神垕古镇的质朴和花都鄢陵的清新,同时也感受到一代枭雄曹操长远开阔的战略思想、昂扬积极的人生态度、坚韧顽强的进取精神、唯才是举的宽广胸怀、重武兴文的雄才大略、慎思敏行的务实作风和由此而生发出的“诚信、包容、开放、创新”的许昌精神。

言之殷殷,情之切切。赵献东葆有热爱许昌的家乡情怀。他诞生于这片黄土地上,这里的汩汩泉水哺育他成长。远眺历史烟尘,近睹沧桑巨变,他思绪如潮,激情难按,拿起笔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深厚真挚的情感。在他的眼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是有灵性的,满含着千年古都的悠悠神韵。他在《春秋楼记》写道:“予生也晚,身为许人,每怀长想,慕其圣德。月白风清之夜,徜徉一宅两院;殿宇清虚之晨,徘徊双重回廊。沐浴乾坤之正气,仰望日月之精忠,追怀满腔之义勇,神交万代之英雄。爰作斯记,以志许昌之名胜佳话,以表关帝仁义忠信智勇之大美。”这段话写出一个许昌人驻足春秋楼时的深切感受。再如《许昌治水记》:“身为许人,生逢此国泰之时,得见此民安之业,幸甚至哉,谨以此文而记之。”在这里,他从文明的传承和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对许昌的治水伟业和由此带来的沧桑巨变给予高度赞誉,唤起人们对这片热土的无比向往。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赵献东深谙许昌历史。如《丞相府说》,作者概写了曹操在各方面的功绩。他在汉末乱世首倡义师,转战青徐,于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北征乌桓。他奉天子以令不臣,辅汉室以从民望。他三发求贤令,百川归海,俊彦云蒸,谋士尽心,良将用命。他在许下屯田,修耕植以蓄军资,创千古治国固本法式。他是建安文学的奠基者,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东临碣石有遗篇。由于作者熟悉许昌地方历史,所以能沙里淘金,为自己的作品服务。

与许昌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作者了如指掌,驾轻就熟,随手拈来。如《春秋楼记》,作者就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契阔谈讌”等诗句。点金缀玉,顿增光辉。特别值得肯定的是,献东在文章中大量引经据典,并在注释中做了深入的考据工作。其中细密而新颖的发前人所未发的胜义触目皆是,甚至到了使人瞠目的地步。可以说他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这些都得靠学力,更得靠才气,否则很难动中肯綮,更不要说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了。

许昌是三国文化故乡,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作者熟稔这些传说,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如:“满室生辉,耀剑蜡之烛光;丹青写意,创竹诗之妙图。”(《春秋楼记》)这里的“剑蜡”、“竹诗”就是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艺术创作之后,人们为美化关羽,进一步发挥想象创作出来的故事。《灞陵桥颂》中,除关羽来许和出许外,基本上用的是传说。如“桃园三结义”、“土山三约”、“夜读《春秋》”、“诛文丑”、“灞桥挑袍”、“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等。这些内容,有的在《三国演义》写作前即已有艺人创作,罗贯中纳入书中,进行改造;有的是罗贯中的创作;有的是在许昌地域流传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无法肯定其真,亦无法肯定其伪;有的是虚构的。但这些故事渗透着人们真挚的感情,将历史白开水冲沏得浓香扑鼻、味美可口。如果摒弃了这些,就索然无味了。

赵献东的作品讲究构思。如《问鼎中原》就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先写青铜所铸之鼎,这是实写。继写许昌:“形胜之地理为其足,高古之气韵为其耳,锦绣之文章为其纹饰,许昌正若一鼎,端立中原,为天下景仰,群雄窥伺。”这里用比喻手法,将许昌喻为一鼎。这个鼎,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鼎,而是一种意象。在文章末尾,作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九鼎居于何处?九鼎俱在民心。为国扛鼎,舍中原其谁,舍许昌其谁?”这里的鼎,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意念,是完全虚化的东西。此与峻青《雄关赋》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献东的语言节奏鲜明、文采斐然,这与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关。

对偶。如:“化作素朴清贞之世风,孕育豪爽高迈之民众。”(《问鼎中原》)“雄关威武,可登临而怀古;楼台高旷,宜凭栏而远望。”(《曹魏古城》)语句整齐,读来铿锵有力。“甘罗十二拜相,少年英爽;彭祖八百修龄,寿者仰望。”(《花都鄢陵》)读之感到有骈文之风。

