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未远,桂华已流照百川;春雷待发,万众正企盼丰年。
正月之望,玉盘高悬,年韵绵延半月,双节前后相连。礼炮漫天,歌舞翩跹,张灯结彩,满城璀璨。仰望祥龙腾跃,下观瑞狮狂转;四海齐声笑语,九州共同欢颜。是为元宵之盛景也。
“元”者,万物之始;“宵”者,月圆之夜。一年之中,盈月始来。国人以月满喻人圆,上自议政庙堂,下至市井所在,千门万户,流光溢彩,必以鼓舞之姿,昂扬之态,托明月之心,寄团圆之情,抒和合之怀。祈愿家兴人旺,吉顺美满;敬祝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元宵,亦称上元。每至此时,文士多暇,对酒而品珍馐,赋诗以传佳话。回望欧阳修人约黄昏,辛弃疾众里寻他,元好问笑语游人,姜白石香车宝马,或相思旖旎,或满目风华。且观火树银花,高跷游走,旱船曼摇,秧歌竞扭,猜解灯谜,揽亲觅友,牵手摩肩,情韵悠悠。此元宵之趣,古今一也。再看汤圆蒸腾,糯米润甜,形若元宝,色如银钱,南北殊异,各有洞天,然其阖家幸福,寓意如愿。此元宵之念,天下一也。然则,若无太平之世,何有此趣此念乎?可知,一瓦顶成家,一国笼万家,有了强之国,才有安之家。故曰,此趣此念,有赖国之强也。
躬逢新时代,幸甚至哉,举杯邀明月,豪情满怀。歌曰:上元佳节兮春意兴,黄发垂髫兮乐融融;神州浩荡兮星如雨,中华儿女兮圆梦行。
白沙海解读《元宵说》
春节晦朔交替,夜晚的光亮仅从电源来。春节过后是元宵,人间又迎大圆月,虽然不同于中秋月,但是春节气氛续续连,由于空气冷清的原因,冷天里圆月更明朗,而热闹又赛似中秋夜,也更赛过除夕夜。万千人家空巷出,月照人海喜洋溢,笑声喧,话语甜。音箱里播放《元宵说》,欢快的话儿说不完。
这篇《元宵说》,写不尽欢声笑语,绘不尽浓情画面,一句句诗声不绝于耳,让笔者简直难以解读完。
一、欢声笑语元宵节
请看第一段:“除夕未远,桂华已流照百川;春雷待发,万众正企盼丰年。”“四七言”结构,句式灵艳。前四言说明,后四言想象;两个七言,前二后五,别开生面。前七言先从现实落笔,其实人们看到的那棵月中桂花树,其实也是“浪漫”,作者只是顺着这个思路描写月中的桂花树花盛开,光华似水,洒向人间,流布百川;后七言顺着“浪漫”的“思”和“想”,描写万众期盼春雷响,向往丰年又一次来到人间。这一段开宗明义,通过说明和描写,抒发欢快之情,同时揭示题旨:元宵已至。
再看第二段第一句:“正月之望,玉盘高悬,年韵绵延半月,双节前后相连。”先用传统赋文的“四六文”。一月之“望”,就是“十五”,“望”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会意字。上古以“横目平视”为“见”,“纵目仰观”为“望”。“望”的古文字构形表示李白诗中“举头望明月”之义。后“望”由举目望月引申为所望之月的特定月相,成为“月满”的专名。《释名·释天》解释说:“望,月满之名也。”“正月之望”,即正月十五日;“玉盘高悬”,生动地描写所望见的圆月。两个七言,前一句叙述欢度新年的气氛,延续了半月之久,后一句具体说明“延续了半月之久”的喜庆日子,自然就是春节与元宵节相连。续看第二句:“礼炮漫天,歌舞翩跹,张灯结彩,满城璀璨。”四个四言句,生动描写万人空巷,礼炮冲天而上,人们载歌载舞,街巷张灯结彩,全城华灯耀眼,普天下欢庆元宵,东方人幸福美满。再看第三句:“仰望祥龙腾跃,下观瑞狮狂转;四海齐声笑语,九州共同欢颜。”四个分句全是六言,且形成两两对偶的两联。前一联描写“龙腾”“狮舞”的细节,“龙”以“祥”形容,“狮”以“瑞”描述,“祥”与“瑞”又构成互文;“龙”,“腾跃”得高,看客就“仰望”;“狮”,“狂转”得欢,人们就“下观”。“仰观”与“下观”亦是“互文”,都是描写人们欢乐地观看。后两句六言只有“齐声”是偏正式合成词,“共同”是并列式合成词,结构略有不同,出句与对句都是严格对偶,以致疑似“互文”,不过由于“齐声”与“共同”结构非一,遂成为“宽对”。第四句:“是为元宵之盛景也。”段末用文言小结,旧瓶装新酒,说明该段是在生动细致描写当代民间欢度元宵的盛景。
