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许昌 > 文旅资讯

淮安记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22-01-07 09:17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作者:赵献东 此文发表于2022年01月07日《解放军报》


辛丑之年,寰宇纷乱,疫魔肆虐,五洲难眠;惟我中华,屹立巍然,上下同心,共克时艰。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①。回眸青史,诚哉所言。峥嵘岁月,铸就今日之璀璨;民族复兴,践行先烈之夙愿。躬逢盛世,追慕先贤。春花烂漫,重游韶山;秋高气爽,再访淮安。

淮安者,淮水之滨,楚越故郡,苏北名城,运河重镇。斯地也,九河交错,洪泽浩渺;气候温润,物产丰饶;黄柑紫蟹,白鱼红稻;清江岩盐,无水芒硝;茶馓悠久,淮菜精巧。汇南北之商旅,当漕渠之险要。淮安之名,寓意安定,因运而兴,因人而盛,钟灵毓秀,俊彦云蒸,文德武功,精彩纷呈。胯下之辱,报恩漂母,淮阴侯屈伸有度②;两谏说吴,《七发》汉赋,枚侍从文思如注③;智略拔绝,须眉叹服,梁红玉振气擂鼓④;巨笔如椽,玄妙变述,吴承恩宏篇伟著⑤;浴血虎门,禁绝烟土,关天培英名千古⑥。

绍兴周氏,先祖濂溪⑦,远徙淮安,诗礼传递,流风遗韵,驸马巷里,明清建筑,风格别具,东西两院,安然静谧,青砖灰瓦,相映成趣,门前流水,名曰文渠。游客络绎,川流不息。此乃总理之故居。进入正门,移步书房,桌椅陈设,一如既往,纸砚规整,书卷留香。似有所闻,大鸾⑧书声琅琅;恍若所见,翔宇落笔洋洋。后院豁然,别有洞天。蜡梅疏展,记忆总理难忘童年;樱树娇妍,寄托田中敬佩之念⑨。又有雪松、苍竹,青秀挺然。嗟乎!松之坚,梅之魂,竹之节,樱之俊,兼文渠之润——略得总理之精神。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心游神游,百年一瞬。

回首近代,华夏蒙尘,天灾人祸,积弱积贫,狼烟遍地,列强交侵。总理少时,天资绝伦,勤奋好学,志气超群。初学沈阳,又问天津。东渡日本,面壁十年图破壁;西蹈欧土,求索真理指乾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之独立而探寻。负重任于黄埔,揭军旗于南昌,鼎领袖于遵义,引三军于北上。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重庆谈判,斡旋第二疆场。解放全国,运筹帷幄;外交舞台,纵横捭阖;立场坚定,气度超卓;统揽大局,维系薪火。安邦定国,文韬武略。文则应对八方,谈笑风生,协万邦以助中国;武则戎马半生,赴汤蹈火,展红旗以奏国歌。总理之功,在乎行君子之道以大庇天下;总理之德,在于昭日月之明而永放光华。

淮安之行,收获良多。总理一生,浩气如歌。在不言禄,去不入椁,灰洒神州,无私无我,鞠躬尽瘁,为党为民为国。德行言思,世人楷模;精魂不朽,永佑山河!


注释:

①周恩来《送蓬仙兄返里有感》:“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②淮阴侯韩信幼时成为孤儿,常受到漂洗丝棉的老妇人恩惠,同时也屡遭他人歧视。曾有一屠夫羞辱韩信,让韩信从他裆下钻过。韩信注视对方良久,当着众人忍辱从屠夫的裆下钻过。史称“胯下之辱”。后来,韩信为汉朝建立不朽功勋,先后被封楚王和淮阴侯,命人送给漂母饭菜和黄金千两,以报漂母之恩。

③枚侍从,即枚乘,淮安人,西汉辞赋家,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在七国之乱前后两次劝谏阻止刘濞叛乱而显名于世。所作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作品,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④梁红玉,淮安人,南宋著名抗金女英雄,多次随夫抗金名将韩世忠出征。在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名震天下。

