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许昌 > 文旅资讯

冬至说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20-12-18 16:53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作者:赵献东  此文发表于2020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


华夏祖先,天人相感,俯而察,仰而观。取象于地,效法于天,定节气以识物候,制历法而知时变。气分阴阳,万物流转,人事通乎天文,大道成于自然。

冬至者,冬之极也,八大节①之一。周秦测日影而定四时,以冬至之月为正月。汉武太初改历,正月冬至始分,绵延至今。岁至此时,数九寒天;朔风凛冽,万物伏潜。且时值岁末,渐近年关;客子思归,翘首以盼;行者日稀,满目萧然。太阳直射南归线,暗夜于兹最长,白昼当此最短。然则,阴气极则阳气生,地力蓄而生机萌。故而户户祭祖拜天,求雨顺风调之景;家家祈福祝愿,盼人和万事之兴。

冬至大如年,阖门共餐。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北方以饺子为食,取自医圣“祛寒娇耳汤”②之典。各地佳肴纷呈,赤豆煮粥,馄饨汤圆;糯米避邪,年糕叠现;三冬肉脯,烧腊姜饭;水醇酿酒,羊汤御寒……品类各异,初心同源,或寓圆满,或寄平安。又云: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虽曰寒锁八方,自藏新生之望:岸柳将舒,梅花欲放;大河解冻,波光荡漾;潜龙不日腾渊,大地再着绿装。

正所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③。天虽无言,四时行焉;冬至既到,春将不远。但有家国兴盛,万民欢颜,千里冰封,虽寒亦暖。


注释:

①八大节,即中国传统八大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

②祛寒娇耳汤:传说医圣张仲景研制了一个防治冻伤耳朵的食疗方子,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煮熟后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再煮后连汤吃下。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耳朵冻伤。后来人们就模仿这种做“娇耳”的方式做的食物,称为“饺子”或“扁食”。至今中原地区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③杜甫诗《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白沙海解读《冬至说》

2022年获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编有民谣《二十四节气歌》,其中最后一句为:“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句歌谣中第一个“冬”是“立冬”,指冬天的开始,第二个“冬”在冬季属于第四个节气,指“冬至”,好像是说冬季到了“极点”。其实不然。冬至日,是指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处于北半球的我们中国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同时还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2020121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赵献东的现代古体散文《冬至说》,将冬至节气的由来、冬至的习俗以及特色、人民群众欢度的情景、甚至冬至与家国兴盛的辩证关系,用赋体散文的语言进行精美和幽雅的表述。下面就来对这篇短小精悍的作品做简要的解读。

一、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

这篇《冬至说》全文四段。首段仅三句,若不计标点,仅五十六字。首句“华夏祖先,天人相感,俯而察,仰而观”十六字,除了“华夏祖先”是关于时代与人物的说明外,其后三小句全是描述。“天人相感”描写大自然与当时的人们(即我们的“祖先”)互相感应的情况,反映出自然现象影响人的生活,人在“感知”自然奥秘后努力适应自然环境的情况。“俯而察,仰而观”两个三言句,具体生动地描写当时人们的“科研”行为。接着一句:“取象于地,效法于天,定节气以识物候,制历法而知时变。”前一个对偶句引自《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后两个分句。“取象于地,效法于天”互文。取象:抓住其形象而描绘之,使之再现。这种再现,当然限于对外界物象的模拟,而且着重于表现万物内在的特性,体现宇宙深奥微妙的道理。“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创造过程。效法:同义复合词。《辞海》1989年版没有对“效法”一词作解释,《现代汉语词典》20056月第5版将“效法”解释为:动词,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现在如此理解,是正确的。但在《周易》中,与“取象”这个动宾式合成词对举,那也只能理解为“学习、仿效、努力适应宇宙及其大自然的规律”。看来当年《辞海》编者注意到《周易》的有关语境与当今情况有差异,就避而不注。《冬至说》首段中接着说“定节气以识物候,制历法而知时变”,也是对偶兼互文,“定”与“制”同义,即“制定”;“节气”与“历法”的内涵相关,都是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研究之后,形成了认识、区分天文与时令的方法。“以”与“而”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意思很虚的“来”。第三句:“气分阴阳,万物流转,人事通乎天文,大道成于自然。”是汉赋中常见的“四六文”。前一个四言句是主谓宾结构,描述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世界本来源于“气”这种物质,气之动与静而形成为阳与阴,阴阳调和演化因而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后一个四言句是主谓句,描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后两个六言句是对偶句中的“流水对”。流水对属于近体诗中的一种(即唐代以后的格律诗),是指那些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人事:这里指人世间做得比较成功的事情;大道: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礼记?礼运》有言:“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汉书·司马迁传赞》:“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唐柳宗元《箕子碑》:“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通:精通。《后汉书·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清林觉民《与妻书》:“诸母皆通文。”成:成全。“精通”了才能“成全”。“精”与“成”顺序不能颠倒。“乎”与“于”也是互文,都是“在”的意思。天文:即天文学,这门古老的科学,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自然:这里指自然科学,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是自然的、物理的、物质的世界或宇宙。“自然”可以指物理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对自然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尽管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类活动通常被理解为与其他自然现象不同的类别。

