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许昌要闻

且看“煤都”变“绿城”——徐州转型发展启示录之三·生态转型篇

【信息来源:许昌日报社【作者:【信息时间:2018-08-02 08:5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视察时,谆谆嘱托“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并为贾汪的转型发展点赞:“贾汪真旺!”

总书记点赞的“贾汪之变”正是徐州生态转型的最好诠释。

徐州市原是江苏省唯一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留下满目疮痍。如今,徐州人瞄准绿色靶心,大力推动生态转型,持续实施生态恢复、污染治理与景观重建,将“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资源”,从“一城煤灰半城土”走向“一城青山半城湖”。

走徐州,观生态,看发展,我们发现:徐州的生态转型做得好,关键在于他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的新路子。

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

盛夏时节,泛舟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但见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沿途草木葱茏,飞鸟蹁跹,蝉鸣蛙叫不绝于耳。

很难想象,这个“湖阔景美、绿林成荫、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曾是贾汪区的一片采煤塌陷区。

“天灰、地陷、房裂、水黑、山秃”,7月27日,在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展厅里,一幅幅展示贾汪区采煤塌陷地过往历史的黑白照片让人触目惊心。

“贾汪区是百年煤城,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以前环境糟得很,到处坑坑洼洼,大车一过,满天煤灰,隔着马路看不见人,白衬衣都不敢穿。通过生态修复再造,我们在石头缝里‘绣’出了绿色森林,现在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贾汪蓝’成了百姓的骄傲。”贾汪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石冬跃告诉记者。

据了解,徐州市塌陷地面积的1/3在贾汪区。贾汪区将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生态修复的突破口,先后实施了潘安湖、小南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累计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82个、治理面积6.92万亩。

百年煤城蝶变江南水乡,贾汪区的嬗变成为徐州生态转型的样本。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徐州有130余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最多时有250多座煤矿,曾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留下了35万亩采煤塌陷地和大量的“生态疮疤”。

长期受生态之害,徐州对求富、求绿、求变的愿望十分强烈。面对环境的压力、转型的阵痛,徐州市深刻认识到,必须树牢新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下大力气补齐生态短板,还上历史“欠账”,坚定走生态转型之路。

本着“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徐州市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塌陷区整治修复行动,并创造性地实施了“基本农田整理、塌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治理模式。较浅的塌陷地,经削高补低、修复整平,复垦耕种;塌陷深度大于两米、无法耕种的地块,因地制宜挖湖引水造景,建设美丽乡村湿地。截至2017年年底,徐州市已对20万亩采煤塌陷地完成综合治理,越来越多的塌陷地“变身”生态湿地、特色旅游区,成为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富民增收的“宝地”。

除了采煤塌陷地的修复治理,采石宕口的涅槃重生也是徐州生态修复的点睛之笔。金龙湖畔的宕口公园便是由此而来。

“以前这里乱石成堆,没人敢靠近,做梦都想不到能变成这么漂亮的公园。”58岁的王广芹常和老伴儿一起带着小孙子到家门口的金龙湖宕口公园游玩,“这儿有山有水,有树木有花草,在这儿买房太值了,谁家买房能送个金龙湖呀!”

这里曾经是一片废弃的采石场,无序的爆破和采掘,造成岩体破碎,危崖累累。徐州市开发区通过清理危石、覆土栽植、挂网喷播、引水进山等措施,将其“变废为景”,依地形建设了“两潭、两岛、一瀑、一谷、一云梯”七大主体景观,打造了一个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的大型山地景观公园。如今,公园内绿树掩映,飞瀑叠流,不仅成为徐州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而且也成为外地游客来徐游玩的重要景点之一,还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城市矿山治理样板工程。

在采石宕口治理方面,徐州市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对主城区43处采石宕口实施修复,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 5.8 万亩,生态恢复率达到82.4%,实现了“推进矿地和谐,再现青山绿水”的目标。

徐州四周环山,山体多为石灰岩,无土缺水,绿化难度极大。从2010年开始,徐州大力推进“二次进军荒山、让荒山披上绿装”工程。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已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0万多亩,为400余座宜林荒山披上了绿装,实现了荒山绿化全覆盖,在全国开创了石灰岩山地造林的成功范例。

徐州在生态转型上上演了华丽的转身。如今的徐州,有一串让人惊叹的“绿色名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2017年,徐州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名列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首位。

徐州的生态转型之路,是审视历史与直面现实之后的抉择,也是政府引导与民众需求前推后助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态之城共享“绿色福利”

靓丽秀美、风景怡人的云龙湖,三面青山,叠翠连绵,宛如镶嵌在徐州市中心的一块绿色宝石。13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一湖波光,尽收眼底。