⑤吴承恩,淮安人,明代杰出小说家,《西游记》的作者。

⑥关天培,淮安人,清朝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尽管守军人数低于敌方数倍,关天培依然亲自指挥,顽强抵抗,最终壮烈殉国。

⑦周敦颐,号濂溪,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家,系周恩来总理的先祖,其名作《爱莲说》为人们熟知。

⑧周恩来,字翔宇,小名大鸾。

⑨1979年,周总理逝世3周年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以樱花传递中日友好情谊,向中国赠送了1000株樱树,以感念周总理为中日友好付出的努力。这些樱树分别被栽植于江苏淮安、浙江绍兴、南京梅园和天津南开等留有周总理足迹的地方。

此文发表于2022年01月07日《解放军报》,原名《周总理淮安故居赋》。


白沙海解读《淮安记》

202217日,赵献东赋体散文《淮安记》在《解放军报》发表,两星期后的123日,周恩来总理故乡的《淮安日报》也刊登了这篇优秀作品。反复赏读,对这篇作品逐层递进的写法所形成的绵延不绝的思维触角,尤感兴趣。同时,对文章紧扣内容而采用的音韵也深有感悟,觉得其形式紧密贴切内容,真乃珠联璧合。

文章首先概述2021年恶魔播撒的新冠病毒继续在全球肆虐,然我国已将之控制,抚今追昔忆总理,重访韶山又访淮安;接着列举周总理故乡淮安的风物志士,说明出现伟人的文化基础;再写瞻仰周总理故居,忆念周总理生平;紧接着热情赞颂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最后小结全文,充分表达了怀念周总理深厚之情。

下面试分三大方面来阐述。

一、伟人是丰厚的历史文化造就的

这主要可从第二、三段中明显解读出来。

第二段首句:“淮安者,淮水之滨,楚越故郡,苏北名城,运河重镇。”先说明淮安的优越地理位置,再说明其悠久历史。早在东周时期,淮安先后被东周三霸吴、楚、越之中的楚国、越国管理,受到这两个诸侯国璀璨文化的熏陶。西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的韩信亦曾被刘邦封为楚王。元代将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后,淮安成为江苏北部的名城和京杭大运河畔的重镇。第二句:“斯地也,九河交错,洪泽浩渺;气候温润,物产丰饶;黄柑紫蟹,白鱼红稻;清江岩盐,无水芒硝;茶馓悠久,淮菜精巧。”进一步说明淮安地势优越、物产丰富,因而能养育出诸多人杰。至于九河,《尚书·禹贡》有“九河既道”之说。《尔雅·释水》有云:“徒骇、太史、马颊、覆融、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九河。后之说者不一。”九河其实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远古时代,黄河在河南北部孟津县附近向东北方向散开成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九道河流,最后又在天津大港地区合流为一,注入大海。本句中说到“浩渺”的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水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的淮安、宿迁两市境内。黄柑,特别是有皱皮柑,籽稀少而肉多,为橘橙天然杂交种,在我国至少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紫蟹,蟹类特殊品种,大小如铜钱,蟹黄饱满肥腴,熟后变成桔红色,味道奇鲜。白鱼,生长快,最大个体达十公斤,其肉质白而细嫩。红稻,亦淮河流域所常见,唐代白居易《自题小草亭》:“绿醅量盏饮,红稻约升炊。”宋代王禹偁《送李著作》:“饭馈海陵红稻软,鱠擎淮水白鱼肥。”清江,原为长江一级支流,这里借指清清的淮河水。岩盐,通常又称盐,生活必需品。无水芒硝,一种工业原料。茶馓,淮安最富盛名的传统点心。淮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第三句:“汇南北之商旅,当漕渠之险要。”说淮安处在如此灵妙的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独厚。漕渠,指京杭大运河。第四句:“淮安之名,寓意安定,因运而兴,因人而盛,钟灵毓秀,俊彦云蒸,文德武功,精彩纷呈。”这句承上启下,说淮安有那么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多样的物产,名人辈出,是为必然。运,双关,既指大运河,又指好时运。盛,兴旺。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这里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唐代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神缸》:“天台为仙境,为佛地,无怪钟灵毓秀,甲于他邑。”钟,繁体字为“鍾”,左形右声,本义为一种打击乐器,古时以之报时,引申为聚到一起。毓,会意字,本义为生育,养育,其古字形如母亲分娩孩子时的场景。俊彦,优秀人才。《尚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孔颖达注:“美士曰彦。”云蒸,与“霞蔚”互文,意为像涌动的云霞一样美丽壮观,这里形容人才济济,令人欣喜。《诗·曹风·侯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汉书·百官公卿表》:“霞蔚云蒸,朝野之士。”清代褚人获《坚瓠十集·册封牡丹诏》:“锦心绣口,簇簇能新;霞蔚云蒸,多多益辨。”汉代班固《西都赋》:“茂树荫蔚。”都是表达对人才众多的欣喜。第五句:“胯下之辱,报恩漂母,淮阴侯屈伸有度;两谏说吴,《七发》汉赋,枚侍从文思如注;智略拔绝,须眉叹服,梁红玉振气擂鼓④;巨笔如椽,玄妙变述,吴承恩宏篇伟著;浴血虎门,禁绝烟土,关天培英名千古。”一连五个“四四七”句式的分句组成长句,例举韩信、枚乘、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五位人杰,与上文的“地灵”照应,可见作者构思之严谨,布局之细致。

