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张宋村:不比房子盖得好,就比谁家大学生多

【信息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作者:【信息时间:2019-06-18 08:13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高考刚过,如今俺村里的人都期待着今年村里的考生能有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呢!”6月12日,记者走进建安区蒋李集镇张宋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志茂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几位考生充满了自信!

2018年,村里的女孩张霄考上北京大学,入学不久,因为专业的问题,竟然回到家复读。“考上了北大竟然不上?”这让不少人感觉“不可思议”。但在张宋村,村民对此倒觉得“并没有啥”!

记者还未走进村委会大门,在一侧的宣传展板上,就看到有多个“高才生”的免冠照和简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村里出大学生!”

“我们村重视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该村退休老教师张孝仁自豪地说。今年已81岁的张孝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宋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张孝仁说,张宋村有张、宋两大姓,他们的祖辈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许昌的移民。张孝仁4岁大时,就在二伯父张国栋的家里读私塾,学《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古书,1960年,张孝仁考上郑州水利专科学校,那一年,他的同学张海欣也考入中牟农专,他俩成为村里最早的大学生。

张孝仁从郑州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原许昌县蒋李集镇中学、张宋村小学当教师、校长,直到退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张宋村还办过两个班的初中和高中,村里的孩子在本村就能从小学读到高二。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那年,张宋村就有宋韶堂、张群德、张广山一起走进大学校园。

“数十年来,我们村里的人不比谁家的房子盖得好,就看谁家出的大学生多。一个家庭,兄妹、兄弟、姐妹考上大学的比比皆是。”张志茂说。

记者跟随村干部来到位于该村福寿路的张根喜家,就见他家的大门朝东,两层小楼坐北朝南。今年53岁的张根喜身体微胖,个头儿中等,他上身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他的妻子何秀英的穿戴也很朴素。

“我大女儿张晓燕,高中毕业后考上河南师范大学,接着在西安交大读研究生,现在在西安华为研究所搞科研。”张根喜说,他二女儿张迎超,许昌县三高毕业,考上了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成都,目前在一家银行上班。

“他两个姐姐都考上了大学,她们的小弟张五超也不能落后啊!”何秀英接过话茬,“俺家的三个儿女年龄都相差两三岁,其子张五超前两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如今在长葛的森源集团工作。”

“这一家五口人出了三个大学生,可都是他们两口磨香油磨出来的啊!”张志茂笑着说。

20多年来,张根喜、何秀英夫妇,和村里的大多数老少爷儿们一样,靠磨香油为业。平时,何秀英在家里磨香油,张根喜骑着自行车带着磨好的香油走乡串户,夫妻俩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停歇过。

“我们磨的香油是水浸式,一天磨八九十斤的芝麻,最早,要用双手握着锅沿晃大铁锅四五个小时,才能浸出香油来。”张根喜说,多年来,为了子女读书,他们夫妻俩很少添新衣,吃的也不讲究,家具、家电更不敢多添。他们卖香油挣的钱攒到秋后,等三个孩子开学,能一把交到学校。“尤其是上大学,他姐弟仨有时一交都要三四万元,如果家里钱不够,我们就向亲朋好友借!”何秀英说。

“你们为啥这样重视孩子的教育啊?”记者问。“不是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吗!还不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有文化,有出息,能走出小村庄,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张根喜说,如今,让他们夫妻俩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三个孩子都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两个女儿也已成家。

截至目前,张宋村已经走出了9个博士、17个硕士,129个专科和本科生。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