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许昌 > 文旅资讯

韶山记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21-11-09 16:48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作者:赵献东      

此文发表于2021年11月1日《解放军报》和2021年12月13日《湘潭日报》

 

2021,辛丑牛年,我党百年华诞。朝斯夕斯,初心常念,涉川越岭,再访韶山。

壮美韶山,虎踞龙盘;青松香樟,相映其间。凭大地以仰观,依韶峰①而俯瞰;感湘中之丰饶,叹创业之维艰。

晨夙起,拨宿雾;过通衢,经细路。花香鸟语,茂林修竹;良田池塘,场圃古屋;万点波光,千重稻菽。伟人故居,就在那云烟深处。黄墙青瓦,额悬小平手书②;坐南朝北,依稀当年砖木。游人至此,肃然静穆;整步履而屏呼吸,正衣冠而蹑手足。其人虽远而音容宛如,时光已逝而笑貌仿佛,身临其境则更添敬慕。

惜别故居,移步广场;巍然屹立,主席铜像;身姿高大而伟岸,目光坚定而慈祥。鞠躬再三,久久凝望,遥想当年,心驰神往。石三伢子,不同凡响;池中击水,山间徜徉;遇虎不惊,外婆路上③;读经对句,私塾学堂④;追梦小道,滴水洞旁⑤;辗转回望,环顾俯仰。峥嵘岁月,发轫虞舜作乐之乡⑥;翩翩少年,胸怀浩瀚宇宙之广。自上屋场而东山学堂,由橘子洲头而北大红墙,从粼粼南湖而漫漫潇湘,寻救国之道路,探救民之良方。情投意合,千古毛杨⑦;夜校演讲,毛家祠堂;农民运动,震撼三湘;星星之火,燎原之光。嗟乎!物以阳生,地以人名,船以舵行,国以党领。

归途路上,思绪飞扬。忽念伟人行迹,亦曾印于许昌⑧。一九一八,魏都初踏,联诗吊古,意气风发;一九五三,细查民安,博古论今,促膝而谈;一九五八,再来视察,冒酷暑,烈日下,田野里,话桑麻。千里之外,咫尺之旁,伟人胸怀,包举八方,大地神州,泽被其光。

访伟人故里,感叹不已;赞华夏壮丽,仰念主席。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⑨。丰功彪史册,风流看今朝!


注释:

①韶峰,韶山地区最高峰。

②“毛泽东同志故居”匾牌是1983年6月邓小平同志题写的。

③童年时的毛泽东随其母亲文七妹去外婆家唐家坨的路上,曾多次遇见老虎。母子二人每次都很镇定、机智地避其所害。

④毛泽东少年时曾在韶山多家私塾读书。私塾先生曾多次与毛泽东“作对(对句)”,如先生出联“濯足”,毛泽东对“修身”;先生出“马齿苋”,毛泽东对“牛皮菜”。

⑤在韶山滴水洞附近,有一条崎岖山路被命名为“毛泽东小道”,既是毛泽东童年时随母亲去外婆家常走的一条小路,也是后来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到东山学堂读书,一步步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

⑥相传舜南巡时路过韶山之地,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就命侍从在此奏九章韶乐。此后,人们把舜帝演奏过《韶乐》的这个地方叫取名韶山。“韶”是虞舜时的宫廷乐名。

⑦毛杨,指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毛家祠堂,指毛氏宗祠和毛震公祠。1925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在这里创办了农民夜校,宣传革命思想。

⑧毛泽东曾三次到过许昌。第一次是1918年8月,毛泽东首次进京,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为赴法勤工俭学做准备,途经许昌专程到汉魏故都遗址访古,并和罗章龙联句作《过魏都》一诗:横槊赋诗意飞扬(罗章龙),自明本志好文章(毛泽东);萧条异代西田墓(毛泽东),铜雀荒沦落夕阳(罗章龙)。第二次是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再次来到许昌,与有关人员座谈,了解当地的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和土改、治淮、抗美援朝、互助合作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等有关情况。第三次是1958年8月7日,毛泽东冒着酷暑来到许昌市襄城和长葛农村,视察农业生产。毛主席头戴大草帽,身穿白衬衫,站在谷子地里那张照片就是当时在襄城农田拍摄的。