然而,此皆铺垫,旨在引出下段“大鸾”之“翔宇”的情景。

第三段:第一句:“绍兴周氏,先祖濂溪,远徙淮安,诗礼传递,流风遗韵,驸马巷里,明清建筑,风格别具,东西两院,安然静谧,青砖灰瓦,相映成趣,门前流水,名曰文渠。”一连十四个四言句,从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与先祖周敦颐,至其祖辈“远徙淮安”后的住所,千里伏线,一脉相承。周敦颐,出身于官宦世家,其舅郑向是龙图阁大学士,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其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著名文学家、理学家,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周恩来一些履历与其相似。当年周恩来的祖父因到淮安当县官而北迁,居住于淮安淮楼西北隅约三百米处的驸马巷。祖父五十多岁时去世,生前不买地,一心只做官府事;父亲做文书,常年在外;叔父当师爷;家庭经济逐渐衰落。只是驸马巷里的居所“安然静谧”,青砖灰瓦相映衬,门前长流文渠水。第二、三句:“游客络绎,川流不息。此乃总理之故居。”概述游客众多,并点明特质。第四句:“进入正门,移步书房,桌椅陈设,一如既往,纸砚规整,书卷留香。”运用现实手法具体描写步入故居所见所闻。第五句:“似有所闻,大鸾书声琅琅;恍若所见,翔宇落笔洋洋。”又用浪漫手法,想象周恩来儿时琅琅书声与作文情景。

二、逐层递进的思维触角绵延不绝

人们都说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在笔者看来,其“好”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富有奉献精神,一直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勤奋学习,执著追求正义事业;谦虚谨慎,宁为绿叶衬红花。他与毛泽东主席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在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上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比如,这篇《淮安记》第一段第一句就写道:“辛丑之年,寰宇纷乱,疫魔肆虐,五洲难眠;惟我中华,屹立巍然,上下同心,共克时艰。”据世卫组织新估计数显示,202011日至20211231日期间(相当于我国农历己亥与庚子年),与COVID-19大流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称为“超额死亡”)约为1490万例(范围为1330万例至1660万例)。新冠病毒在全世界大流行的第一年开春,我国的党和政府就根据科学家的建议,果断采取封城措施,有效将疫情控制住。因新冠病毒致死者少之又少。这就是人民利益至上精神大发扬的成就。第二句引自周恩来1916年初写的七律《送蓬仙兄返里有感》的颈联:“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蓬仙,即周恩来的同学好友张蓬仙,东北吉林人。1913年秋和周恩来同时考进天津南开学校,他俩都是该校“敬业乐群会”发起人。该会成立后,活动组织能力很强的周恩来推荐张蓬仙当会长,自己担任副会长。看看我们当今一些学校,开学季都要搞所谓“竞选”,搅得很多学生争着要当班团以及学校的小干部。往往有一些“竞选”者写了演讲稿请提意见。我看了稿子后如实相告:“学有余力,参加学生干部选举,欲为学校、为老师、为同学做更多的好事,就以积极‘参加选举’的心态去报名、去演讲好了。如能选上,就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落选,一样可以成为优秀学生,一样可以为学校、为老师、为同学做好事。”随即,我又说:“所谓‘竞选’,是西方社会的政治把戏。他们搞‘竞选’,未必能将真正优秀的人选出来。我们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所谓‘竞选’,是几十年来‘公知’们贩卖西方‘选举文化’的流毒,是一种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一种伎俩。我们有些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可能是好心做坏事,也可能是为虎作伥,在帮帝国主义分子戕害我们学生天真的心灵,为‘颜色革命’做思想上的准备。”我还给讲述周恩来学生时代谦让那个会长的事。说得学生瞪大了闪闪发亮的眼睛。表示要以平常心态去报名参加选举。

