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曰:腊八,祭灶,新年到。
夫新年者,春节之谓也。华夏一岁之节俗,当以此节为最重,天地交泰之枢机,万象更新之表征。思我先民,立国以农;天人合德,因时而动。乾坤运转,品物流行;阴极阳来,地气初萌。斯时也,虽百卉零落,千里冰封,然生机暗蕴,欣欣向荣。黄发垂髫,共商一年之计;衔觞举酒,喜迎浩荡春风。
春节之俗,源于上古;祈年祭祀,法天敬祖;攘灾祛邪,迎春纳福。延及炎汉,武帝宏图;布新除旧,改历太初。以一月为一岁之始,夏历恢复①。年岁首日,古人所重。先秦既有“元日”之谓,两汉更有“岁旦”之称。传之后世,迭有嘉名:“元辰”“元日”,“新年”“新正”。“元”者,起始也,“新”者,更生也。辞旧岁而启新元,循环往复,有始有终。春节之名,民国始用②;当今时代,法定③俗成。自此时节,大地回春;雪融冰解,净无纤尘。惠风轻和以拂面,梅香幽淡而沁人。爆竹声声,喜见四方游子归来省亲;锣鼓阵阵,笑看八方宾客走亲串门。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岁首虽在初一,年韵前已萌见,吃过腊八粥,及至二十三。“小年”辞灶,灶爷登天;清扫沐浴,新衣裁剪;商旅云集,年货置办;桃符夭夭,窗花艳艳;除夕接灶,诸神佑安;水饺飘香,美酒甘甜。阖家团圆,共餐丰盛年夜饭;童稚心悦,笑接长辈压岁钱。初一拜年,相互祝愿——祝富贵,祝平安,祝快乐,祝圆满。俗言道:“不过十五都是年。”在此半月之间:老者居家,心态怡然;儿孙满堂,膝下承欢。拜见尊长,恭祈康健;家族聚会,叙旧谈天;访亲会友,推杯换盏;祥和喜庆,笑语欢颜。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世代交替,大道轮转。《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我中华民族,古今承传;德通大道,生息繁衍;代代弥新,繁花少年。神州大地,共享春节之喜乐;万里河山,永葆日新之气象。
注释:
①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修改历法,恢复夏朝所采用的每年一月为岁首,同时改年号为太初元年。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阴历、古历、旧历,都是指的夏历,也称汉历,一直沿用至今。
②古时,正月初一有多种称谓。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适应农时,规定将(农历的)年节(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③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同时,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白沙海解读《春节说》
春节原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从腊八或腊月廿三“过小年”开始,到元宵节,都叫过年。春节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岁首祈岁祭祀,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演变而来。如今的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即旧年的最后一天与新年的第一天。我国的春节法定长假已经从除夕日开始。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节日。2024龙年新春,联合国粮农组织、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等联合国机构首次正式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我国中央电视台自1983年2月12日(农历壬戌)的除夕夜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迎接那个癸亥年来到人间以来,未曾间断过。每年除夕晚上,全国亿万人民同时在电视机前喜看春晚,辞别旧岁,迎接新年。央视春晚快到“不惑之年”、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时候,赵献东的现代古体散文《春节说》在2021年2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该文用五段共三十一句计七百六十二字符的篇幅,以散文诗的精美形式,通过细致的描述,热烈歌颂东方文化底蕴之深厚,社会之文明,人民之幸福。
一、热情赞颂优秀传统文化
