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又是一年燕归来——看我市如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信息来源:【作者:【信息时间:2020-05-27 16:0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初夏的颍河湿地畔,绿水碧波荡漾,芳草萋萋。不远处,约3米高的沙质崖壁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几百个洞穴,洞穴里不时飞出灰褐色的燕子,像离弦的箭一般,飞速射入空中。这些成群的沙燕或盘旋,或翻飞,或俯冲,与颍水相映,形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自然画卷。

“岁月与俱深,沙燕相为友。”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狠抓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培植生态产业,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护崖沙燕 许昌人在行动

崖沙燕栖息地,位于建安区榆林乡刘王寨村南侧、颍河北岸的一段沙崖上。村民介绍,最多的时候,有近万只燕子在这里安家,燕子集结飞翔的时候遮天蔽日,非常好看,成为村里的一个景致。

然而,从2016年开始,有人在这里非法采砂。长期在河岸上繁衍生息的崖沙燕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一些鸟蛋及孵化出来的雏燕惨遭灭顶之灾。如不制止,可能会使颍河沿岸的崖沙燕景观不复存在,危及当地生态平衡。

“当时,我在这里拍摄微电影《颍河古寨》,发现了这一触目惊心的现象。采砂者开着挖掘机一铲下去,几百个崖沙燕窝都没了。我们看到许多觅食归来的崖沙燕找不到自己的窝,只好趴在被毁的沙崖上。”环保爱心人士、许昌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王焱说。

在王焱教授的呼吁下,建安区委、区政府以及榆林乡政府作出回应,采取多项措施保护崖沙燕。“我们严格限制车辆进入崖沙燕窝所在路段,指定专人进行监管,禁止在崖沙燕栖息地附近颍河河道采砂。建安区检察院也分别与区水务、林业、森林公安等部门进行沟通,要求立足各自职能,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共同做好保护崖沙燕栖息地工作。同时,我市很多环保人士来到刘王寨村,开展颍河崖沙燕拯救行动,向村民宣讲保护自然生态的意义,形成保护合力。”榆林乡党委委员、副乡长王建朋说。

为了更好保护崖沙燕,刘王寨村专门划出了50亩余土地,作为崖沙燕的保护区。此外,村里还阻断了原先通往沙崖的两条路,防止机动车进入采砂,用铁丝网围出了10亩大的崖沙燕栖息地核心保护区,村里派专人每天到这里巡视。同时,村里开辟新崖壁,供崖沙燕筑巢繁殖。

有爱,鸟自知。在人们的呵护下,在村民的期盼中,每年4、5月份,崖沙燕又成群结队飞回来了。


两年新增60余种生物“新面孔”

为崖沙燕守住“家”,是我市污染防治工作的又一亮点,也是我市生态环境修复的又一标志。据相关部门统计,近两年来,我市新增60余种生物“新面孔”。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主要动物200余种,其中国家二级动物6种,分别是雕号、鸟雕、百冠长尾雉、雕鹄、黑金鸬鹚及红点锦蛇;国家三级保护动物4种,分别是夜鹭、灰惊鸟、大山雀、青鼬;省级保护动物28种。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数据仍然在增加中。他表示,随着许昌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适合动物和植物生存栖息的空间越来越大,被记录到的生物“新面孔”也越来越多。

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就是其中一个生动的例子。该湿地公园位于长葛市佛耳湖水闸与李河口水闸之间,这里河滩水草丰美,河岸林木苍翠,湿地风貌原始野秀,湿地景观多姿多彩。自湿地公园环境修复以来,在这里留存生活的鸟类从88种增加到了135种,增加了47种;共发现有72科181属253种植物,其中有10多种属于首次发现。“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检验我们保护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党组成员李淑敏说。

此外,植物方面,我市大部分为低山、丘陵草灌植被,分属华北豫西山地和黄淮平原植被区。目前,全市有高等植物(种子植物)124科558属1159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被子植物119科552属1152种。城市主要常用绿化植物种类涉及93科132属362种,其中木本植物62科132属223种、草本植物31科139种。全市现有古树名木914株,隶属22科37属43种,其中一级古树184株,占古树名木总数的20.13%;二级古树278株,占古树名木总数的 30.42%;三级古树 450株,占古树名木总数的49.23%。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投资55.5亿元,实施了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市区3条河流、5个湖泊统一改造、全部连通。主要工作是大力实施清潩河、饮马河、灞陵河等水系景观建设和鹿鸣湖、芙蓉湖、秋湖湿地等园林景观建设,对建成区水体岸线进行自然化改造,综合实施河道清淤疏挖、生态护坡、湿地净化、景观提升,利用原有地形和自然驳岸的原生态景观,构建起以105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城市水系格局,呈现出一幅“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市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市实行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联动,将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内容,统筹推进落实。各级各部门把生态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协同发力见成效。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创建工作格局,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编制完成了《许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16—2030年)》《许昌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2017—2022年)》《许昌市辖区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等多项专项规划,有针对性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分阶段、分领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我市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对滥捕滥杀珍贵野生动物、非法砍伐森林的不法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利用我市主流媒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市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鼓励市民积极加入生态保护的队伍中去;积极落实“生态许昌”中远期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大力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通道绿化、环城生态防护、珍稀树种基地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生物多样性发展。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今年4月份,河南省“十三五”中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结果揭晓,我市获评省辖市“优秀”等级,受到全省通报表扬,许昌“生态品牌”再度“亮眼”中原。天蓝、地绿、水清,宜居许昌更加出彩。

哪里的生态环境好,野生动物就在哪里安家,这是大自然最简单的法则,也是它们对生态环境最直接的“投票”。“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让许昌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环境更优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市污染防治攻坚办相关负责人说。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