当年,张蓬仙任会长、周恩来任副会长的“敬业乐群会”,1914年创办刊物《敬业》,周恩来创作的一首七律与两首五律曾发表于该刊第四期。上述七律的颈联,出句是说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平坦,形势可能很艰难,但仍初心不改,刻苦自励,努力奋斗。句中的“险夷”,并列式合成词,原意为危险和平安,这里作偏义复词用,与“不变”相连,构成偏正关系的动词短语,意为在充满险阻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而不改变志向;应,能愿动词,应该;尝胆,用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对句是个反问句,意为革命目标既然已经明确,青年一代就应当争挑重担,绝不能半途而废。道义,道德和正义,同义复词,指正义事业;争担,争挑革命重担;敢息肩,怎么敢让自己的肩膀休息;敢,岂敢、怎敢、不敢;息肩,让肩膀休息,即放下担子。《淮安记》首段引用这联诗,紧扣全文对周恩来总理的赞颂之意。接着第三句:“回眸青史,诚哉所言。”明确肯定周恩来的诗句含意以及其革命实践。第四句:“峥嵘岁月,铸就今日之璀璨;民族复兴,践行先烈之夙愿。”前一分句描述周恩来总理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创造的伟大事业,后一分句概述一代代新人继承先烈的遗愿,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盛的局面。第五、六句:“躬逢盛世,追慕先贤。春花烂漫,重游韶山;秋高气爽,再访淮安。”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实际行动。

第三段,文章思维触角又延伸得更广泛。该段第六至八句:“后院豁然,别有洞天。蜡梅疏展,记忆总理难忘童年;樱树娇妍,寄托田中敬佩之念。又有雪松、苍竹,青秀挺然。”主要描写周恩来故居后院的秀美景色。第六句总写其别有洞天。第七句前一分句写由腊梅引起对周恩来童年的生活经历。据学者石平洋考证,在周恩来的幼年童年生活中,有四位女性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生母万氏,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是淮阴县令),为人善良,性格爽朗,美丽端庄,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素养。她生前处事精明干练,排难解纷的能力强,出面调解家族内纠纷时经常带周恩来同去,对幼年周恩来的基本礼仪、人情来往、主持公道、操持家务、做事认真细致以及人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嗣母陈氏,也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礼,喜好安静,较早地对周恩来进行文化启蒙,经常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里面的故事,教他认字学文化,还送他到私塾读书,故周恩来八岁就开始读小说《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周恩来从生母身上学到了爽朗的性格,从养母身上学到了好静的性格。乳母蒋氏,是贫苦农民,周恩来出生后她到周家做乳母,一直到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上学都在周家劳作,周恩来儿时经常跟着蒋妈,看她劳动,蒋妈也教他认识各种农活和植物常识,还带他到老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让年幼的周恩来知道农事和农民的艰苦生活。还有一位八婶母杨氏,在周恩来生母养母去世之后成了周恩来的实际抚养人,对周恩来的影响也很大,周恩来对八婶母的感情也很深。上述四人对周恩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基本生活能力、处世经验、人生观的形成,性格的养成到对社会的看法等都有很大帮助。第七句后一分句写日本友华的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的樱花树,体现周恩来在外交方面以大局为重的理念所取得的成就。第八句描写周恩来总理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努力奉献,其品质就像雪松与苍竹一样。第九句独词感叹句,感慨周恩来的优秀思想品质是他从小接受优质教育的结果。第十句:“松之坚,梅之魂,竹之节,樱之俊,兼文渠之润——略得总理之精神。”整句话是说松树、梅花、竹节以及樱花的美质,大致能体现出周恩来总理的优秀品质、光辉人生与卓越精神,对本段内容起到小结作用。略得,约略得到,大致得到,这里指大致能反映其品质和精神。第十一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心游神游,百年一瞬。”再次抒发作者游历和瞻仰周恩来故居的感慨。而且,这种感慨绵延不绝,思维触角无处不在。