排比。如:“天下之定,仰赖百代之英豪;英豪之盛,当数纷争之三国;三国之强,应以曹魏为至尊。”(《曹魏古城》)兼用顶针。“其地也,东依许昌,南接宛襄,西望嵩岳,北连河洛。”(《神垕古镇》)并列的四个短句,动词各不相同,显示作者词汇丰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红轮经天,皓月出海,窑变之神也;静中寓动,如琴似铃,纵横交错,图色天成,开片之奇也;浪去无痕,风来留印,山岳幻影,江河流韵,纹理之妙也;云破天青,聚色成形,包罗万象,无所不呈,景观之绝也。”(《神垕古镇》)并列的4个分句,每句21字,从不同角度写,而整齐划一,臻于此不易也。

对比。如:“谈论间或可俯仰天地,行事时实谓险阻横生。”(《许昌治水记》)将许昌治水说时易、做时难进行比较,突出了其将踏上的崎岖道路。

比喻。如:“千里江山之浩荡画轴,徐徐展卷,就此开笔。”“资金则政府主导,市场当先,引多家企业巨贾,汇八方民间资本,洪波细脉,不阻其流,拥得百川入怀,终成浩瀚沧海。”(《许昌治水记》)前者将许昌治水的巨大工程比成一幅画卷,把工程开工比成开笔。后者把资金比成水流,大如洪波,小似细脉,众像百川,汇成沧海。生动形象,闭目思之,脑中仿佛出现一幅图画。

赵献东作品语言活泼。如:“结义坊内,三义阁中,君子亭畔,两院之间,心如明镜,千古昭然,彪炳日月,实旷代之休美,人神之同爱者也。”(《春秋楼记》)“钧瓷之美,内外交感,物我相成,在形,在色,在纹,在光,亦在观,在品,在赏,在想。乃华夏文明神韵之化形,天人合一精神之具现也。”(《神垕古镇》)长枪短剑,轮流耍来,变化多端,跌宕起伏,宛如疾徐有致的音乐,又似缓急相间的舞蹈,读来令人沉醉其美感之中。

赵献东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部分押韵。如《曹魏古城》大部分用中东辙。《神垕古镇》前半人辰、中东通押,中有数句跳为波梭。这就有了赋的因素。

用文言写作,必须有厚实的古汉语功底。汉语词语古今演变,有扩大、缩小、转移、废弃等多种形式。用文言写作,要用词的古义,而不能用今义。如:“由斯以肇。”(《丞相府说》)“斯”在古汉语中当“这”讲,现代汉语这个义项已不用,是一个姓。“肇”,古汉语中是“开始”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用于“制造”,如“肇祸”。“爰作斯记。”(《春秋楼记》)“爰”在古汉语中当“于是”讲,现代汉语已不用。“逮至汉末,……”(《灞陵桥颂》)“逮”,古汉语义为“到”,现代汉语义为“捉拿”。

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是不同的。用文言写作,就要使用古汉语语法。如:“其地也,横依许昌,纵通汴梁;东西地形交接处,南北气候过渡带。”(《花都鄢陵》)“东西”、“南北”前省略“在”或“于”等动词。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现象。如果用现代汉语语法衡量,这样的句子就成了残缺句。“嗟叹之,歌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花都鄢陵》)14个字中用了6个“之”,用法各不相同。第一、二、四、六个“之”是代词,指花都鄢陵。前两个作动词后的宾语,后两个作省略的介词“为“的宾语,与其一起作后置的状语。第三、五个“之”是音节助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献东妙笔生花的现代古体散文写作与其说是凭借先天聪颖的资质,不如说是依赖于他后天勤奋好学、日积月累的沉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非长期勤奋好学、用力实践、用心体悟、热爱生活、善于总结之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这种内涵丰富、骈散交错、语言活泼、古今气息兼容的现代古体散文,不仅是当下文学长空中一抹绚丽的彩虹,而且是一束沐浴过时代巨变的灿烂阳光,折射出了我们的民族情怀、文化自信和许昌味道。

(作者马炎心,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历任中共许昌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许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贾凤翔,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