⑨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白沙海解读《韶山记》

2021年11月1日《解放军报》发表了现代古体散文《韶山记》,同年12月13日毛主席家乡《湘潭日报》也刊发了这篇文章。作者赵献东以充盈情智两商写出了这篇优秀作品,为建党100周年奉献了一份厚礼。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都不愿释手,甚至躺在床上也在背诵其中的优美语句,感人至深,如临其境,恍若是和赵献东一起在瞻仰毛主席故居,参观韶山,边走边看,边谈边感,边思边念。 

一、以双重的时间和事件为线索

文章开篇段连用三个时间词:二零二一”“辛丑牛年”“我党百年华诞”,以反复与递进的写法,说明访问韶山的意义和价值。第二段描写所看到的壮美韶山”,既在地面“仰观”,又登韶峰“俯瞰”,“叹创业之维艰”,为下文第四段写“遥想当年”的内容作铺垫。“维艰”,就是艰难,不容易,语出清代《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里的“维”,是句中语气词,用来帮助判断,有表示强调的作用。第三段第一句又点明晨夙起”,即清清早晨就起来,去瞻仰伟人故居,这样写,就在说明时间的同时带出了事件。第四段从毛泽东石三伢子”的少年时期写到青年时期的“峥嵘岁月”,这里将时间拓展为“时期”,同时写出毛泽东在那个时间段里的重要活动。第五段一九一”“一九五”“一九五”三个时间名词,分别蕴含毛泽东青年时代以及成年以后革命和工作的实践活动。“一九一”,正是毛泽东和那一时期的有志青年一道寻求和宣传救国真理的岁月。正如注释所示:1918年8月,毛泽东首次进京,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为赴法勤工俭学做准备途经河南许昌专程到汉魏故都遗址访古进一步坚定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决心。那个时间段里,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许多中国优秀青年东奔西走,努力去寻求挽救中国命运的真理。“九五”,即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第二次到许昌,与有关人员座谈,调研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有关情况。一九五”,即1958年8月7日,毛泽东第三次到许昌,在那酷暑和烈日下,深入田野话桑麻

第六段小结全文,概述访伟人故,感叹不;赞华夏壮,仰念主”的心情,赞叹如今的祖国日益强盛伟大,都是毛泽东同志和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群众冲破帝国主义层层封锁以及敌对分子百般破坏,自力更生、努力奋斗而实现的。本段第二句引用毛泽东词《菩萨蛮黄鹤楼》中最后两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者毛泽东曾对句中“心潮”一词自注云:“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韶山记》作者赵献东引用这两句诗,显然是表达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热情赞颂之情。第三句是联句:“丰功彪史册,风流看今出句明确写出我国现代革命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早已彪炳史册,对句引自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两句,说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功勋是历朝历代英雄人物所不能同日而语的。《韶山记》这一段这样写,又将历史上的有关事情与作者重访韶山的事情结合起来,在表述方面给人以立体的感受。

二、以丰富深刻的内容为基础

整篇《韶山记》,字字似玑珠,语语如歌赋。这是极其丰富深刻的内容决定的。单是“韶山”这个地名就非同凡响。“韶”乃远古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虞舜时的乐曲名。《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据史籍载:相传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此地曰韶山。(《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卷三五四)《辞海》据此诠释韶山:“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山有八景,风景优美。虞舜,姓尧,号有虞氏,名重生,世称虞舜。他是继尧之后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推崇的又一位明君圣主。他为尧所器重,相传尧把两位爱女娥皇、女英许配与他。舜继位之后,为造福人类,开疆拓土,辞别爱妻,甘冒苦辛,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蛮荒之地,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南下途中,舜与侍从宿营韶山,侍从们为舜帝载歌载舞,随着优美的音乐舞蹈,山崖翕然,山鸣谷应,声震林木,百鸟闻乐展翅,嘤嘤和鸣。山间胜境,人间盛会,景象相映成胜,佳话亘古传诵。后来人们便把舜在此处欣赏过的音乐称为韶乐,把他欣赏韶乐的山岭叫作韶山。

虞舜南巡四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天翻地覆,但是大自然的景象与野生植物的生长没有太大变迁,韶山美丽的自然风景想必与这篇《韶山记》第二段中壮美韶山,虎踞龙盘;青松香樟,相映其间”与第三段“花香鸟语,茂林修”的描写大同小异。作者将这样的风景描写在文中,恰到好处地衬托伟人的卓越功勋

