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许昌要闻

由“黑”而“绿”的产业蝶变——徐州转型发展启示录之二·产业转型篇

【信息来源:许昌日报社【作者:【信息时间:2018-08-01 08:20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这是一座以煤崛起的城市,工业结构、百姓生活、城市基因,皆以煤为源、延展生发。

这又是一座因煤负累的城市,当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生态“告急”,徐州,到了一个转型突围的兴衰关口。

十年前,徐州这个全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痛定思痛、自我革命,正式开启了转型突围的历史进程。

十年间,徐州逐步转变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转型、践行绿色路径,形成了8个千亿级产业,2017年生产总值达660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和江苏省平均水平,其转型发展的成绩单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特别是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徐州成为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19个地级市的中心城市。

十年后的今天,苏北重镇徐州,已彻底扭转了“贫瘠苏北”的刻板印象,拥有了可与“富庶苏南”相媲美的经济实力,赢得了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一煤独大到产业多元,从高污染、高能耗到智能集约,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这样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逼上梁山”的转型抉择

在徐州市泉山区,一条“煤建路”,昭示着这里的产业基因。不远处,坐落着拥有130余年煤炭开采历史的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在这条路上来往了几十年的贾兴沛,现在已是徐矿集团子公司江苏华美热电公司的副总经理。

几十年来,他亲身经历了煤炭行业的起起落落:“在2013年之前,我们曾拥有过‘十年辉煌期’,那时候,全国煤炭行业形势十分火爆。”

的确,徐州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曾有“百里煤海”之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出产原煤10亿吨,其中80%以上输往苏南和华东地区,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国家和江苏省在徐州陆续布点建设煤炭、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冶金基地。“乌金产业”红极一时,延伸出了化工、钢铁、水泥等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徐州作为工业城市的产业基础和鲜明特征。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矿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是,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亮“红灯”,国家在2014年前后推出了去产能政策,徐州的发展动能不断衰弱,发展包袱日益沉重,再加上产业结构单一、工业装备落后等问题,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的徐矿集团,到了不转则危的兴衰关口。

那些年,徐矿集团先后关闭了16对矿井,数万人分流安置。曾经的辉煌,现时的沉寂,形成了鲜明而刺眼的对比。

“两年的困难时期里,我们也尝试过一些新兴产业,但是效果不太好。”贾兴沛说,“更严重的是,这个拥有4万人的大厂,干部职工的思想松动了,凝聚力弱了。”

找对路子、科学转型,已迫在眉睫。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徐矿人”选择了最为艰难、也最为必然的产业转型路径,并确定了“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即以核心产业为主体引领,以盘活存量资源和开发无形资源为两翼跟进,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围绕煤炭这一主业,他们推动资源利用由粗向细转,延伸煤电、煤化工产业链,构建了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努力把资源吃干榨净。现在,全集团拥有4个控股电厂、多个参股电厂,拥有电力权益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及煤制甲醇产能150万吨/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煤基产业链。

原有的土地、采煤塌陷地、铁路、电网等存量资源,都可以盘活起来。于是,他们积极实施资源再生、生态再造、产业协同,初步探索出一条“后煤矿时代”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往的夹河煤矿闲置广场,已经建起了影视基地;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湖等原有采煤塌陷区,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完成了生态修复,现已是碧波万顷、风光无限。

人才、技术、品牌,都是徐矿集团的资源优势。于是,他们派出1万多名员工,到富煤省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服务外包,境内外煤矿服务项目达到12个、电力推运项目有5个,年产煤3000万吨,创收12亿元,创利1.4亿元。

忍得一时“痛与断”,迎来格局“破与立”。2017年,徐矿集团一举破局突围,扭转了多年亏损局面,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13亿元;实现经营利润22.5亿元;上缴税费25亿元,比上年增长47%;职工的福利待遇恢复了,平均工资较上年恢复性增长35%。2018年上半年,徐矿集团再迈新步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实现经营利润14亿元,上缴税费16.06亿元,职工收入同比增长14.8%。

徐矿集团,是徐州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来,徐州市在压减煤炭产能1000万吨的背景下,全力推进煤炭业由内向外转、业态由散向聚转、资源由废向宝转、生态由灰向绿转,企业的产值和效益大步向“微笑曲线”两端迈进。

大国重器的“低谷反弹”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徐州的骄傲,也是我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被冠以“大国重器”之誉。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的首次地方调研,选在了徐州,第一站就是徐工集团。

徐工集团的板块中,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是历史最悠久、最核心的企业,主要研发生产汽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等,拥有众多精、大、稀的重点制造设备。

在其偌大的生产车间内,生产线排列井然有序,现代化工厂的气息非常浓郁。这里设有徐工220吨汽车起重机底盘生产线,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起重机生产线,采用智能化工具在线检测装配质量,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达99.6%,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郭家魁是这里的一名普通工人,看得出,这儿的工作让他很舒心,言谈话语间总洋溢着笑。一件让他高兴的事是:“去年涨了工资,涨了3000多元。前几年因为订单少、要降1000多元工资的低谷期,已经彻底过去了。”