二、句式灵活意婉转
时代在演变,人们的思想在进步,文学语言也在发展。既要立足于生活的根本,表达上又应与时俱进。遣词造句理应在继承中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使今人更为喜欢。句式灵活的意蕴婉转,这个特点,本文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段。
移目第三段,先看第一句:“‘元’者,万物之始;‘宵’者,月圆之夜。”用两个文言判断句分别解释“元”与“宵”,散句散得错落有致,语言表达清楚明了。第二句:“一年之中,盈月始来。”两个四言整句,整散交替,形成蓄势之姿。盈月:满月。第三句:“国人以月满喻人圆,上自议政庙堂,下至市井所在,千门万户,流光溢彩,必以鼓舞之姿,昂扬之态,托明月之心,寄团圆之情,抒和合之怀。”长句之首,立“国人……”以引导。先引出两个六言对偶小句,概括举国上下的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普天同庆元宵节。随后一组四言流水对,具体描写“官民”同庆元宵的细节。又承上用“必以”引出“鼓舞之姿,昂扬之态”的对偶短语,再铺陈由互文发展成的三个动宾式排比句,“托”“寄”“抒”三字,此处实为同义;“明月”“团圆”“和合”,也都表达团圆的意思;“明月”,此句中取“团圆”之意;和合,原义是和谐、融合,此处与“团圆”同义。“心”“情”“怀”,意思也相同,是“互文”修辞格的拓展而成排比,姑且称此三个分句为“互排”修辞方法如何?此种创新修辞格式,何处再能寻觅?这样极其罕见的句子所形成的语言气势,真波远流长,余韵脉脉。第四句:“祈愿家兴人旺,吉顺美满;敬祝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用“倒四六文”,即“六四六四”句式表达祈望和祝愿。“家兴人旺”,两个主谓式合成词构成并列短语,“山河锦绣”则是主谓短语,而“吉顺美满”是两个并列式合成词构成的并列短语,“国泰民安”又是两个主谓式合成词构成的并列短语,前后两小句大同而小异,形成了灵活别致之美。整段话从庙堂(新时代称“政府”)到市井,从“纵看”的角度,生动活泼地描写出全民共庆元宵的盛况。
第四段第一、二句:“元宵,亦称上元。每至此时,文士多暇,对酒而品珍馐,赋诗以传佳话。”先说“元宵”别名,除了上元节之外,还有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紧接着是“四六文”:两个四言叙述之后,一个六言对偶句,细致描写文人们对酒赋诗的活动,进而引出下文。品珍馐:品尝珍奇名贵的食物;与“传佳话”对偶。第三句:“回望欧阳修人约黄昏,辛弃疾众里寻他,元好问笑语游人,姜白石香车宝马,或相思旖旎,或满目风华。”紧接上一句所概述的内容,用“回望”意引四位大文豪的诗意: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此词描述有情人在元宵节约会的事,写得清丽娇美而转折多情;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词叙述彻夜寻觅佳人的焦灼心情,同时写出万众通宵欢庆之情;金朝元好问《京都元夕》:“袨(xuàn)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指汴京,今属河南开封。袨服:漂亮的衣服。