如果说,第三段第二句良田池塘,场圃古;万点波光,千重稻”几个四言句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美景,那么,第三伟人故居,就在那云烟深”与四句黄墙青瓦,额悬小平手;坐南朝北,依稀当年砖”,所描写的景象,则完全是人们所创造。在如此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环境下,作者与其同仁游历至此,肃然静”,“整步履而屏呼吸,正衣冠而蹑手”,描写具体生动而优美,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同其情,正如第六句所写的人们的美妙感觉其人虽远而音容宛,时光已逝而笑貌仿,身临其境则更添敬

第四段记叙与描写作者和同仁惜别故居,移步广”,深情目睹“巍然屹立主席铜,所见身姿高大而伟岸,目光坚定而慈”,使人既崇敬又感动,鞠躬再三,久久凝”,自然而然,情所必然,“遥想当年”而“心驰神”。这段的第三句石三伢子,不同凡;池中击水,山间徜;遇虎不惊,外婆路;读经对句,私塾学;追梦小道,滴水洞;辗转回,环顾俯”一连六个分句一气呵成,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据湖南韶山沈启明《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文考证:“石三伢子”源于韶山当地关于石干娘的传说:相传韶山韶峰北坡下有个龙潭坨,坨内有一股清泉清甘爽口,四季不竭。此处现在是滴水洞矿泉水的水源基地,故又名滴水龙泉”。龙潭坨口有一巨石,高二丈八尺多,周长六丈多。相传这里曾有孽龙兴风作浪,毁坏农田庄稼。人们每年要杀猪宰羊祭祀。后来有人在巨石上修了一座庙宇,取名“雨坛庙”,方才把孽龙镇压住。此后韶山一带风调雨顺,人们便把这块巨石称之为“石观音”,届时朝拜。乙未(1894年)正月初一,毛泽东的母亲和舅舅带他拜这块巨石为“干娘”,祈毛泽东健康成长,一生平安。因毛泽东排行为三,遂取小名“石三”,从毛泽东日后的丰功伟绩看来,石三伢子确实不同凡遇虎不惊,外婆路”这一分句,也包含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毛泽东老家韶山冲,距离外婆家所在的韶山乡大坪村棠佳阁约有八公里山路,步行需一二个小时。有一年冬天,毛泽东从外婆家回来,为了早点回到家以免母亲担心,走了从滑油潭山冲里过来的近路。当走到书堂山底下时,发现一只大老虎蹲在半山腰上大吼一声,不由得后退一步。在紧急时刻,他想起公公毛冀臣说过:路遇老虎,一是不能心慌,牢记“你不惹虎,虎不伤你”;万一虎向你走来,你往树上爬就行。二是老虎只走直路,不走弯路。老虎来了,你只往两边方向的路走就行。当时,毛泽东小心地从树背后走出,按照毛冀臣公公的说法走。那只老虎望着他走远,一直坐在那里没动身。毛泽东回到家直喘粗气,里衣里裤都汗湿了。母亲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了路上遇见老虎的事。母亲直觉得后怕,从此要他去外婆家时,一定要走黄田坳不能再走有老虎出没的路。

第五句:自上屋场而东山学,由橘子洲头而北大红,从粼粼南湖而漫漫潇,寻救国之道路,探救民之良”这个长句子的五个小句子,前面三个分别以介词“自”“由”“”开头,这样的措辞,天然是实写发生在某个地方的具体事件,三个连词“而”,都用在前后两个短语之间表示承接,相当于“到”;后两个对偶句,主要揭示前三个小句子所述事件的思想内容,是虚写。如此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读者一边阅读,一边综合思考,思绪就被调动起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变化着在脑海中出现。“上屋场”指毛泽东故居的住房位于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毛泽东家东边,故称为上屋场”,“土地冲”是指山区中的一整块平地。冲,韶山方言,毛泽东故居的西边是邻居家的住房,应为“下屋场”。中间的堂屋是两家共用的。两家房屋的总建筑面积达472.92平方米。“东山学”,指1910年,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学堂求学,从此接触到大千世界,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东山学堂学习半年后,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他的远大理想与参加革命斗争的坚强意志。橘子洲头”,地处长沙湘江中的风景名胜。“北大红”指1918年至1919年毛泽东两度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在李大钊等人的帮助下,大量阅读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粼粼南湖1921年8月2日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画舫出席一大的闭幕式。“漫漫潇”,潇,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水河;湘,指横贯湖南的河流湘江湘连用,指湖南一带的地区。