2014年前后,徐工集团和国内多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一样,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宏观调控,陷入了经营困境。再加之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等问题,徐工集团的年产值长期徘徊不前。

而就在别的企业纷纷忙着转行的时候,徐工集团却不惜重金,专注于研发工程机械的核心技术。

“最困难的时候,徐工集团的整个研发投入依然没有低于4%,其他费用都可以压缩,唯有研发费用不能压缩,而且在欧洲、美国、巴西都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斌说。

苦练内功,终成正果。徐工集团“一根筋”地坚持技术创新,践行“技术领先、用不毁”的行动金标准,实施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三高一大”产品战略,向高质量、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这一行动,让徐工集团在施工应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等五大专业领域内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在工程机械领域内持续领跑。

于是,“全球第一吊”诞生于徐工集团。这是世界上吊装能力最强的履带起重机,底盘相当于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一次能吊起相当于2000辆家用汽车的重量,已打入多个发达国家市场。徐工集团高级工程师孙丽介绍:“我们做这个产品时,研发团队有近100人,从制造到用户环节,前后历时5年时间,一台产品的成本就要1亿多元。”

今年4月,被誉为“神州第一挖”的徐工700吨大型矿用挖掘机下线,我国就此成为第4个具备700吨级以上液压挖掘机研发制造能力的国家。

“G一代”新产品,更是引领了“人机交互”的智能工程机械设备潮流。徐工集团牵手阿里巴巴共同打造了徐工工业云,应用于轮式起重机、旋挖钻机、压路机等制造业“单项冠军”智能生产线,开启了“互联网+云技术+制造”变革战役。他们还建立了徐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增值服务,目前已入网设备40多万台。

如今,徐工集团已从徐州一个市属地方国企发展壮大,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一,在世界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六,其轮式起重机排名全球第一,主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出口占有率超过40%,在“一带一路”沿线销售额占比达72%。2017年,徐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51亿元,主营收入537.9亿元,同比增长58.9%。

当被问到企业发展低迷时是否沮丧过,郭家魁回答:“没有,只要我们企业还在不断研发,还在源源不断地推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我就有信心!”

像徐工集团一样,徐州已打造卡特彼勒、约翰迪尔、利勃海尔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下,2017年徐州装备制造行业焕发新生,规上企业达606家,工业产值达3598亿元。

老工业区的“脱胎换骨”

徐州的产业转型,有“取”有“舍”,有“变”也有“不变”。

在徐州市鼓楼区,这里曾云集着海鸥洗衣粉、北方氯碱等8家全国闻名的化工企业。现在,这里已看不到一家化工企业,取而代之的是一个40多平方公里正在建设的高新区。

在老城区这片寸土寸金的地方,能够腾挪出这么大的空间,可以想见这里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

鼓楼区是徐州市最早的老工业区,20世纪,大大小小的烟囱曾是鼓楼人的骄傲,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过去的骄傲反而成了沉重的“环境包袱”。一边是企业生存大计、一边是城市提档升级,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抉择?

“统筹兼顾,分类施策,以最坚定的决心打好这场攻坚战!”鼓楼区副区长李强介绍,“对于一些有污染、影响发展、带动性不强的企业,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该关的关、该停的停;对于一些有转型升级空间的企业,我们还要在政策、资金方面进行扶持,帮助他们转型提升。”

2010年,鼓楼区吹响了工业企业“退城进区”的集结号。得益于各项政策支持,老化工企业北方氯碱不仅在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型化工工业园区安了新家,还实现了升级改造,并更名为徐州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董事长郎辉对此深有感触:“搬迁过程中,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和反复分析,决定实施新的化工项目,由原来的氯碱化工业转型发展为精细化工,当年就创造销售收入10亿元。”

而在徐州全市的大盘子里,像北方氯碱这样的污染企业共有200多家,现在已全部退出主城区,关停转迁、“腾笼换鸟”,搬迁后的土地则为众多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腾出了空间。

在工业退城进区的过程中,徐州还引导退城入园企业主辅业分离,将研发设计、结算中心、售后服务等留在城区,实现“增量式”搬迁。搬迁后腾出的土地科学布局商贸、物流、金融、旅游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有效避免了转型过程中的城市产业空心化。

“传统产业是相对的,通过改造、转型、提升,仍然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介绍,在结构改革中,他们注重把“三去一降一补”落实到位,通过传统产业的提升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来调优产业结构。

为此,徐州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5个具体实施意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他们尤其注重抓好“五加五减”。“五加”,即在产业改造升级、创新动能培育、改革制度供给、开放空间拓展、公共服务补短上做加法,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五减”,即在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兼并重组、消化商品房库存、减轻企业负担、严控金融风险上做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目前,徐州的三次产业之比已经由2010年的9.6∶50.7∶39.7,调整为如今的9.3∶43.3∶47.4,经济家底越来越厚实,“产业面孔”越来越多元,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如何转型发展?徐州的实践证明,这篇“大文章”完全可以做优做好。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徐州榜样在前、思路可鉴。我们相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许昌,亦大有可为。

手机扫一扫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