第二段第一句:“冬至者,冬之极也,八大节之一。”用文言判断句式加上陈述句,说明冬至在气象学中的地位。第二句:“汉武太初改历,正月冬至始分,绵延至今。”具体记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恢复夏朝所采用的每年一月为岁首,称之为“正月”的纪时法,同时改年号为“太初元年”。正月:即为“建正”之月,在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这样命名,使冬至月与正月的叫法更加科学。这种叫法就一直沿用下来。第三句:“岁至此时,数九寒天;朔风凛冽,万物伏潜。”描写冬至时令的自然现象。数九:从冬至到冬至后的第九天是第一个“九”,然后一个“九”一个“九”地数,连数十个“九”,到三个月后的春分,春耕就开始了。民间有《数九歌》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本文中的“数九”,是指“三九四九”的至冷时节。朔风:寒冷的西北风。伏潜:为了押韵而倒置,意为“隐藏起来,悄然不动”。第四句:“且时值岁末,渐近年关;客子思归,翘首以盼;行者日稀,满目萧然。”描写冬至前后时段的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太阳直射南归线,暗夜于兹最长,白昼当此最短。”前一分句用精准的科学语言说明冬至日的主要标志,后两个分句对称齐整,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说明冬至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特点。“于兹”与“当此”互文。第六句:“然则,阴气极则阳气生,地力蓄而生机萌。”转折连词“然则”引出又一个流水对形式的对偶句,而且出句与对句各自由两个三言短语中间加一个连词“则”或“而”,构成低一个级别的流水对,形式与内容都十分精美。“阴气”与“地力”互文。极:指到达极点,作动词用;蓄:形容蓄足力量,也是动词。二者在各自的小句子里与后面的“生”或“萌”构成对偶。第七句是写社会生活,下文另作分析。

二、结合生活实际来描述

这篇《冬至说》除了精致的科学性语句之外,另有很多句子又描写得富有社会生活色彩。

比如第二段第七句:“故而户户祭祖拜天,求雨顺风调之景;家家祈福祝愿,盼人和万事之兴。”用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故而”引出二十六言对偶句。“出句”的六言分句结构“户户祭祖拜天”与对句中的小句子“家家祈福祝愿”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出句的七言分句“求雨顺风调之景”与“盼人和万事之兴”两个动宾短语,每个词语或每个短语都是对偶与互文的。