第四段继续记叙周恩来的主要革命实践和所建树的丰功伟绩。这是全文篇幅最长的一段。第一句:“回首近代,华夏蒙尘,天灾人祸,积弱积贫,狼烟遍地,列强交侵。”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世纪中,祖国所遭受的重重灾祸。第二、三句:“总理少时,天资绝伦,勤奋好学,志气超群。初学沈阳,又问天津。”概述周恩来聪颖而又勤学的素质。后两句的“学”与“问”互文,都指学习、做学问。他出生在淮安,如前所述,入学前就受到生母、嗣母、乳母、婶母的良好教育。1910年随回家探亲的伯父到辽宁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1911年新学年开始,那堂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等到周恩来发言时,他说:“为中华之崛起!”魏校长听了一惊,又问一次,周恩来又加重语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大为赞赏。可见周恩来小学时代的志向已经非同一般。这个故事早已编入国家义务教育教科书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以后几乎每个炎黄子孙都耳熟能详。周恩来19469月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谈及十二岁到辽宁上学时说:“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到东北辽宁上学,让周恩来开阔眼界,初步看到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当听到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的消息后,他在学校率先剪去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第四句:“东渡日本,面壁十年图破壁;西蹈欧土,求索真理指乾坤。”又用“四七”句式叙述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临行前,他写下一首七绝曰:“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首句描述唱完《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赴日本留学。大江,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该词开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掉,同“调”,掉头,转过头。 第二句是议论:意为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助世上的穷困。邃,深入,深邃;密,细致,这里是精研。群科,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济,救助;世穷,社会上穷困的民众。第三句用了达摩在山洞里面向山洞的墙壁坐禅一坐就是十年最后破壁而出的典故,意为要用几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的命运。面壁:面对墙壁坐着。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第四句说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难酬,难以实现。蹈海,投海,指1905128日,清末留日学生陈天华为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以唤醒同胞觉醒。全诗充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感情强烈,气势豪迈。后来,周恩来了解了日本的社会情况,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向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转变。1919年,他毅然决定“返国图他兴”,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投身五四运动。19201111日,周恩来踏上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旅途。在法国,他参加巴黎共产主义小组,走上职业革命家之路。当时,在他身边聚集着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包括蔡和森、李维汉、向警予,还有后来新中国的四位副总理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和邓小平。第五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之独立而探寻。”用一个九言对偶句概述他为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而学习的远大志向。以上几句,由于赋体文措辞造句的韵律关系等,时序的表述有微调,不应胶柱鼓瑟,而宜融合起来理解。第六句:“负重任于黄埔,揭军旗于南昌,鼎领袖于遵义,引三军于北上。”连用四个结构均为状语后置的六言句,浓缩了从黄埔军校到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十年戎马倥偬。前三个“于”都是“在”的意思,第四个“于”是“向”。1924年,二十六岁的周恩来从法国回到祖国,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蓬勃兴起,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中,直接听过周恩来讲课的有后来的红军将领徐向前、陈赓、左权,也有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范汉杰、胡宗南等。这些人后来见到周恩来都以师礼相待。1925年,周恩来和蒋介石等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作出重大贡献。19263月,蒋介石开始排挤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192781日,周恩来和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1931年,三十三岁的周恩来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此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先后发动五次大规模的“围剿”,中央红军最后不得不战略转移。在19351月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鼎:鼎力相助。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又走上了北上抗日的正确道路。第七句:“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重庆谈判,斡旋第二疆场。”为典型的“四六文”。193612月,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赴西安与被张学良、杨成武发动兵谏逮捕的蒋介石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此前,周恩来曾在延安与张学良进行秘密会谈。在抗战和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期内,他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这一时期,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连接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共产党的人格化象征。美国作家海明威1941年在重庆与周恩来交谈后表示:“如果他是中国共产党人典范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就我来说,我被这位魅力十足的人强烈地吸引住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和毛泽东一道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与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继续做统战工作。第八句:“解放全国,运筹帷幄;外交舞台,纵横捭阖;立场坚定,气度超卓;统揽大局,维系薪火。”叙述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与党内外联系广、朋友多、人缘好、威望高的领导人,周恩来组织各党派、民主人士创建人民政协。他亲自起草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他日理万机,亲自主持制订和实施的几个五年计划,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纵横捭阖:这里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纵横:合纵和连横的简称,是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两种方法;捭阖:开合。第九、十句:“安邦定国,文韬武略。文则应对八方,谈笑风生,协万邦以助中国;武则戎马半生,赴汤蹈火,展红旗以奏国歌。”前一句字数相等结构灵活,“安邦”与“定国”都是动宾式,“文韬”与“武略”都是偏正式。后一句对偶严整。在外交上,周恩来总理倡导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正是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旗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赢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响应和赞同,周恩来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卓越政治家和外交家。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第十一句:“总理之功,在乎行君子之道以大庇天下;总理之德,在于昭日月之明而永放光华。”这个段末三十二字特长对偶句,精要地小结本段所吟诵的周恩来总理之伟大功勋,表达出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极其崇敬之情。庇,这里指保护。