放眼全球,为何只有东方的国度有春节,因为这里有文字记载的悠久而且从未间断的历史,其丰富灿烂的文化有着世世代代绵延不绝的传承。古往今来,赞颂春节的诗篇举不胜举。而现当代用散文与诗相结合的形式赞美春节而又得到广泛传播的文学作品,至今唯有这篇《春节说》。这篇作品充满着热情赞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而从文本的结构安排看来,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前三段。
第一段:“谚曰:腊八,祭灶,新年到。”本段虽只引用一条谚语,但抒发的正是对春节到来的喜悦之情。腊八:年终月的初八日。祭灶:在腊月廿三。这一天俗称“小年”,主要风俗包含大扫除、祭灶神、吃麻糖、贴窗花。作品这样开篇,就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第二段第一句:“夫新年者,春节之谓也。”夫:发语词,表示下文要展开表述。紧接着一个文言判断句式,包含着对传统大节日到来的欣喜之意。第二句:“华夏一岁之节俗,当以此节为最重,天地交泰之枢机,万象更新之表征。”四个七言,或短语,或句子,各尽其妙。第一个短语是第二个短语的主语,这十四字长句子是一般叙述;后两个是对偶句。交泰:指天地之气祥和,万物通泰。《易·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言天地之气融通,则万物各遂其生,故谓之泰。汉王符《潜夫论·班禄》:“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前蜀贯休《上孙使君》:“圣主得贤臣,天地方交泰。”三国时期曹植《冬至献袜履颂表》:“四方交泰,万物昭苏。”枢机:这里指事物运动的关键。《国语·周语下》:“夫耳目,心之枢机也。”《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要。”李贤注:“枢机,近要之官也。”表征: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表征也可指代某种东西的符号或信号,即某一事物缺席时,它代表该事物。第三、四句:“思我先民,立国以农;天人合德,因时而动。乾坤运转,品物流行;阴极阳来,地气初萌。”由四个四言短语或小句构成。叙述先民致力立国,勤奋农耕,适应天时和地利而劳作,适应生存与发展规律而努力,并抒发热情赞美之情。前一长句是两个流水对的四言联句。后一长句的前一联句,“乾坤”与“品物”都是并列式名词合成词,“运转”与“流行”都是并列式动词合成词,出句与对句都是主谓句,构成严整的对偶句。后一长句后一联句的出句由“阴极”与“阳来”两个主谓式合成词构成并列关系的短语,而短语加上标点即成为了句子。阴极:原是电化学反应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得电子的极,也就是发生还原反应的极,是个偏正式名词,但在本句中要与“阳来”对举,所以“阴极”活用为主谓式合成词,表达“寒天到了尽头”之意,与“阳春即将到来”的“阳来”这个谓式合成词构成小的流水对。而“地气初萌”则是一个主谓短语,与前者构成大一层面的流水对。初萌:刚刚产生。作者如此遣词造句,似乎写得妙趣横生,不亦乐乎。第五句:“斯时也,虽百卉零落,千里冰封,然生机暗蕴,欣欣向荣。”这个转折复句,叙述春节时虽然天寒地冻,百花尚未开放,但是冰封之下渐渐孕育生机,不久就会欣欣向荣。斯时:这时。暗蕴:悄悄地包含着。又照应了上句的“初萌”。第六句:“黄发垂髫(tiáo),共商一年之计;衔觞举酒,喜迎浩荡春风。”小结本段,描述男女老少喜迎春节,一边饮酒,一边规划一年事务的情景。分句“黄发”,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年人,他们的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指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这里指晚辈。“衔觞”与“举酒”互文,都是举起酒杯喝酒之意。觞:古代盛酒器,这里指酒杯。分句“喜迎”,描述人们迎接春天来临的欢乐场面。
第三段第一句:“春节之俗,源于上古;祈年祭祀,法天敬祖;攘灾祛邪,迎春纳福。”三个分句,结构略有不同。前一个分句是主谓句,说明春节习俗的源头,后两个小句各有两个分句构成。祈年:祈祷丰年。法天:遵循自然规律;敬祖:感谢先祖创造的业绩和积累的经验。攘、祛:互文,都是“排除”之意。迎、纳:都是“接纳”之意。第二、三句:“延及炎汉,武帝宏图;布新除旧,改历太初。以一月为一岁之始,夏历恢复。”叙述汉武帝修改历法的事。公元前104年,恢复了夏朝(约前2070—前1600)所采用的每年一月为岁首的历法,将每年的一月称之为“正月”,同时改年号为太初元年。夏历:夏朝的历法。夏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夏历除了反映月相盈亏外,还反映了潮汐现象。太初:原是哲学术语,代表无形质,只有先天一炁(同“气”),比混沌更元始的宇宙状态。太初与太易、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宇宙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也是制定推演天文历法的根据。