 第六句:情投意合,千古毛;夜校演讲,毛家祠;农民运动,震撼三;星星之火,燎原之”这句由一首四言诗构成,热情赞美毛泽东和杨开慧夫妇早年共同从事的革命活动。详见注释三湘,一般指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 )。东诗人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有云“遥遥三湘,滔滔九江。”陶澍集注:湘水发源会潇水,谓之潇湘;及至洞庭陵子口,会资江谓之资湘;又北与沅水会于湖中,谓之沅湘。”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中也有“昔放三湘去”的句子。明徐桢卿送盛斯徵赴长沙》诗:“蛮中瘴远三湘水,江畔春逢十月花。”清吴伟业《送圣符弟之任蕲水丞》诗之四:“廿载流移复,三湘转运长。”可见“三湘”合称多用于诗歌的对仗中。第七句“嗟乎”独词句感叹之后又引出段末一首用比兴手法写成的四言诗物以阳,地以人,船以舵,国以党”概述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及其和志同道合的人们所跋涉的救国救民的道路,形象生动地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第五段第一句:归途路,思绪飞”承上启下,“归途”叙事,又暗含时间,“思绪”一词引出下文。第二句:“忽念伟人行迹,亦曾印于许”总提下文。第三句用了三个分句具体记叙和说明毛泽东三至许昌,内容详见注释,写法可谓时间与事件相结合的典范。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都写得简洁明了。第四句又用一首四言小诗:千里之外,咫尺之,伟人胸怀,包举八,大地神州,泽被其不仅精要概括伟大领袖数次来许昌,而且抒发出对革命领袖的热烈赞颂之情。

三、精美的音韵和充满深情的语相得益彰

这是作者赵献东所倡导的“现代古体散文”与生俱来的。在中华文坛上流传下来的古体散文无不具有精美的音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这类散文意味深长而充满深情,又有斑斓多姿的红色内容,欣赏起来就更加动人、动情。这篇《韶山记》就是如此。

第一段就如通常的叙事抒情的散文一样,先点明时间、地点、省略了人物“我们”,事件是“再访韶山”。就由点题的“韶山”音韵,就自然地押an韵,且“年”“诞”“念”数个字自然押韵。前一句的前两个四言短语,可以视为省略了判断词“是”的主谓句,省略了“是”,加上逗号,读起来就更似两句四言诗;然而与随后的六言“我党百年华”连起来看,又是一个省略了“是”字的长判断句。这里连续两省略,就形成了“四四六”语言形式,也就体现了诗体散文的语言特点。本段后一个长句子,连续四个四言句,更是一首小诗,押韵安排在对句的末字,符合通常的韵文形式。“朝斯夕斯”,“朝”与“夕”是通常的用法,指“早上”与“晚上”;两个“斯”,是代词(意为“这”),作动词用,表达“常念”“再访韶”这件事。第三个短语“涉川越岭”这个由两个动宾式合成词组成的并列短语,如倒过来写成“越岭涉川”,句末也押韵了,不过那样的话,读起来反而有点儿“腻”,不如现在的韵律来得文雅。

第二段也是两个长句子。前一个长句子与一段的后一个长句子一样,也是一首四言诗,因为写在段首,为了音韵更美,首句也就押韵了。整句话主要描写韶山威武壮美的姿态与景色。后一个长句子虽也由四个小句子构成,但形式都是六言;然则虽同为六言,但结构又两两相同;前两句均为连动式,后两句都是动宾式。“凭大地以仰,依韶峰而俯”,,依,互文见义,先由“凭”引申为站在某处;依,依靠在某处,都是描写站在某处;以,而,也是互文见义,都是表承接的连词,相当于意义很虚的“来”。后两个动宾结构的小句子也是互文见义,应结合起来理解,即,感叹当年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险,首先在美丽丰饶的湖南大地上唤醒民众觉悟并且领导全国人民群众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创业成功。