第五段:第一、二句:“淮安之行,收获良多。总理一生,浩气如歌。”总括全文所写的周恩来总理的高风亮节。第三句:“在不言禄,去不入椁,灰洒神州,无私无我,鞠躬尽瘁,为党为民为国。”“在不言禄”,健在时不讲究自己的俸禄;“去不入椁”,生前留下嘱咐,过世后不躺到灵柩里去。满怀深情地赞颂周恩来总理一心为党为民为国的杰出品德。他的遗嘱之一是:“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这话实在感人至深。第四句:“德行言思,世人楷模;精魂不朽,永佑山河!”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品德、行为、语言、思想,都是世人楷模,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里,他永远保佑着祖国的人民和山河!

三、文章音韵感人至深令人遐想

凡优秀的作者,在韵文中,押何种韵,总是自然而然地根据所表达的内容而定。这篇《淮安记》,共五段计三十一句,押韵的地方达一百零一处,其中前鼻韵“恩”韵十六处、后鼻韵“亨”的韵母八处,两种鼻韵母计二十四处。汉语常用词“深沉”“沉稳”都是叠韵;“沉重”则前一字是前鼻韵母,后一字是后鼻韵母。如第二段第一句:“淮安者,淮水之滨,楚越故郡,苏北名城,运河重镇。”谓语句连押四个韵,其中“滨”与“城”后鼻韵母,“郡”与“镇”前鼻韵母,读上去就感觉沉稳,踏实。又如第三段最后两句:“松之坚,梅之魂,竹之节,樱之俊,兼文渠之润——略得总理之精神。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心游神游,百年一瞬。”“魂”“俊”“润”“神”“人”“瞬”六字前鼻韵母,“境”后鼻韵母。赏读时如临语句所表达的意境,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周恩来故居的崇敬之情。

本文中押同一韵母第二多的是“安”韵,达二十一处。如开篇段,六句包括标点计一百二十一字,押了年、乱、眠、然、艰、胆、肩、言、璨、愿、贤、漫、山、安十四韵,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欣然、喜欢的思想情感。作者想到从庚子年到辛丑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席卷,世界各国被感染的人数以亿万计,只有我们中华,全党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科学防控,努力控制病毒蔓延,大力救治重症病人,使死亡率显著降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终于有效地控制住疫情,比较出色地完成这场“大考”。我们“铸就今日之璀璨”,其实是在“践行先烈之夙愿”。这样的思想内容,押安韵就自然最令人觉得“欣然”。