华妆:华贵的妆容。着处:到处。全诗以欢乐景象反衬诗人自己对金朝前途的隐隐担忧。宋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诗曰:写诗道(如此题目,犹言“无题”)。采莲船:模仿驾船采莲动作而创作的一种传统舞蹈。宝马香车:指考究的车骑。坠钿:遗落在路上的金翠珠宝等制成的首饰。此诗描写人们忘情欢庆元宵之夜的情景。这第三句的四个七言排比句之后,一个五言联句,概述文人们所抒之情。或:有的。旖旎:原指旌旗随风飘扬,引申为柔和美丽。风华:风采才华。第四句:“且观火树银花,高跷游走,旱船曼摇,秧歌竞扭,猜解灯谜,揽亲觅友,牵手摩肩,情韵悠悠。”且:副词,暂且。“看”字引出四个四言联句。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而高跷就在这种夜景中游走;靓男俊女表演着采莲船舞曼妙行进,而有的人携带着亲友猜灯谜,所有这些人,都摩肩接踵,洋溢欢乐之情。第五、六句:“此元宵之趣,古今一也。再看汤圆蒸腾,糯米润甜,形若元宝,色如银钱,南北殊异,各有洞天,然其阖家幸福,寓意如愿。”前一句句首的“此”,指代上文描写的情景并小结,说明这种欢庆元宵的情景,古往今来是一样的。后一句的“再”与第四句的“且”的词性相同;紧接着的“看”之后,先写两组主谓结构的对偶句,再写“南北殊异,各有洞天”的流水对,后用转折连词“然其”对本长句作出小结。这里的第六句与上文的第四句分句文字数量相等,但句式略有不同,此同中有异也,显示出作者思想活泼,思维灵动,善于创新,文笔也就更有吸引力。第七、八句:“此元宵之念,天下一也。然则,若无太平之世,何有此趣此念乎?”第七句用文言判断句照应第五句,说明欢庆元宵的情怀,普天之下也大致相同。第八句又用转折连词“然则”引出假设复句:如果没有太平盛世,哪里会有上述所言的情趣和念想?真发人深思。第九、十句:“可知,一瓦顶成家,一国笼万家,有了强之国,才有安之家。故曰,此趣此念,有赖国之强也。”第十句又用表推论的短语“可知”引出两个五言联句:前一联都是主谓句式,出句的“一瓦”,是(用缩小手法表达的)夸张,实际说的是一座房屋一个家,进而又代指家家户户;对句描述有了国才有家的道理,笼:这里指庇护。后两个分句都是动宾句式,进一步说明只有强大的国家,才有千万个平安幸福的小家。第十句用短语“故曰”推出结论:万众欢度元宵这种情趣和念想,都依赖于国家繁荣强盛。整段话以众多的整散交织的句子,从文化与政治等多个维度描写举国欢庆元宵的喜人景象。
第五段第一句:“躬逢新时代,幸甚至哉,举杯邀明月,豪情满怀。”用两个“五四言”句式小结上文。躬:亲身;逢:遇到。“幸甚至哉”,引用汉乐府诗一种形式性的结尾常用语,意为庆幸得很,好极了。这个句式被汉曹操名作《步出夏门行》引用而家喻户晓(其中第一章《观沧海》早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传统课文,现作为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课文而全民皆知)。第二句:“歌曰:上元佳节兮春意兴,黄发垂髫兮乐融融;神州浩荡兮星如雨,中华儿女兮圆梦行。”结尾句用楚辞骚体与汉赋常用的“歌曰”形式总结全文。第一个小句子直抒胸臆,第二、三两个小句子结合描写以抒情,第四个小句子巧用“圆梦”的比喻来抒情,每个小句子都前四后三结构,中间夹一个语气助词“兮”,吟唱起来胸臆婉转,荡气回肠,一波三折,余韵不绝,热情歌赞神州大地欢度元宵,向理想境界前行的豪壮气势。
三、“圆满”“彩”“来”“悠”心间
下面再来分析全文运用恰到好处的绚丽音韵来抒发欢乐心情的艺术特点。
全文五段共二十一句五百三十一字,计押四十三韵,平均每个大句子押二个韵,可见音韵之美妙。