第三段有六句。开头的是三字句:“晨夙起,拨宿雾;过通衢,经细路。”“起”“拨”“过”“经”简短的语句与比较急促的语气,表达出人们的急切心情。全段押u韵,更显得行动沉稳,意味深长,“拨宿雾”,正确生动地描写出一早在山间行走的情景。“通衢”是人工开凿出来的,而“细路”基本上是自然形态,访问者行走在山间的情景如在读者眼前。第二个长句由六个四言句构成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花香鸟语,茂林修竹;良田池塘,场圃古屋;万点波光,千重稻菽”不仅描写出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抒发出“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心情。这样的描写之后,水到渠成,点明“伟人故居,就在那云烟深处”,随后第四句黄墙青瓦,额悬小平手书;坐南朝北,依稀当年砖木。”通过细节刻画,描写毛泽东故居“黄墙青瓦”,色彩鲜艳而又稳然坐落,“小平手书”悬挂在故居檐前,建筑材料呈现的仿佛还是当年的样子。第五句:“游人至此,肃然静穆;整步履而屏呼吸,正衣冠而蹑手足”通过描写来访者严肃的神态与步履,特别是“整”“屏”“正”“蹑”四个动作,写出毛泽东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第六句:“其人虽远而音容宛如,时光已逝而笑貌仿佛,身临其境则更添敬慕。”连用三个九言分句表达人们对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革命活动的倾心神往。

第四段句数最多,篇幅最长,换韵为ang,生动地概述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与所跋涉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一句惜别故居,移步广场;巍然屹立,主席铜像;身姿高大而伟岸,目光坚定而慈祥。”前面是一首四言小诗,从“惜别”到“移步”,在有了一定距离之处,在一个更有利的角度瞻仰“主席铜像”,更见其“巍然屹立”的形象。然后两个主谓式的七言句,更真切地描写出主席铜像的高大,令人肃然起敬,其“目光”反映出革命意志的坚定及其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第二句:“鞠躬再三,久久凝望,遥想当年,心驰神往。”具体描写瞻仰者的动作、神态和心情。第三句:石三伢子,不同凡;池中击水,山间徜;遇虎不惊,外婆路;读经对句,私塾学;追梦小道,滴水洞;辗转回,环顾俯”六个联句,共十二个四言句,具体记叙毛泽东少年时期的生活与学习,而且音韵铿锵,声调响亮。第四句:峥嵘岁月,发轫虞舜作乐之;翩翩少年,胸怀浩瀚宇宙之广两个分句各为“四八”形色,读上去荡气回肠。第五句:自上屋场而东山学,由橘子洲头而北大红,从粼粼南湖而漫漫潇,寻救国之道路,探救民之良”由九言而两个十言,最后两个六言对偶句,五个分句形式长短错落,音韵一以贯之,反映出毛泽东由少年到青年的革命实践活动。第六句:情投意合,千古毛;夜校演讲,毛家祠;农民运动,震撼三;星星之火,燎原之又有四个四言联句构成,赞美毛泽东和杨开慧夫妇情投意合,一道宣传和组织湖南农民运动,使反动统治者惊恐震撼,惶惶不可终日,也预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前景。第七、八句:嗟乎!物以阳,地以人,船以舵,国以党”是一首由两个四言联句组成的小诗,且四句全部换成后鼻韵母,热情颂扬光明灿烂革命前程

第五段第一句:归途路,思绪飞”继续押ang韵,写踏上归路,思绪深长。第二句: 忽念伟人行迹,亦曾印于许昌。”两个六言,别开生面。第三句:“一九一,魏都初,联诗吊古,意气风;一九五,细查民,博古论今,促膝而;一九五,再来视,冒酷暑,烈日,田野里,话桑”记叙三个年份,顺着年份的末字声韵而变韵,自然流畅。最后一个年份第三个分句的后四个小句子,由四言改为三言,语气急促而有力。第四句:“千里之外,咫尺之,伟人胸怀,包举八,大地神州,泽被其”段末小结,峰回路转,又回到ang韵,抒发出昂扬之情

最后一段第一句:访伟人故,感叹不;赞华夏壮,仰念主这里,作者创造了“五四文”形式的两个分句四个小句子全部押i韵。显出了十足的底气。最后两句:把酒酹滔,心潮逐浪。丰功彪史册,风流看今半是“集句”(引用)、半是创作,形成一首五言绝句,押ao韵,更显意气风发,志向雄豪,坚定地表示: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白沙海,浙江嘉兴知名学者、教育专家朱伯荣笔名)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