过去的云龙湖,是一片地势高于城区的沼泽洼地,汛期山洪暴发,积水就会倒灌徐州城。20世纪80年代,徐州开始了云龙湖风景区建设,不断完善景区生态系统,加强景区生态环境建设,最终实现了“山水灵秀地、最美城中湖”。

“在徐州生活,是一种幸福。”在云龙湖畔健步走的徐州市民辛连强说:除了恶劣天气,每天晚上,他都会和其他健步爱好者在云龙湖边集队出发。云龙湖边的健步走队伍是徐州一道独特的风景,顶峰时期,人数达到数万人。

辛连强告诉记者,云龙湖边休闲健身的项目众多,包括游泳、跳舞、慢跑等,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2016 年,云龙湖景区成为徐州唯一一个国家 5A 级景区,并免费对外开放。

“免费的不只是云龙湖景区,像奎山公园、泉山森林公园、城东环状休闲公园、城西休闲公园、凤凰山生态文化景区,全部免费对外开放,还园于民、还绿于民。”云龙湖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徐州的公园绿地全部都是敞园、免费的。即便是一些历史文化景区,也会分时段敞开,供市民锻炼之用。这背后彰显的是徐州做大“生态蛋糕”,让市民共享“绿色福利”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徐州市新增开放式公共绿地2000公顷,这些绿地空间何来?徐州市市政园林局副调研员傅正兵介绍,徐州大力实施拆违添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市区沿街沿路10亩以下的土地全部由政府收储拆迁用于公园绿地建设。同时,重点做好“沿路、沿水”文章,全面实施沿岸生态景观建设,规划建成一批滨湖、滨水景观公园,河道绿化普及率达81.76%,林荫路推广率达92.32%,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均等的绿色福利。

在徐州出行,间隔500米必定有一块公园绿地。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1%,由江苏第7位跃居第2位,建成了10分钟绿地圈,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74平方米,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城市特色,成就了一座真正意义的生态之城。

徐州还把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生态建设的龙头工程,重点规划布局“两轴、两湖、10个生态特色片区、20个生态敏感点”,打造生态景观、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型城镇、文化旅游“五个走廊”,着力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让徐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生态版图”在徐州越做越大。环城七十二峰,峰峰叠翠;云龙湖、大龙湖、金龙湖、九里湖、潘安湖,湖湖漾绿;大运河徐州段、故黄河、奎河全面治理,面貌一新。生态优,环境美,越来越多的徐州人走出家门,拥抱美景,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与日俱增。

“绿色跑道”跑出发展“加速度”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徐州人眼里,好环境是可以“变现”的。

靠着煤炭,贾汪区马庄村曾挖到“第一桶金”。“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在煤矿关停后,村党委书记孟国栋给村子重新定位:主打民俗特色和旅游经济。村子紧挨潘安湖景区,随着“挖煤贾汪”变成了“旅游真旺”,马庄村也从资源枯竭型村庄转型成文化旅游村,年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村里的民俗艺术团每年演出200多场,并带动了香包等特色产业。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产业。”潘安湖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让恒大集团、绿地集团、豪泽集团等大企业纷纷落地,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升了10倍。其中,恒大集团更是斥资500亿元,将在未来把潘安湖景区打造成生态文化旅游小镇。

2017年,徐州市依托潘安湖的生态资源,在这里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四所高校已经确定入驻,3年内将迎来4万名大学生。未来,潘安湖科教创新区还将引进各类高端研究机构与尖端人才,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创新基地。

转型发展,必须“跳”出传统发展模式。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徐州从传统重工业切入“绿色跑道”,迎来发展加速度。

“生态+工业”,推动徐州的冶金、煤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生态+旅游业”,使徐州的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产业贡献不断提高,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生态+服务业”,带动徐州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外包三大产业蓬勃兴起……生态优势正成为徐州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富民优势。

站在“绿色跑道”上,徐州正在加速前行。“十二五”以来,全市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关闭、转产,主城区范围内全面淘汰燃煤锅炉。同时,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鼓楼区依托龟山汉墓和探梅园,在整治一新的丁万河边建起龟山小镇;吕梁山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悬水湖景区获批4A级景区,新增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8个,倪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铜山区旅游收入连攀新高;邳州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银杏苗、树、果、叶、药、景的全产业链开发,走出了一条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产业链条为纽带、绿色经济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伴随着“生态名片”越来越靓,本地人愿意回到徐州生活,外地人也愿意来徐州投资,华为、微软、IBM、软通动力、大唐电信、甲骨文、中科曙光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布局徐州,服务外包产业实现倍增式发展。

“我们坚持把生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围绕生态环境高质量,积极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把徐州建成生活富庶、蓝天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家园。”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

徐州,这座古韵新风的城市,在生态转型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一个满城青秀、富有生态魅力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