又如第三段第一句:“冬至大如年,阖门共餐。”先引用俗语,说明冬至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再描绘社会上家家户户团圆共餐的情景。阖门:全家。阖,同“合”。全家团聚供餐,从来都是生活美满的重要标志。第二句:“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引用琅琅上口的谚语,富有情趣地描述民间一家家欢乐吃饺子的情景。“端饺子碗”这个动宾短语,将欢度冬至日的情景表达得十分生动,令人联想。这条谚语中的对句,用夸张手法进一步形容“冬至欢乐吃饺子,冰冻三尺不觉寒”的美满祝愿。人们知道,耳朵裸露在头部两旁,在寒冬腊月很容易冻伤。第三句:“北方以饺子为食,取自医圣‘祛寒娇耳汤’之典。”这里的“医圣”指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的张仲景(另两位是华佗与董奉)。据说他在长沙做官退休时,正赶上冬天,看到很多无家可归者耳朵被冻烂了,心里很难受。回到家后,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就是将羊肉和一些祛寒药物放在锅里煮熟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用原汤再将其煮熟食用,对防止耳朵冻烂很有效,故取名曰“祛寒娇耳汤”。第四、五句:“各地佳肴纷呈,赤豆煮粥,馄饨汤圆;糯米避邪,年糕叠现;三冬肉脯,烧腊姜饭;水醇酿酒,羊汤御寒……品类各异,初心同源,或寓圆满,或寄平安。”用“各地”二字引出“佳肴纷呈”,紧接着先用四个联句具体说明,铺陈的都是防冻保暖的食料,扣住人民群众想方设法安然过冬的主旨。第一联“赤豆”与“馄饨”对举,“煮粥”作动词用,“汤圆”也就作动词用,意为“煮汤圆”,因限于联句的字数要求而省略了“煮”字。第二联中“糯米”与“年糕”对偶,“避邪”是动宾式合成词,“叠现”是偏正式合成词,宽对。第三联“三冬”句没有用修辞法,是一般的联句。第四联出句中的“醇”,同“纯”;“水醇”,主谓式合成词,这里表示“用纯净的水”;对句中的“羊汤”意为“用浓郁的羊汤”;灵活理解后,二者也形成“对偶”。“酿酒”与“御寒”,都是动宾式合成词,对偶比较严整。省略号后前一个联句的出句中的“品类”是后缀式词语,对句的“初心”是偏正式合成词。“各异”与“同源”均为偏正式合成词,构成相反意义的“反对”。最后一联中的两个“或”字,原本同“域”,指地域,后假借为无定代词,这里都是指“有的”。“寓圆满”“寄平安”都是动宾短语,构成互文。第六句:“又云: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引述从生活与科学两个方面总结出来的谚语,既小结本段前两句所引的俗语与谚语,还照应第二段中关于科学方面的内容。第七句:“虽曰寒锁八方,自藏新生之望:岸柳将舒,梅花欲放;大河解冻,波光荡漾;潜龙不日腾渊,大地再着绿装。”抓住冬至过后自然与气象变化的特点,描写大地逐步回暖的情景。冬至有“日南至”之称。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日益增多,万物复苏,并逐渐开始加快速度生长,这是使每个人高兴的事情。汉蔡邕《独断》:“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第四段第一句:“正所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小结全文的提示语“正所谓”后,用了一个七言联句,将科学观与社会性相结合,写出冬至这个特殊的日子,在时令方面又继往开来。第二句:“天虽无言,四时行焉;冬至既到,春将不远。”用了四句韵文描述自然之天,虽无语言,但它按照自己的活动规律运行,然后写按照这个规律,人们向往的春天已经不远。第三句:“但有家国兴盛,万民欢颜,千里冰封,虽寒亦暖。”但有:连词,只有。先用“但有”引出对偶句“家国兴盛,万民欢颜”作为条件,后面两个四言句,表示有了前面的条件才能产生即使是“千里冰封”,也会有“虽寒亦暖”的结果。如此看来,这句韵文,实质上是一个而重复句,第一重关系是暗含“只有……才能……”的“条件关系”,第二重关系是“即使……也……”的假设关系。整句话引出人们所向往的季节,已经是冬至日了,春天当然不会很远。