《庄子·天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唐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他认为:“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 为万物之始本,故名太初。”孔颖达:“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列子》:“太初者,始见气也。”与“鸿蒙”同义。本句“改历太初”的“太初”指汉武帝年号,公元前104—101。第四、五句:“年岁首日,古人所重。先秦既有‘元日’之谓,两汉更有‘岁旦’之称。”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局之势,向来为人们所重视。这两句道出人们对履新的重视。“年岁首日”“元日”“岁旦”三个词语同义,此处轮换着用,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先秦:秦代以前;两汉:西汉与东汉。文中如此措辞,也说明春节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第六、七、八句:“传之后世,迭有嘉名:‘元辰’‘元日’,‘新年’‘新正’。‘元’者,起始也,‘新’者,更生也。旧岁而启新元,循环往复,有始有终。”句意承前而来,并作详细说明。迭:更迭,这里指另有新名称。嘉名:美好的名称。新正:正月初一。四个名称均指农历正月初一。接着一句连用两个文言判断,表达作者喜悅之情。随后一个“六四四”句式,第一个分句“旧岁”前省略“辞”字,“旧岁”即作动词用,“新元”亦指春节,句式与遣词都十分活泼。第九句:“春节之名,民国始用;当今时代,法定俗成。”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提出:拟请定阴历(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第十、十一句:“自此时节,大地回春;雪融冰解,净无纤尘。惠风轻和以拂面,梅香幽淡而沁人。”前一长句用了四个四言句,前两句概括叙述,后两句细节描写,令人感受真切而喜悦。后一长句用了词性对加流水对的双重对偶。惠风:柔和的风;梅香:此处也作偏正短语用,与“惠风”构成形式比较宽松的对偶。“轻和”与“幽淡”,形容词相对;“以”与“而”,连词相对;“拂面”与“沁人”,动宾式合成词相对,形式美丽,情感动人。第十二句:“爆竹声声,喜见四方游子归来省亲;锣鼓阵阵,笑看八方宾客走亲串门。”用二十八字严整的对偶句,对人们探亲走亲访朋友的欢乐情景,展开细节描写,句式又由赋体的“四六文”扩展为“四十文”,富有创意,令人既觉奇崛,又品味到意蕴丰富而畅达,还感受到不拘一格曲尽其妙的艺术魅力。第十三句:“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直接引用古人赞颂春节的经典诗篇《元日》,既说明欢庆春节的历史悠久,又说明节庆文化的丰富发达。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屠苏:指用屠苏草浸泡的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总把新桃换旧符: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新桃”后省略了“符”字,“旧符”两字中间省略了“桃”字,因为字数所限而交替运用。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是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之后发展为春联。
二、优美的内容与精致的形式统一
凡成熟的优秀作家,其作品总是将内容与形式自然而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精彩的内容自然用美好的形式来表达,美好的形式又总是为精彩的内容服务,二者天造地设,相得益彰。这方面的特点,突出地体现在文本的第四段中。
这段既照应首段引用的谚语,又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述。第一句:“岁首虽在初一,年韵前已萌见,吃过腊八粥,及至二十三。”运用“六五文”句式,出句与对句都运用“流水对”的修辞法。前一联概述人们对春节的重视,早在腊月初八就着手准备迎接春节。岁首:即春节。年韵:年的气氛。萌见:初现。见,同“现”。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腊八节这天吃了牧羊姑娘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众每到腊八节就举行诵经活动,并煮粥惠众。而后在民间每到腊八节,家家户户都会熬制香浓的稠粥,寓意团圆和丰收。