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写在阔步迈向全面小康之际(下)

【信息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作者:【信息时间:2020-06-11 09:17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6月的许昌,绿树葱葱,水流潺潺,风光旖旎。人们或漫步于草丛小径,或流连于锦簇花海,或“充电”于公共阅读书屋,构成一幅生态宜居、幸福和谐的生活画卷。

从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变身清流环绕的“北方水城”,从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到“四改一增”行动硕果累累,许昌的城市宜居度、居民获得感、居民幸福感、公众安全感、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五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从过去外地人眼中的“许脏”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10多项“国”字号荣誉,并于去年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地级市,许昌实现了“破蛹成蝶”。

城市“蝶变”的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许昌的落地生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许昌的生动实践,让许昌的发展更有温度、让人民的幸福更有质感!

城之美——

开窗见绿,绘就生态画卷

流水盈盈、亭台相连、小径蜿蜒,在许昌城市中轴线上,面积3300亩的中央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建起的大型绿色公园,是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

“水的世界,树的海洋,花的故乡,鸟的天堂”。如今,优良的生态环境足以让许昌人引以为傲。一株株树木、一块块绿地、一座座公园,正在不断点缀、叠加、融合,汇聚成城市的绿色肌理。拓展绿色空间。我市环通长达110公里的城市生态水系,连接芙蓉湖等5个城市湖泊,串起饮马河、清潩河等“三川”和拥有600年历史的古老护城河,“镶嵌”了4片总面积为10万亩的滨水林海,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良好生态格局。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和“绿满许昌”行动计划,在点上彰显风情,在线上构筑风景,在面上打造风光,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格局,实现了“开窗见绿、推门进园”。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6.46%,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62%,人均公园面积达到了12.34平方米,实现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保护绿色环境。2019年,全市持续推进四大结构调整,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1055家,对4501个涉气项目实施了“六治理”,划定了禁煤区,严控散煤污染;划定了中心城区高排放柴油车禁行区域,严控高排放柴油车入市通行;在全省18地市率先启动编制《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监测指标同比大幅改善,秋冬季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全面完成。

建立绿色机制。许昌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评价考核办法,实行绿色发展一票否决制,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月兑现生态奖惩。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同比下降5.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65%。

享受绿色生活。我市积极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建设城市绿道近200公里,8200辆公共自行车遍布城区,绿色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出行分担率达到73%。出门骑“小绿”成为许昌人的生活新时尚,绿色生活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许昌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我市建设“宜居之城”的底气所在。

城之变——

创建提质,树立城市标杆

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体现着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宜居程度。

18年前,许昌城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垃圾满地,被戏称为“许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1年3月,我市开启了文明创建之路。

18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首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10多项“国”字号城市奖牌。

以创建提质为抓手,我市在河南省乃至全国树起了城市管理的标杆,并在2017年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的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交流发言——

在精细化上“以克论净”。我市实现了城市道路“每平方米路面灰尘含量不超过10克,道路杂物滞留时间不超过10分钟”,“路见本色、地净如洗”,成为全省唯一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示范市”。

在智能化上“高效简净”。189平方公里城区被划分为1605个单元网格、102个工作网格,全市20多万个公共设施全部具有“电子身份证”、实行数字化管理,年均受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城市管理事项40多万件,办结率99.95%,是全省唯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城市”。

在垃圾资源化上“吃干榨净”。我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筑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别在100%、98%以上,获得全国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唯一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市之美,美在“颜值”,更美在“智慧”。我市抓住跻身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机遇,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由数字化城管向建设智慧城市提升。

数据资源,全面整合。我市建成投用全省第一家政务云计算中心,汇聚全市30多个部门的上亿条数据,承接25个单位的56项信息化业务和系统迁移,涵盖了公共安全、政务、医疗、文化教育、交通、旅游、社保等智慧应用,累计发放“许都通”100万张,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智慧管理,全域覆盖。我市推进智慧管理向各行业、各领域延伸,设置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8座,建成大气监测微型空气站55个、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基站17个,市区203个建筑工地实现了“6个100%”智能监控,585个单位和小区的4900台电梯建起了应急救援系统,编织起了一张全方位、多层面、无盲区的城市管理大网。