押同一韵母第三多的是“喔”韵,有十八处。如第四段中的第八至十句:“解放全国,运筹帷幄;外交舞台,纵横捭阖;立场坚定,气度超卓;统揽大局,维系薪火。安邦定国,文韬武略。文则应对八方,谈笑风生,协万邦以助中国;武则戎马半生,赴汤蹈火,展红旗以奏国歌。”一连押了国、幄、阖、卓、火、国、略、国、火、歌十韵,深切地抒发出作者对周恩来总理丰功伟绩的感恩之乐。特别是最后一句“展红旗以奏国歌”,似乎是一部交响乐奏响“红旗”与“国歌”的鲜明主题那样感人至深,因而百听不厌,百诵不倦。第五段:“淮安之行,收获良多。总理一生,浩气如歌。在不言禄,去不入椁,灰洒神州,无私无我,鞠躬尽瘁,为党为民为国。德行言思,世人楷模;精魂不朽,永佑山河!”包括标点的七十二字中,押了多、歌、禄、椁、我、国、模、河八韵。“收获良多”四言一韵,体现了作者在深思其“淮安之行”的丰富收获。朗读“在不言禄,去不入椁”八言双韵,仿佛看到周恩来总理生活十分素朴,想起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嘱托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大地与江河,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操品德!

“昂”韵的语句虽不甚多,但也有八处。一是第三段第四、五句:“进入正门,移步书房,桌椅陈设,一如既往,纸砚规整,书卷留香。似有所闻,大鸾书声琅琅;恍若所见,翔宇落笔洋洋。”押了房、往、香、琅、洋五韵,这是因为作者进入周恩来总理故居,走进书房,似乎看到书房当年的小主人勤奋学习的情况,心花开放,情绪欢畅,自然要押高亢响亮的“昂”韵;二是第四段第六、七句:“负重任于黄埔,揭军旗于南昌,鼎领袖于遵义,引三军于北上。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重庆谈判,斡旋第二疆场。”其中的昌、上、场也押“昂”韵,此处记述的是周恩来举义旗于南昌、协助和维护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有了胜利的希望,作者自然情绪激昂、心情舒畅,情感奔放,胸中运行着时代与历史的最强音,组织语言自然要押最昂扬的“昂”韵。

此外,文中押“乌”韵十二处,“衣”韵六处,“熬”韵六处,“迂”韵四处,“啊”韵二处。这些韵脚,其包含的真挚感情都与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或密切相关,或高度融合,很好地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相一致的为文原则。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扎实丰厚,伟人辈出理所当有。这篇《淮安记》就写出了这种必然性。全文虽仅为五段,布局谋篇也极为精妙,呈现一种层次迭进的波浪形式:从特殊的历史时期起笔,说明“疫魔肆虐”特殊时期,需要特别的崇高思想和“扫除一切害人虫”的果断行动,这就引出伟人的思想光辉及其卓越的革命实践。而追根溯源,伟人又是丰厚的历史文化造就的,这是本文深层次领域的一个思想过程。又因为文章的内容丰腴博大,文章的思路在逐层递进的同时,进一步具体叙述伟人的成长环境与思想发展过程,写出了多方面的原因成就伟人思想的高尚与业绩的卓越。这多方面的原因引发读者远思遐想。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还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精彩美妙的艺术形式与之匹配,作者简直就遏制不住地运用了抑扬顿挫而又琅琅上口的赋体韵文来表达,令人读而不厌,听而不腻。

我们知道,反映伟人的事迹一般应写“大文章”。这篇《淮安记》因为是赋体散文,又要适时于报章发表,篇幅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笔者解读《淮安记》,再也未能“长话短说”,即使尽量克制,仍要洋洋万言。

常言道:“杰作不厌百回读。”该文与作者其他的“现代古体散文”一样,有配音赏读版,这篇《淮安记》赏读一遍约七分钟。笔者除了朗读以外,具体解读的几天时间里,情不自禁地一边欣赏,一边写作,前后听读百遍以上,仍不过瘾。思想情感丰富、有文化底蕴的家长也欣然与孩子一道赏读,赞不绝口。家长教导孩子,不但要学习周恩来总理的光辉事迹,还要学习这篇文章精美的语言形式,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