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许昌要闻

向着更加美好的许昌进发——写在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战鼓频催之际

【信息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作者:【信息时间:2019-05-27 08:1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一)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许昌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称羡的巨大成就。景秀城美、百姓欢颜,是最好的见证。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

正是在这样的执政理念指引下,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众,成为许昌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继往开来,征程再启。不久前,市委、市政府勇敢地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响亮地提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致力在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

在许昌人面前,一段新的奋斗旅程闪亮开启。

(二)

为什么选择“智造”和“宜居”作为突破口?

这是许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是打好具有许昌特色“四张牌”的必然选择,是发挥产业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紧盯发展,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产业转型的重点逐步向智能制造聚焦,城市发展的内涵不断向生态宜居拓展,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共识更加强大,服务全省大局与发挥自身优势的方向日益明晰。

这份成绩单,得到了高度认可。省委书记王国生于去年4月莅许调研时,要求我们“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为全省探索路径、打造样板”;省长陈润儿在参加今年省“两会”许昌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我们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创新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这是肯定,更是厚望。

殷殷嘱托,我们重任在肩。

“智造”,是许昌发展生产的新追求;“宜居”,是许昌人民生活的新期盼。只有抓好了“智造”和“宜居”各项重点工作,抓实了“生产”和“生活”两个重要维度,“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才有基础和支撑。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正是我们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实现省委、省政府厚望的战略举措。

转型当下,我们使命在前。

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是主战场。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数字化制造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迅速。连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德国也都纷纷提出“制造业回归”“工业4.0”等计划,“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

许昌虽手握多年积累的制造业优势,却也存在不容回避的发展短板。唯有摒弃安享其成、坐吃山空的思想,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才能在激流勇进中抢得一席之地。

人民期盼,我们如鞭在策。

许昌的天蓝地绿水净,许昌的北国水城风貌,闻名遐迩,令人交口称赞。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多元,既要求经济有竞争力,也要求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还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这要求我们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真正打造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良好居住环境。

尤其是当前,面对郑许一体化这把“双刃剑”,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生态环境的基础优势,才能把现有的资源要素牢牢吸附在许昌,同时吸引域外资源聚集许昌,实现“1+1>2”的协同发展效应,打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发力“智造”、抓好“宜居”,正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行动。

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目标成形出炉——一手抓产业发展,让老百姓有业可就、有钱可赚;一手抓宜居许昌建设,让老百姓有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可谓抓准了许昌特色优势,看准了未来着力方向,聚起了各界发展共识。

(三)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腾、不懈怠,是许昌出了名的优良传统,是许昌日益出彩的发展法宝。

从建设智慧型、创新型、美丽型、文明型、幸福型的“五型许昌”,注重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到塑造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的“三力许昌”,注重发挥优势、彰显品牌,再到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注重重点突破、聚力跃升——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未改变,始终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近悦远来的大美许昌。

不同的发展阶段,许昌展现了不同的发展成果。相同的是,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发展实践接续前行。

此时此刻,我们再启征程,向一个更有实力、更加美好的许昌进发!

(四)

上兵伐谋。谋事之要,重在落实,贵在行动,成在坚持。

打造什么样的“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探索什么样的实现路径,尤需用心思考、用力成就。

(五)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的支柱。

许昌的制造业,优势在手、声名在外,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在多个领域叫响国内外。而短板也不容忽视,我市制造业整体上还处于中低端层次,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还不够,若不转不变,就有可能不进则退。

把握优势,顺势而为。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就是为了再发力、再升级,补齐制造短板、提升供给质量、做强实体经济,尤其要坚持以智能制造为引领,推动许昌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加快转型升级,是关键之关键。一方面,在存量上,需对现有企业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技术改造“三大改造”;另一方面,在增量上,要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提高招商门槛,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九大重点新兴产业,是我们推进转型升级的载体抓手。我们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打造智能电力装备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是许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所在,也是建设“智造之都”的希望所在。

九大产业,各具特色,当区别发力。对智能电力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再生金属及制品等具有基础优势的5个产业,要加快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对高纯硅材料、工业机器人等国内发展格局尚未定型的2个产业,要在占领市场上下功夫;对新一代人工智能、5G等整体处于起步阶段的2个产业,要抓紧抢占先机,尽快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培育产业、占领先机,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很多努力要付出,还需要深入推进“四个一百”专项行动,解决企业难题、提振企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为打造“智造之都”培育最温厚的土壤。

(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许昌的一张名片,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砝码,是我们建设“宜居之城”的底气所在,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莅许调研后,对许昌的中央公园等生态建设赞誉有加:“这种理念上的变化,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水清了、地绿了、天蓝了,这是广大群众和外地朋友对许昌巨变的共同感受。去年,许昌居民城市宜居度、幸福感、获得感、生态环境满意度4项指数均居全省第一位。

然而,生态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在各地普遍发力的情况下,保持和放大生态优势更非易事。

要想持续擦亮许昌的生态品牌,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着力统筹城乡,做到共建共享,打造近悦远来的“宜居之城”,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许昌深度实践。

满眼绿意是最美的街景。要厚植绿色,共同描绘水润莲城、绿满许昌、蓝天常见的美丽画卷,把“绿色+”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加快现有企业绿色改造,使绿色成为许昌的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

全域美丽是最好的容貌。要注重统筹,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全域宜居、全域美丽,让城市与乡村美美与共。

百姓欢颜是最大的民生。要共建共享,在让城市绿起来、美起来的同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抓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七)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

时代的考题,需要奋斗者用“心”去书写;民的期盼,需要担当者用“力”去实现。

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是推动许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是我们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我们不断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许昌实践。

唯有聚焦聚力、心无旁骛,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谋发展、抓发展上,才能深钻细研出成效、真抓实干出精彩。

唯有担当尽责、务实重干,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才能永葆许昌人特有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创造出不负时代的新业绩。

唯有敢拼敢闯、敢想敢干,敢于突破陈规窠臼,善于灵活创新创造,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持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一路坎坷一路景,一程山水一程歌。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级台阶地矢志前行,就一定能汇聚众力、众志成城,把“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变成美丽现实,以实际行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