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打好“融合牌” 提升竞争力——来自江苏省太仓市对德合作的系列报道之二

【信息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作者:【信息时间:2019-11-14 08:58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探寻太仓市对德合作成功的“秘诀”,不得不提产教融合、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化学”反应。

在太仓市采访,一个镜头让记者印象深刻:在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车间里,数百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机床,一件件精致的零部件在他们手中“诞生”。不久后,这批学生将成为具备德国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进入太仓市德资企业。

太仓市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成为该市对德合作的一大亮点。2001年,太仓经济开发区与德国巴符州政府、克恩-里伯斯公司、慧鱼公司,及太仓工业学校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正式引入“双元制”职业教育。此后10年间,太仓工业学校又相继与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舍弗勒培训中心,与欧美企业共同成立太仓欧美企业培训中心,与德国海瑞恩集团合作成立海瑞恩(太仓)培训中心,致力推进“全位性校企合作”,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

2007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商会上海代表处合作,建立“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进一步创新“双元制”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太仓保持对德合作先发优势、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的制胜一招,产生强大的磁吸效应。” 太仓市“双元制”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2001年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开始,太仓市依托在太德企、本土院校、德国商会(行会、协会)等多方资源,不断探索“校企联合、产学融合、政校配合”的职教模式,从“培训平台”“教育模式”“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推进校企合作:依托培训平台实现校企“物”的融合,依托双元模式促进校企“人”的融合,依托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利”的融合,促进企业与学校结成人才培养的“联合体”。

目前,太仓市已经建立中德培训中心等十大“双元制”教育培训基地,构建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养了1万多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元制”教育成为聚集德企的加速器,成为太仓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融合,不但体现在产教融合领域,更体现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太仓市十分重视中德企业合作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让本土企业吸收德企发展的精髓,让‘太仓制造’更具含金量。可以说,融合发展极大地助推了本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太仓市政府负责人介绍说。

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太仓市重点采取了三项措施,极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建立双向合作机制。组织双方高管“走进企业”、高级人才互派培训等项目,引导本地企业学习“隐形冠军”经验,移植德企模式,加强经营管理,加大研发力度,强化人才培养。

——围绕德企产业链协作融合发展。搭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园和中德制造业科创联盟产业园等合作载体,制定对本土企业引进海外人才和技术给予补贴、对在太德企采购本地企业配套产品的新增额度给予奖励等政策举措,实现德企生产本地化、民企配套产业化。目前,400多家本土企业在与德企的合作交流中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协同创新共塑未来。鼓励德企与本地民企开展智能制造合作,到2020年年末建成3家智能工厂,创建30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培育300个智能制造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对德合作深度发展、助力转型升级。目前,德企与民企之间由独自发展向产业配套、资本联合、技术融合升级,对德合作迈入了新阶段。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