三、用精美的赋文韵律精致地表情达意

文中引用、对偶、互文等修辞方法,在上文中已经作了比较细致的解读,下面着重就音韵方面非常突出的赋文色彩再作分析。

 赵献东的现代古体散文系列,其“古体”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滥觞于《诗经》“六义”中的“赋”、发展与《楚辞》的“骚体”、完善于汉代文赋的章法与遣词造句方面。尤其是在押韵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特别引起一些有志于文学、或者欲将自己的文学习作写得更有文采的青年学子青睐。

其现代古体散文系列,文学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娴熟地运用散文诗的形式。而且这些散文诗,与当代文坛上的一些“散文诗”,又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常见的一些“散文诗”(包括进入统编本中小学教材的),只是比一般的散文篇幅短一些,略有一些诗情而已。而赵献东的现代古体散文系列,常常是一首首很有韵律的诗歌的有机组合。比如这篇《冬至说》,全文共四段二十句,却押了五十韵,简直每个长句子都是一首小诗,而且大都由出句、对句的联句构成,一般都由对句押韵。若是一首小诗的结构,则往往首句即入韵,故特别易于朗读与记诵。

如《冬至说》首段,三个大句子,十二个小句子,开篇一个小句子“华夏祖先”即入“安”韵,随后全段对句全部押“安”韵,共押了七韵,读上去底气十足,充满美感。而且,全文四段一共押了三十三个“安”韵。除了刚才说的首段押了七个“安”韵之外,第二段又押了“天”“潜”“关”“盼”“然”“线”“短”七个“安”韵,第三段翻了一番,押了“年”“餐”“碗”“管”“典”“圆”“现”“饭”“寒”“源”“满”“安”“饭”“线”十四个“安”韵;最后一段又押了“言”“焉”“远”“颜”“暖”五个“安”韵。在该文中,作者特别青睐“安”韵,应该是“安”韵所营造的“乐观喜欢”“心情坦然”有关,看,“乐观”的“观”,“喜欢”的“欢”,“坦然”这个叠韵词都是“安”韵,八个字中就有四个“安”韵。真如古代诗人所言的“诗言志”啊。

此外,按段落顺序,文中的韵律语表意特点如下:

“衣”韵三个:“至”“极”“一”;表达满意、甜蜜的心情,完全切合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且“满意”的“意”,“甜蜜”的“蜜”,也都是“衣”韵。

“恩”与“因”的前鼻韵二个:“分”“今”;流露出“兴奋”的心情,“兴奋”的“奋”也正是前鼻韵。

“亨”与“英”后鼻韵母四个:“生”“萌”“景”“兴”,这些韵脚字都很有精、气、神,“精、气、神”的“精”也就是“英”的韵母。

“昂”后鼻韵母五个:“方”“望”“放”“漾”“装”,这些字眼朗读起来令人精神昂扬,热情奔放、荡气回肠,“精神昂扬”“热情奔放”“荡气回肠”,这三个短语中的“昂扬”“放”“肠”四字均为“昂”韵,音韵与情意相辅相成。“精神昂扬”写诗句,不用“昂”韵岂能“爽”!

“欸”韵三个:“谓”“催”“来”,结合整个句子朗读,果真有“东风劲吹把人催”的情调,况且这个“四三”结构的七言句,前四言与后三言的末字“吹”“催”正好也都是“欸”韵。

由此看来,这篇《冬至说》韵律的精妙之处,简直妙到极致。

小结

冬至是自然节气,笔者曾在一些大报读过一些说明时令节气的文章,虽篇幅不短,但其内容也都只是停留在科学说明的层面,受不到文学艺术方面的感染。赏读这篇《冬至说》的感受就截然不同,不仅感受到很有厚度而又缜密精确的科学知识,由于作者将科学性与生活化结合起来,将说明与记叙、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觉得耳目一新。特别是作者执着于用富有诗意与韵律的文学形式来表情达意的笔法,尤为喜爱,以至于爱不释手。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