腊八粥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等到;至:到了。二十三:即腊月廿三,俗称“小年”,也被称为灶王节。北方地区在腊月廿三过“小年”。第二句:“‘小年’辞灶,灶爷登天;清扫沐浴,新衣裁剪;商旅云集,年货置办;桃符夭夭,窗花艳艳;除夕接灶,诸神佑安;水饺飘香,美酒甘甜。”一连十二个四言句组成六个联句,叙述如数家珍,一气呵成。第一个联句写神话传说,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句中的“小年”也指灶王爷,作者叙述其辞别锅灶后升天而去。人们传说灶王爷在每年“小年”夜晚上天汇报人间善恶,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或许在灶王爷看来,人间最大的善,就是人们“都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间最大的恶,就是浪费粮食吧?“民以食为天”,这大概也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原因。据说人类远古的诗人是通神的,他们负责与神对话。作者的语言含而不露,但已经出神入化。第二联概括描写人们一边大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一边裁缝新衣服,欢欢喜喜迎新年。此联与前一联两句都是主谓句不同,出句“清扫沐浴”,是连动句,对句“新衣裁剪”,乍一看是动宾式倒装成主谓式,细一究其实是“把新衣裁剪”这样的状语加动词谓语句省略了介词“把”,是偏正式的省略,含义意味深长,句式别致灵动。第三联出句是主谓式,对句又是“把年货置办”这个状语加谓语的偏正式句子省略了介词“把”,写出了人们忙碌而又欢乐的景象。第四联出句可谓从《诗经》中“赋”的典型句子“桃之夭夭”脱胎而来。“桃之夭夭”是补充短语,现写成“桃符(新桃符)夭夭”,是主谓短语(短语加上标点就成为句子),对句“窗花艳艳”又从出句“顺连”而成,也是主谓句。第五联出句是动宾式词语“接灶”前加上时间状语“(在)除夕”(主语是省略了的“人们”),成为偏正式,对句“诸神佑安”则是主谓式,佑安:保佑安全,也是动宾式词语。第六联“水饺飘香,美酒甘甜”,通过两个主谓式,描写出人们在过小年时热闹而又欢乐的情景。
若将刚才对第二句的分析制成如下“句式对照表”,其语句结构、修辞方法与所描写的内容就一目了然。
联 出句/形式 对句/形式 修辞方法 描写内容
一 “小年”辞灶,主谓 灶爷登天;主谓 对偶、互文 神话传说
二 清扫沐浴,并列 新衣裁剪;偏正 对偶 现实生活
三 商旅云集,主谓 年货置办;偏正 对偶 现实生活
四 桃符夭夭,主谓 窗花艳艳;主谓 对偶 现实生活
五 除夕接灶,偏正 诸神佑安;主谓 对照 神话传说
六 水饺飘香,主谓 美酒甘甜。主谓 对偶 现实生活
显而易见,上表六联句子中,第一、四、六的出句与对句均为主谓式,形成严格的对偶,而且这三个“严对”都是隔句对偶,若即若离;第二联先并列后偏正,第三联先主谓后偏正,第五联先偏正后主谓,不同结构形式交替进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语法或结构不完全一致地形成宽泛的对偶(“宽对”)或对照,描写现实生活与神话传说的句数四比二,内容重点明显,思路波澜起伏,语言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
第三句:“阖家团圆,共餐丰盛年夜饭;童稚心悦,笑接长辈压岁钱。”用了“四七文”结构的宽对,描写除夕夜家家户户团聚共餐的欢乐场面,与轻松愉快的场面相契合。阖家:全家。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抵之。另一种压岁钱是晚辈给老人,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将较大的岁数“压”住,比如,将九十九岁当作六十六岁过,意在期盼老人更长寿。这种压岁钱又叫压胜钱,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汉代,那时所压之“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第四句:“初一拜年,相互祝愿——祝富贵,祝平安,祝快乐,祝圆满。”整句话是“四三文”结构,前一联四言,接着是四个动宾式三言小句构成排比,美好祝愿简直一无遗漏,生动地描写出大年初一的喜庆场面。第五句:“俗言道:‘不过十五都是年。’”引用俗语说明欢度春节的时间持续之长,春节元宵直相接。第六、七句:“在此半月之间:老者居家,心态怡然;儿孙满堂,膝下承欢。拜见尊长,恭祈康健;家族聚会,叙旧谈天;访亲会友,推杯换盏;祥和喜庆,笑语欢颜。”小结本段着重描述民间欢度春节的热闹情景。前一句由“在此半月之间”先引出两个四言联句,概括描写老人和小孩的欢乐情景。随后由四个四言联句组成的长句,描写中间一代拜亲会友的喜人景象。四个联句都是“流水对”,给人一种流水汤汤、绵延不绝的感受 这种感受,除了在我们世界的东方,还在何地能有!