文中押“安”韵最多,达十七韵。如第一段二十二字四小句中的“远”“川”“年”三韵,开宗明义,热烈抒发对节庆连连、简直应接不暇的喜悦心情,也表达对丰年的热切期盼。第二段前三句中“悬”“连”“跹”“璨”“转”“颜”六韵,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在喜庆的海洋中“尽展欢颜”(本四字短语中就有“展”“欢”“颜”三个本韵)。第三段中的“满”“安”二韵,用在“吉顺美满”与“国泰民安”小句中,韵律与语意十分贴切。第四段是重点段,十个句子中押了“甜”“钱”“天”“愿”“念”“念”六韵,尽管其中穿插押了别的韵,但还是强烈地表达出人们“心心‘念念’”对“美‘满’”生活的“祝‘愿’”。
第二多的是“啊”,有九韵,都集中在第四段中,有“暇”“话”“他”“马”“华”“花”六韵和“家”“家”“家”三韵,与幸福的东风吹遍了千千万万“家”,人人心中乐开了“花”的意境密切关联,这也就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气象。
第三多的是“爱”韵,有第三段中的“来”“在”“彩”“态”以及“怀”五韵,本段初步描述从国家政府到广大人民群众,都喜迎元宵佳节的到来,所以自然用“来”字开韵,随后一直写到“抒和合之怀”的“怀”韵。到最后一段小结上文,写到“躬逢新时代”“幸甚至哉”“豪情满怀”,水到渠成地押了“代”“哉”“怀”三韵。这里要说明,在现代文学中,韵脚一般都指有实在意义的词,即“实词”,现代诗句中的语气助词一类的虚词是不能算作韵脚的,而上文中的“幸甚至哉”,因是从古诗中引用的,而古诗中确实是作为韵脚来用的,故此处亦权作韵脚。
鼻韵母有第三段中的“心”“情”,因为要抒发欢乐的“心情”,不用“心”与“情”字押韵也难。结尾段中则是满怀豪情地“歌咏”,就像“咏”字的韵一样,妥妥地押了“高兴”的“兴”,“其乐融融”的“融”和“砥砺前行”的“行”之韵。
“欧”韵能精密地与“道相通,方与谋”“神州到处有‘朋友’”的意蕴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切合,人们心中有信念,眼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就能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步履坚实地朝前走。第四段中的“走”“扭”“友”“悠”四韵,就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情韵。
可见,言为心声的语言规律,在这篇《元宵说》中又得到了生动地体现。
小结
这篇作品的内容与作者其他的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古体散文一样,记叙具体,说明清晰,描写生动有趣,议论精彩深刻,抒情恳挚蓬勃。作者利用古代赋文的特点,遣词造句的艺术炉火纯青,读之诵之,百遍而不厌。诵读声中,如临其意境,如见欢庆之人,如闻欢庆之声。
文章思路也很得《诗经》《楚辞》以及汉赋文脉之精华,如从第一、二、三、四段,其思想内容有如波澜阵阵,如后浪携着卷着前波向前推进,后段既包含前段的意蕴,而且又有更丰富的深意,逐段推进,层层迭加,渐渐达到高潮,文意曲折有致,令人会心而乐。特别是每段的韵律与思想内容高度契合,尤其使人兴奋、快慰、喜欢。
人们都说过元宵需要格外热闹。但这篇《元宵说》则不然。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如其人,为文与为人有相通之处,全文通篇未押“熬”韵,此或即是为文之道。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