许昌,正从环境优美的生态家园向近悦远来的生活乐园跨越。

城之融——

统筹城乡,发展更有温度

打造“宜居之城”,城市是重点,但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而是城乡统筹的大格局。

6月8日,在禹州市火龙镇刘沟村,村委会前的垃圾坑“变身”为一个秀丽的小游园,园路曲折,假石林立,成了村中一景。在垃圾分拣房内,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危险废弃物等垃圾,按照种类、用途被堆放在不同的垃圾箱内……

像刘沟村一样,我市共为1870个行政村(社区)配齐了保洁员和配套保洁设备,为每个乡(镇、街道办)配备垃圾转运车辆,探索形成了垃圾处理全填埋、全运走、全消化的“三全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咋处理”难题。如今,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业强则百业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美丽乡村,离不开产业带动。我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准施策,使美丽乡村建设“有特色、有文化、有依托”。在神垕古镇,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小巷里流连,在老宅前驻足,游古镇、看开窑、买钧瓷,品位钧瓷文化产业的魅力;在鄢陵县五彩大地花卉观赏区,鲜花盛开,游人如织……

以旅游对接传统。长葛市将改造村庄和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使美丽乡村旅游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群。禹州市结合本地实际和传统特色,先后打造了禹州城区至大鸿寨线等10条旅游线路,重点发展集餐饮美食、古玩鉴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农家游、休闲游、民俗游。

把山水融入文化。我市对确定的扒村、山底吴村等试点村庄进行重点包装,在保持村庄整洁和传统原貌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和成熟模式,逐村设计制订特色主题、发展规划和提升方案,将自然环境和人工痕迹巧妙融合,通过保护性开发,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

让融合助推产业。在拉长农业链条的过程中,我市着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花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五彩大地观光休闲度假区等10多个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先后落地。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是建设“宜居之城”必须跨越的关口。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许昌正在将这一理念落在实处。

城之魅——

共建共享,生活更加美好

宜居城市是对一个城市的综合评价,既要看生态环境美不美,又要看群众幸福指数高不高。

“以前小区脏乱差,连个门卫都没有。瞧瞧现在,路面干净平坦,墙壁粉刷一新,既能‘托老’也能‘托小’,我们住着更舒心了。”6月9日,在魏都区文峰街道办事处文峰小区,提起小区的变化,居民张美娟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作为全国首批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许昌加快实施“四改一增”工程,先后改造老庭院119个、老厂院20个、老市场8个、老街道34条,增加公共停车位5000多个。

像实施“四改一增”工程一样,我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便捷生活圈,圈出幸福感。从市区任何一处居民小区出来,不出15分钟,市民都能找到健身休闲的免费场所,这是家门口的“15分钟健身圈”;新建和改建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出“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一口气建起130多个社区便利店,打造出“15分钟便民服务圈”;规划建设了33座“智慧阅读空间”,形成了“15分钟智慧阅读圈”……每天在各个便民生活圈中自由切换的市民刘芝慧由衷赞叹:“生活在许昌真是一种幸福!”

破解入学难,教育更均衡。我市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去年圆满收官,三年内投入10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200所中小学、100所幼儿园,中心城区新增学位4.5万个,有效解决“入学难、大班额”问题。仅中心城区去年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所、幼儿园20所,新增学位1.6万个。

编织就业网,家门口挣钱。2019年,我市完善就业创业帮扶措施,开展“三支一扶”、春风行动等,新增城镇就业6.67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19年,我市财政民生支出260.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有力支持各项省、市民生实事落到实处。近5年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民生领域900多亿元,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使得民生发展有质感。

共建共享,让许昌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全社会向上向善、干事创业的正能量不断汇聚。目前,全市逾300个民间爱心志愿组织、5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从个人到群体,从群体到品牌,“许昌好人”正成为推动城市文明的强大动力。

实践“两山论”,任重而道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我市以建设“宜居之城”为目标,致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颜值”更高、气质更好、品位更佳,真正实现“近悦远来”,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