三、通过美丽的韵律歌颂太平盛世
散文诗的特长不仅是选材精到,而且形式优美,韵律雅致,特别适合诵读与吟唱。本文的韵律,在节奏方面,上文已经顺便说到一些,下面着重分析其押韵情况。
全文五段三十一句七百六十二字,押了七十二个韵,几乎每十个字就押了一个韵。这里的押韵指连续两个两联或两联以上的分句末字是同一韵,如果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在同一韵律,参考现代诗歌押韵规律,可以算一个彼此相通的韵。
本文押得最多的是鼻韵母,如第二段:“重”“征”“民”“农”“动”“行”“萌”“封”“蕴”“荣”“风”十一个;第三段:重”“称”“名”“正”“新”“生”“终”“名”“用”“成”“春”“尘”“人”“声”“亲”“阵”“门”十七个;第五段:“新”“新”“新”三个,共三十一个。春节的“春”、新年的“新”本身都是鼻韵母,又如“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与“统”,都是后鼻韵母,“快乐心情”的“心”是前鼻韵母,“情”是后鼻韵母。作者要表达本文的思想内容,好马配好鞍,自然就大量使用鼻韵母。
本文押韵第二多的是“安”韵,如第四段:“见”“三”“天”“剪”“办”“艳”“安”“甜”“圆”“饭”“钱”“年”“愿”“安”“满”“年”“间”“然”“欢”“健”“天”“盏”“颜”二十三韵,又加第五段:“苒”“转”“传”“衍”“年”“山”六韵,共二十九韵。因为要表达良好的“新年祝愿”,庆贺“国泰民安”,希望“人人康健”,这“年”“愿”“安”“健”就都是“安”韵,大量押“安”韵,是自然的事。
再如要叙述“祭祖”的“风俗”,表达“人民享受的幸福”,自然而然地就写出“祖”“俗”“福”等字,所以“乌”韵也有十个。另如开篇写到“新年到”,“小年”忙“祭灶”,也就自然押了二个“熬”韵,读者不禁要为之叫好。
小结
春节向来列我国传统的八大节日之首。旧时杭嘉湖地区流传一俗语:“吃盼年夜,穿望婆家。”“年夜”指除夕晚上,因为年夜是一年之终,要辞旧岁,迎新年,家家户户准备了最丰盛的晚餐。“穿望婆家”指新娘嫁到婆家,一般要在最初的几个月,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起码每天换一身新衣裳。改开至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说,现在每天吃的、穿的都像过春节一样啦。
在文化方面,人们对于春节向来十分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演变,全世界人民越来越认同中国的文化,吾国吾民的文化自信也越来越强烈,政府的组织力、号召力与民众的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春节的喜庆活动就更加吸引人。这些活动以感恩党和政府、赞美生活幸福、乐观阖家团聚、家家敬老祭祖、户户旧除新布、人人迎禧接福、处处祈求更美好的前途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东方的国度歌舞升平的大背景下,这篇以热情颂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赞歌《春节说》也就应运而生。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