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河南许昌“无废产业”发展——添“绿”又增“金”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20-05-27 16:12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近年来,河南省许昌市高度重视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在废旧金属回收再加工和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探索了模式、培育了产业,基本形成了全链条、全循环的绿色发展格局。2019年成为中原城市群中唯一入围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11个试点城市。

成为试点以来,该市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坚持高位谋划、多措并举,投资5000万美元的德国百菲萨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投资2亿元的德国欧绿保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相继落地,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与新兴产业发展双赢。同时该市勾勒出“三步走”路线图:到2020年年底,“无废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技术路径、典型示范等基本形成;到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固体废物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公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到2035年,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无废城市”愿景。

建筑垃圾“变身”环保砖

5月20日一大早,10余辆满载建筑垃圾的清运车,驶进了位于许昌城西的许昌金科再生建材生产基地。

记者在基地现场看到,10多米高、方圆百米的建筑垃圾堆放在一起,像一座小山。“垃圾山”旁,是一个长10米、高4米的履带可移动破碎筛分机。工作人员按下按钮,这个“庞然大物”伸出长长的“手臂”,源源不断地将建筑垃圾“吃”进肚子。在它的“铁胃”作用下,两三分钟后,4种大小均匀、规格为2毫米至30毫米的细小颗粒从出口处“变”了出来。

粉碎成颗粒的建筑垃圾,被运送至生产车间。一千多平方米的车间内,只有七八名工人。工人在电脑上确定不同的配方比,点一下“确认”键,建筑颗粒被输送至3米多高的搅拌平台进行搅拌,然后通过传输管道被运送至生产主机,从出口出来的是规格各异、节能环保的多孔砖、标准砖、空心砌块砖。

“从工地拉回的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搅拌、成型等工序,成为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环保砖,既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又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福安对记者说, 2019年该公司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系统,就生产出环保标砖近2亿块,广泛用于各类市政工程。

据了解,金科公司“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于201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为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也为全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树立了标杆。

近年来,许昌在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打造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特许经营、循环利用 ”的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许昌模式”。目前,许昌市每年可处理、再利用建筑垃圾450多万吨,建筑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5%。

生活垃圾焚烧化“电能”

通过生活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每天能处理生活垃圾2000多吨,发电约70万千瓦时……如今在许昌静脉产业园,不仅缓解了市区生活垃圾“无处安放”的困境,而且利用高科技将垃圾“变废为宝”,转化为电能。

5月21日,记者走进负责具体运营生活垃圾处理的许昌旺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近距离感受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先进设施,体验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

在企业车间中心控制室,几名技术人员正在利用远程操作实现生产的智能化。“这里是我们垃圾焚烧发电的核心,每天技术人员通过远程操作,实现各个生产环节有序推进。”公司生产部部长张奇辉对记者说,这里除了卸料车间可以看到工人的身影外,其他车间基本不见工人,只有两个小时定时巡逻、安检的人员,可以说整个工厂实现了智能化操作。

在一楼的卸料车间,十几辆垃圾清运车在排队等候垃圾入库,旁边有工作人员在操作机器。这些运来的垃圾不能直接燃烧,被集中封闭在一个密闭的仓库里,自然发酵7天后才能焚烧。

记者了解到,生活垃圾在等待发酵时,产生的渗滤液通过管道被送至厂内渗滤液处理站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在厂内回用。发酵后的垃圾在投入焚烧炉前,还要进行烘干处理。经过充分焚烧的生活垃圾产生的废气经过除尘、脱硫、脱硝等工艺处理,净化达标后排放。每入炉一吨垃圾,可发电350千瓦时,可供三口之家使用2个月。

与此同时,许昌市积极探索餐厨垃圾处理模式,通过深化对德合作, 2019年11月与德国欧绿保再生资源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签订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建设占地35亩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项目一期建设规模为100吨/天的餐厨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理系统,计划于2020年年底建成并投入生产。该项目的实施,将使许昌中心城区产生的餐厨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从而减少污染排放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废旧金属炼成“金疙瘩”

废旧机电设备、废旧电线电缆、废旧汽车、废旧家电……在很多人眼中,这些都是要丢弃的垃圾。可在许昌市下辖的长葛大周镇,这些东西被当成了宝贝,被亲切地称为“城市矿产”。

记者在大周产业集聚区葛天金属材料交易中心看到,一辆辆来自全国各地满载废旧金属的车辆不断驶入,经过分拣的不锈钢、铝、铜、镁等各种废旧金属由此开启了各自的循环之旅。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大周镇上演。

大周镇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金属集散地,拥有“回收——拆解——冶炼——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曾经,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小作坊式生产“盛况”,数百家废旧金属加工点各自为政,导致 “小、散、乱”问题突出,加上个体经营者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管理体系,造成了资源利用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

如何实现绿色崛起?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周镇开始了“涅槃之旅”:硬起手腕,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措施,打击取缔了一大批非法“小冶炼”,拆除煤气发生炉、中频炉等落后生产设备;2016年6月,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通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终期验收,成为全国仅有的三家之一。

如今的大周镇在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引下,发展方式愈加规范,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产业链条趋于完整,以废旧金属的回收、加工、销售为主导,形成了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再生不锈钢四大产业集群,催生了金汇产业集团、金阳铝业、青浦合金、德威科技等一批再生金属龙头企业。

“现在,我们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年回收废旧金属200多万吨,再生各类金属180万吨,拥有各类经济实体1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86家,年产值700多亿元,真正让废旧金属变成了‘金疙瘩’,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大周镇党委书记王彦伟说。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